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徐凝是唐代中期詩人,他生活在元和年間,與白居易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徐凝生平資料缺失,后人只知道他曾經擔任過侍郎。幸好《全唐詩》中收錄了徐凝90多首作品,讓后人記住了這位唐朝詩人。 徐凝的代表作是《憶揚州》,表面上看他在追憶一座城,事實上他在思念一個人。尤其是,詩中借用明月抒發相思留戀,讓人感慨不已。徐凝到底在思念誰呢?那就在詩中尋找答案吧。蕭娘是詩人對女性的稱謂,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就有這種稱謂,詩中的男性稱為蕭郎。 這首詩寫得有點抽象,不能直譯詩文,要理解詩人的內心意圖。開篇就是戀人分手的場面,女子臉上掛滿了淚痕,像桃葉一般的眉間緊鎖,流露出哀怨愁苦的表情。陷入深沉思念中的詩人,抬頭看到了空中明月。離別之月加上離別之人,讓這分別時刻充滿了哀傷。 表面上看,最后兩句寫實,如果明月有三分光華,那么揚州就獨占二分。為什么是揚州呢?揚州是繁華之地,安史之亂后城池殘破,不復往日的榮光。即便如此,揚州在詩人心中依然是美好的代稱。徐凝通過對比的手法,景色越美,心情越痛。對一個人的留戀,放大到對一座的追憶。由此提升了整首詩的意境空間,讓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波瀾。 從文學創作上看,詩中最后兩句的寫作手法叫“一筆蕩開”,從寫實轉化到寫意。營造出一種欲說還休、一唱三嘆的美感。這種感覺好像宋詞中的“剪不斷、理還亂”,千種思慮縈繞心中。關于“無賴”兩字用得十分精彩,帶有一點俏皮的味道。徐凝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揚州月夜人的性格。一個“賴”字,既是借月抒情,又是寫實贊美,把思念這種感情寫得韻味悠長。 后人特別推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兩句,就連蘇軾也仿照此句格式進行創作。蘇軾寫過一首《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宋朝還有一位叫釋行海的詩人,直接引用寫了一首《詠梅》,“二分明月是揚州,況有春風在樹頭”。 詠月、思念、感懷,這一系列的行為,構成了這首經典的《憶揚州》。自此之后,揚州明月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成了寄托思念的代稱。揚州的月色有多么美,思念之情就有多么真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