
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后,一門心思搞科研,業余寫稿不荒廢,努力給你驚喜。 ——朱小鹿
《靠種地供出3個研究生!這位繼父感動無數網友們》。
大女兒是中科院碩士,二女兒是哈佛大學博士,小女兒是北京師范大學碩士。
網友評論:“不得不夸一句,繼父有擔當,真是絕世好男人!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29年里,在女兒看來,他是樸實憨厚的農民,更是最偉大的父親。
女兒寫下了《父愛如山》,回顧父親對她們的愛,更讓無數網友看濕了眼眶。
“父親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靠著一雙手,以堅強的意志、非凡的勇氣、無私的擔當,養大了6個子女。
尤其是把毫無血緣關系的我和兩個妹妹都送進了大學并全部讀了研究生,還耐心扶養他聾啞弱智的二哥,無悔照顧患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妻子——我的母親……”
1993年,喪偶多年的李享知經別人介紹,和離異的李水英組成了家庭。
那時,李享知33歲,拉扯著一個女兒、兩個兒子,照顧著一個又聾又啞還弱智的哥哥。
李水英和前夫生有三個女兒,她帶著最小的女兒李冬冬,走進了李享知的家。
這個家,有七口人,干活的少,吃飯的多,日子自然過得拮據。
但6年后的一天,這個已經很不容易的家庭,猝不及防地又多了兩張吃飯的嘴。
1999年清明前后,李享知從地里干活回來,看到妻子在掉眼淚,見了自己欲言又止。
她的身后,站著一個老人和兩個孩子,孩子們還背著鋪蓋卷。
李享知一下反應過來,這兩個孩子應該是李水英的兩個大些的女兒,老大李小玲和老二李小玉,老人是孩子的爺爺。
孫女不僅讀不了書,家里都沒有米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
李水英為難地低著頭,一邊心疼兩個女兒,一邊發愁這個日子過得拮據的家。
如果是畫家,我還能畫出她們當時的樣子。
兩個孩子餓得面黃肌瘦,很可憐! 李冬冬剛放學,回家見到姐姐們,很聽話地站在了姐姐們身邊。
姐妹三個眼巴巴地看著李享知,一個接一個怯生生地喊起了“爸爸”。
“換作是誰,這樣乞求你,怯生生地喊你'爸爸’,都不忍心拒絕啊!”
李享知將她們攬在懷里,李水英已經是自己的妻子,她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有飯吃就不能餓著她們。
她說沒遇見父親之前,她和妹妹都是沒人管教的野孩子,村里比她們小的孩子都會欺負她們。
“不是扇耳光、罰跪,就是用竹掃把打得我們身上都是火辣辣的血紅印子……”
小小年紀,李小玲心里就盛滿了屈辱、驚恐,還有對命運不公的仇恨。
但從此,李享知本就貧窮的家,猶如雪上加霜般,更加難了。李享知暗暗下定決心,既然認了這兩個孩子,自己這個繼父就一定要當好,不能讓人戳脊梁骨。
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妻子李水英就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膝蓋腫得變了形。
重活兒干不了,只能在家喂喂豬,做一些輕微的家務活。
時不時還得看病吃藥,沉重的養家擔子都落到了李享知一個人的肩上。
他本身是農技員出身,加上能吃苦,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下地耕作。
一家9口人,每頓飯他都要用大鐵鍋做上一鍋,將一家人的肚子填飽
妻子時不時求醫問藥,也要花錢;
六個孩子,三個上初中,三個上小學,光是一年的雜費,有時就要6000元。
這是李享知一年辛苦勞作掙到的錢。 “你經濟這么困難,能把她們收留下來,就已經夠大義了。
聽得多了,李享知也矛盾過一段時間,畢竟自己家的日子太窮了。
但想歸想,該拿錢交雜費、買書買本的時候,李享知從來沒猶豫過。
“印象中家里再窮,我們只要張嘴要作業本和文具費,父親立馬就掏錢給我們,而他自己卻許多年都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
有一次,母親腳痛發作,父親去嘉禾一中給她送生活費,從破爛衣褲的兜里掏出唯一的一張百元鈔票遞給她后,父親又匆忙趕回去干農活。
望著父親的背影,她難為情地跟同學解釋說,父親是穿著地里干活的衣服直接趕了過來。
其實,這件衣服是父親特意挑了穿來的,是他最體面的一件行頭了。
小玲姐妹三人也體諒父母不易,從不要求添置什么新衣服,平日里都是穿親戚們送的舊衣,一穿就是好幾年。
父親給她們每人一百元作為生活費,但她們每月都能省下三分之一。
這個家一年才買一次肉,就連過年過節,都要盤算著怎么吃最省錢。
買豬肉,別人家是挑著好的買,他們家是挑著最便宜的豬頭肉買。
別人家早就不吃紅薯拌飯了,這家人一直吃到2002年。
而且,在村民們看來,這個家都是花錢的,這才到哪兒,苦日子還很長。但李享知可不這樣想,就是因為日子苦,他才更堅定了要她們讀書的想法。
只要能考上高中,回到家就不用干家務干農活,專心學習就行。
三個繼女要強,也理解父母的苦心,讀書很努力,你追我趕,成績一直不錯。
李小玲曾回憶說,上初中時,有天下大雨,她們都沒有帶傘,父親去給她們送傘。
但他舍不得花錢打針,又放不下地里的農活,半個月病都沒好全。
小玉對父親的關愛也記憶猶深,她動情地說起了永遠刻在自己記憶中的一件事。
2008年放寒假時,湖南遭遇了雪災,小玉在郴州復讀,那里是雪災的重災區。
“她在郴州一無朋友,二無親人,一個女孩子家怎么辦?”
從家到嘉禾縣城,沒有車,他一步一挪走了20多里路才到縣城,又花300元錢雇了一輛小車。
平日里,從嘉禾到郴州只要兩小時,但這次,整整走了4小時。
小玉在學校里已經兩天沒吃過溫熱的飯菜了,看著同學們各想各法都已離校,自己還被困在學校,心里不免難受。
見到父親的那一刻,她控制不住情緒,一下子撲到他身上大哭起來。
父女倆到達鄉里時,路面的冰更硬、更滑,離家還有6里路,只能步行。
他們在鞋上綁上了稻草,父親牽著女兒的手,往家一步步挪。
臉凍得通紅,心卻捂得暖融融。
那個場景,我一輩子都放在心上。 三個繼女將父親的愛埋在心里,默默地努力,不辜負他的期望。
發現這三個小孩讀書都很有天分,很爭氣、用心。
我跟她們說,只要你們能考上,我堅決支持你們。 對比三個繼女,李享知的三個親生兒女李海英、李青、李林,初中畢業后都沒有繼續讀書,選擇了外出打工。
大女兒和兩個兒子,在初中的成績就不算好,初中畢業后都出去打工了。
這都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能讀,想讀,我無論如何也要供的。 有人說他“傻”,他說傻不傻都不重要了,自己覺得該付出的都付出了,沒關系的。其實,李享知在村里也算文化人,自稱“老牌高中生”。
他1975年高中畢業,在村里當過文書、副村主任、村主任、鄉鎮人大代表。
平日里,他愛看書看報、關心時政,在村里是個“有想法”的人。
大女兒簡單踏實,學醫合適,而且她媽身體不好,也好有個照應;
二女兒細致入微,高高大大,身體好,又是'省三好學生’,思想政治覺悟高,上軍校最合適;
三女兒活潑開朗,可以從事教育工作。 2010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現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
2010年又考取美國林肯大學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后來又讀了哈佛大學博士,現是美國硅谷軟件工程師;
李小玲三姐妹也確實爭氣,上大學后,她們體諒父母的辛苦,憑優異成績拿到獎學金。
這時,父親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她們,給了她們往前走的勇氣。
說起父親對自己在人生轉折處的指導,李小玲在《父愛如山》中進行了回憶。
母親的意思是,大學讀完了就應該工作賺錢,也分擔下父親身上的擔子,才是正經事。
當時,大妹要從北京坐飛機去美國,父親親自送大妹去機場。
當時,父親52歲,參加了有200多人參加的考試選拔。
而且,父親還模擬考官給她出題“路上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
每當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也都愿意和父親交心,聽取他的意見。
6月的一天,李小玲姐妹三人聚在了一起,她們來到了父親在廣發鄉政府的宿舍。
姐妹三人端起酒杯,齊刷刷敬父親李享知:“爸,您辛苦了!”
這畫面,與25年前的一幕多么地相似,又有多么地不同。
那時,她們穿著破爛的衣服,仰著菜色的小臉,站在父親面前,怯生生喊出了“爸爸~”。
父親將她們攬入懷中,從那一刻,父親成了她們的山、她們的天。
如果沒有父親,我和妹妹絕對不可能正常地長大。
至于上大學、讀研究生、到國外留學,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是父親為我們遮風擋雨、艱難鋪路,我們才擁有了廣闊的天地! 父愛如山,讓她們依靠;父愛如天,為她們撐起了明朗的空間。除了孩子們的學習、工作,李享知還要照顧病殘的哥哥和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妻子。
但無論多艱難,他也總是樂觀對待,保持初心,日復一日地給這個家希望。
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父親一個人默默承擔起全部的重擔,拼盡全力給我們營造一個充滿溫馨與愛的家,卻連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對我們說過
他總是教導我們說,現在這個世道很好,勤勞致富、和氣生財,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會有出路的。 溫馨的家庭氛圍,和風細雨的教導,化解了李小玲姐妹三人內心曾經的恐懼和屈辱;
日子雖苦,但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們放下了心里的仇恨,心里有愛,眼里有光,對人生始終抱有希望。
六個孩子也相處和睦、互相幫襯,雖沒有血緣關系,但勝似親兄弟姐妹。
小時候,李海英姐弟三個,看著妹妹太瘦,曾拿著積攢的零花錢,給妹妹買包子;
李小玲姐妹三人聚在一起,還常常說起和李海英他們在一起的趣事;
大兒子李青當爸爸了,美國的李小玉給侄兒寄來了奶粉…… 李小玲姐妹三人,感念父親的養育之恩,想盡可能報答父親。
但李享知說,現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自己很知足,他們不要太掛念。
他還學會了上網、用微信,平日里和孩子們在群里聊聊天。
他的家庭也獲得了湖南省最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
“多做點事不會掉塊肉”、“吃虧是福”是李享知的口頭禪。
分東西時拿最差的,受到再大的不公平對待,也不失善良,淳樸待人。
有一次,他帶領村里人做水稻育種,少算了一戶人家100元錢。
他不是“傻”,他是“好“,他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初心,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網友被李享知的大愛感動,他們說,“李享知可謂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
李小玲也動情地說:“我強烈意識到父親是多么偉大……”
李享知給予的父愛,已跨越血緣;“吃虧是福”的“傻”,是一種大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