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21日,正值夏至,雖未至酷暑時節,但天氣已然很熱,90歲的朱德剛一起床就覺得身體不太舒服。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有個頭疼腦熱就不能忽視,很難說會不會引發別的疾病,所以他的夫人康克清趕緊說:“立刻休息,不要再工作了?!?/strong> 但朱德并沒有聽從康克清的話,他搖了搖頭說:“這是黨安排的工作,我怎么能因為身體不好而隨便不去了呢?” 康克清很無奈,但也知道勸不動朱德,她知道朱德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即:“毛主席身體不好,恩來也不在了,現在,我要盡最大努力工作?!?/strong> ![]() 這句話,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康克清聽過很多次,實際上,自周總理病逝后,半休養半工作狀態的朱德就開始拼命地工作,幾個月時間里,除去本身的工作,還會見外賓近20次。 而6月21日這一天,朱德也是要會見外賓的,因此,盡管感覺到了身體的不舒服,他還是吃了點藥就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乘車前往人民大會堂。 根據安排,他要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澳大利亞聯邦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但也不知道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禮賓司臨時推遲了會見的時間,但朱德并沒有接到通知,于是他按照之前的時間到了會見的地點,結果在放有冷氣的房間里一等就是近一個小時。 長時間吹冷氣讓原本就有些不舒服的朱德更加的難受,等他工作完回到家的時候就有些發燒,康克清勸朱德去醫院看看,但朱德覺得并不是很嚴重,就沒有去,康克清不放心,還是給朱德請來了醫生,經過診斷是患了感冒。 但這感冒持續了好幾天還是沒有好,到了25日,朱德高燒不退,病情加重,醫生來看過之后就建議朱德趕緊住院,不能再耽誤了。 朱德不是不想住院,只是一想到第二天還要會見外賓,不能耽誤工作,因此他想著先在家里吃藥治療,等第二天會見完外賓,如果病情還是沒有減輕的話,再住院。 大家勸不動朱德,只能按照他的想法來,但到底朱德的想法沒能實現,他在家待了不到半天就病情加重,不得不住進了北。 他住院之后,家人心里都松了一口氣,覺得只要朱德愿意住院,好好治療,好好休息,很快就可以出院的。最開始的治療也確實如此,他進入北之后,病情有所緩解,但這種緩解并沒有持續幾天。 在住院期間,朱德是很著急的,一來他想著趕緊出院繼續工作;二來他也擔心毛主席的病情,就在他住院的時候,他得知毛主席心臟病發作以至于昏厥,心中很是焦慮,遂讓身邊的醫療人員趕緊去毛主席那里,這種心理上的焦灼對于他自己的病情并沒有什么好處。 而且,朱德已經9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經常需要去北戴河休養一段時間才能再工作,也是疾病纏身,這次感冒發燒,本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但感冒發燒仿佛就是一個引子,將各種隱忍不發的老年病都勾了出來,讓朱德的身體一下子就垮了。 ![]() 進入七月后,朱德的病情突然加重,多種病癥齊發,心臟衰竭、糖尿病加重,心肌也出了問題,還有腸胃炎等,高燒也一直不退,儼然已經處于生命的盡頭,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很快醫院就下達了病危通知。 即便如此,朱德還是關心著國家和人民,希望多做一些工作,在病床上無法工作的時候,他就讓工作人員給他念書、念文件,一心繼續革命,他曾斷斷續續發出輕微的聲音:“我還能工作……要工作……革命到底?!?/strong> 只不過他的生命已然進入了倒計時,已經沒有了康復的可能,中央領導人陸續到醫院來看望朱德,這其實算是最后的道別。 7月3日,鄧穎超得知朱德病危的消息后,立刻就帶著趙煒去醫院看望朱德,當她到達醫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朱德的時候,似乎是透過朱德看到了曾經躺在病床上的周總理,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就流出來,但她還是強忍著悲痛將眼淚逼了回去,然后靠近病床,俯身在朱德耳邊說:“總司令、總司令,我是小超,來看你啦?!?/strong> 當時的朱德說話已經很困難,正閉著眼休息,聽到鄧穎超的話之后,他睜開眼望著鄧穎超,嘴唇蠕動,卻又什么都沒有說出來,但那雙眼睛里似乎又有很多東西,鄧穎超心中一動,又貼近朱德的耳朵輕輕地說:“你放心,我會照顧克清的。” 克清自然就是朱德的夫人康克清。說起來康克清并不是朱德的第一位夫人,但卻是朱德的最后一位夫人,也是陪在朱德身邊時間最長的一位夫人。 在康克清之前,朱德曾有過五位夫人,但這五位夫人,或者因為病逝、犧牲,或者因為一些原因和朱德分開,先后都離開了朱德,可以說朱德的婚姻是很坎坷的,尤其是第五位夫人伍若蘭的犧牲,給朱德帶來了很大的傷痛。 朱德和伍若蘭算得上是真正的志同道合,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彼此欣賞,惺惺相惜,但他們成婚尚不足一年,伍若蘭就犧牲了。 彼時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進軍,在吉潭鎮遭遇敵軍包圍,伍若蘭為掩護朱德和軍部其他首長,率領一部分戰士向另一個方向突圍,吸引了大部分火力,后來朱德和軍部領導安全突圍,而伍若蘭被捕。 作為朱德的夫人,伍若蘭在敵人眼中的價值是極大的,他們想撬開伍若蘭的口,獲知毛澤東和朱德的位置,遂將各種酷刑招呼在伍若蘭身上,但伍若蘭始終不肯讓敵人如愿,她以柔弱之軀發出鏗鏘之音:“若要我低頭,除非贛江水倒流?!?/strong> ![]() 贛江水自然不會倒流,堅貞不屈的伍若蘭最終被敵人殺害。 消息傳來,朱德悲痛萬分,但他沒有時間放任自己沉浸在悲痛中,他還要和毛澤東一起帶著部隊轉移、突圍、攻城,向著閩贛邊界開展游擊運動。期間即便有短暫的休整期,但時間極短,更多的還是不停地指揮戰斗。 直到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和朱德指揮紅四軍向長嶺寨發起總攻,擊斃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旅長郭鳳鳴,成功占領長汀城,這是紅四軍入閩的第一次大勝仗,揭開了紅軍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紅軍進入長汀城之后,毛澤東、朱德等人就住進了城東面汀江河畔的辛耕別墅,由此在長汀城整編部隊,建立工農革命政權,實行土地革命,短暫安定了下來。 這個時候朱德才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對此毛澤東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到革命已經很艱苦了,不能心里再也那么多痛苦,他希望朱德能盡快從情感的折磨中掙脫出來,也希望朱德身邊能有個知冷知熱的人陪伴,于是就委托賀子珍給朱德物色一個對象。 賀子珍就和曾志等人商量著給朱德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伴侶,這一找就找到了18歲的康克清。 康克清剛參加革命不久,她原本出生于江西省的一個貧窮漁家,剛出生不久就被送給羅塘灣的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后來童養媳沒做成,直接做了那戶人家的養女,她的命運和當時很大一部分貧苦人家的女孩子命運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不同,那就是她的養父母還算開明。 盡管她很小就開始勞動,做很多的農活,但并未被苛待,自由時間還是比較多的,而且康克清的養父后來成為農民運動的骨干,也因此,康克清比別的女孩子更早的接觸到了先進思想,后來14歲的康克清也參加了家鄉的農民運動。 她似乎是天生的革命者,雖身為女子,卻有膽識、有魄力、會思考,從參加農民運動開始就是骨干力量,組織小姐妹一起宣傳革命、習武操練,帶著小姐妹在附近的村子里打游擊,不斷擒獲敵軍散兵,繳獲敵人槍支,干革命干的有聲有色。 1928年9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回師井岡山,途中攻克遂川縣城,分兵到萬安縣發動群眾參加革命,陳毅率領紅四軍第二十八團到了羅塘灣發動群眾參加革命。見到紅軍隊伍,康克清很是激動,她帶著幾個小姐妹找到陳毅要求當紅軍。 ![]() 陳毅自然是很歡迎,但看到都是女孩子,他怕她們只是一起興起,并不知道革命的苦,但康克清等人卻早已做好了為革命而犧牲的準備,陳毅答應帶她們井岡山。 剛開始村子里跟著紅軍一起離開的共有100多人,其中7個女同志,這里面就有康克清,10月初,她們終于到了井岡山,成為了紅軍戰士,對此康克清很激動,她迅速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承擔軍事執勤任務,把守路口,隨時監視敵人的行動。 當時的康克清對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首長極為敬重和崇拜,她只想跟著他們革命到底,并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和朱德成為革命伴侶,畢竟他們之間的距離太遠,差距太大,不過朱德對康克清的第一次印象還是很不錯的。 一次戰斗結束后,朱德到女兵班看望戰士們,大家看到軍長前來都比較激動,也比較靦腆,不敢多說話,只是笑著,康克清卻是什么都不怕的,她有問必答,大膽潑辣,給朱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賀子珍和曾志等人也對康克清很有好感,覺得康克清很適合朱德,就向朱德介紹了康克清,朱德從腦海里搜尋到了康克清這個名字,一下子就想到了那個大聲表示不怕流血和犧牲的女戰士,心中也是很有好感,就應了下來,隨后賀子珍和曾志就去找了康克清。 當康克清得知賀子珍和曾志的來意的時候,心里是很吃驚的,她從沒有想過會和朱德有這樣的交集,而且她知道兩人的差距太大: 年齡上,康克清才18歲,而朱德已經43歲;思想上,康克清參加革命的時間還很短,還比較幼稚,而朱德早已經是成熟的革命者;地位上,康克清只是一個剛參加革命不久的紅軍女戰士,而朱德已經是軍長。 在康克清來看,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兩人都是不太合適的,因此她很猶豫,沒有第一時間應下來,而無論是賀子珍、曾志還是朱德,都給予了康克清充分的尊重,讓她好好想一想,朱德還親自找到康克清聊了這件事,就康克清猶豫點進行了分析,讓康克清好好想一想,最終康克清答應嫁給朱德。 ![]() 這是不是愛情的模樣? 1929年三月底,在辛耕別墅的軍部里,朱德和康克清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沒有花轎、沒有嫁妝、沒有敲鑼打鼓,就是大家在一起簡單吃了一頓飯,然后婚禮完成。 盡管從認識到結婚之間的時間很短,但朱德和康克清對這樁婚姻極為重視,朱德大康克清很多,他很愿意包容和幫助康克清,而康克清也很敬重朱德,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的結合,兩人盡管差距很大,但是平等的。在結婚當天,朱德就對康克清說:
從這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德是很尊重康克清的,他不希望康克清做一個照顧他生活起居的官太太,而是支持康克清努力工作和學習,兩人一起成長,互相扶助。 土地革命時期,康克清工作很忙,很多時候都住在連隊里,只有周六才能回家,朱德對此很支持,從來沒有想過將康克清拘于家庭的瑣事里。 兩人或許在結婚伊始沒有愛情,但在婚后的相處中,愛情悄悄萌芽,深植于日常相處中,他們互相愛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和照顧,在近五十年的婚姻中,他們走過了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又走進建設新中國時期,始終不離不棄,密不可分,甚至連紅臉的時候都沒有。 他們是真正達到了婚姻和諧,后來康克清總結說這是美滿姻緣,而也正是這美滿姻緣,讓朱德能夠將更多的時間放在革命上,放在為國家和人民服務上,也正是因為這美滿姻緣,讓朱德能夠活到90高齡。 ![]() 兩人的感情極深,所以,當朱德在北病危的時候,64歲的康克清心里很難受,但她不愿意也不能表現出來,只是盡心照顧朱德,陪在病床前,陪朱德走完最后一程。 而朱德在病重之際,心里也是記掛著康克清,兩人相濡以沫走過了近五十年,他無法想象自己的離去對康克清意味著什么?她又是否能夠承受得住這個打擊?鄧穎超的許諾無疑讓朱德很安心。 可以說,在朱德病重之際,鄧穎超是最理解康克清的,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是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但筆者愿意相信,在那一刻,康克清的悲痛,鄧穎超是能夠感同身受的,因為鄧穎超剛剛失去了相守半個世紀的周總理。 就在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305醫院病逝,鄧穎超失去了她一生的伴侶,心中的悲痛無人訴述,唯有哭泣能夠將那份感情宣泄一二,所以我們看到,周總理病逝后,72歲的鄧穎超哭了很多次。 但她又不能一直哭,她還要處理好周總理的后事,帶著周總理的那一份繼續革命,繼續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期間的痛苦,別人只能靠想象去想,而她卻是親身經歷,無人訴說,也不能訴說,只能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前行。 鄧穎超無疑是堅強的,這種堅強一如她當初參加革命的時候所秉持的信念,一生不曾改變。等處理完周總理的后事之后,鄧穎超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將傷痛壓在心底,繼續革命。 朱德病危的消息無疑再次擊中了鄧穎超,將鄧穎超心底的悲痛勾了出來,她想到了已經病逝的周總理,想到了朱德和周總理半個世紀的相交,想到了朱德的夫人康克清。 鄧穎超知道,朱德和周總理相識于異國他鄉,1922年,當36歲的朱德叩響24歲的周恩來的門扉的時候,周恩來成為朱德參加革命的引路人,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開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親密合作,他們之間幾乎是無話不談的。 ![]() 他們相遇的最初,朱德身邊的夫人還不是康克清,而周恩來和鄧穎超還沒有結婚,等到后來,朱德身邊有了康克清,周恩來身邊有了鄧穎超,兩家之間也是關系親密,感情深厚。 鄧穎超比康克清大7歲,親如姐妹,在革命年代,相互扶持著一步步走過來,又在新中國建立后,一起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康克清和鄧穎超之間是有很多相同點的: 她們都是堅定的革命者,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建國后的和平年代,都做了很多的貢獻; 她們都嫁給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但即便是朱德和周恩來,也無法遮掩她們的光芒; 她們的婚姻都是幸福長久的,朱德和康克清相伴47年,直到朱德病逝。周恩來和鄧穎超相伴51年,直到周總理病逝; 她們都沒有生育,一生無子等等。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康克清和鄧穎超的經歷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朱德病危的時候,鄧穎超才想到了康克清,在朱德面前許諾會照顧好康克清,鄧穎超是最能理解康克清的。 有了鄧穎超的許諾,朱德放心了不少,他不希望自己病逝之后康克清太過悲痛。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對此,他沒有什么遺憾的,唯一的遺憾,或許就是不能陪康克清走到生命的最后,他只能先走一步了。 7月4日,繼續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醫院探望朱德,看到李先念的時候,朱德的神志還算是比較清楚,他顫顫巍巍伸出瘦弱的雙手拉住李先念的手,嘴唇蠕動,輕輕吐出一個一個的字:“生產要抓,不抓生產,將來不可收拾。” ![]()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還是國家和人民,這是朱德留給他所熱愛的國家和人民的最后一句話,是對未來的深切期許,隨后,他就陷入了昏迷。 7月5日,朱德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李先念、聶榮臻、鄧穎超、蔡暢、王震等領導人都站在了朱德病床前,等待著朱德從昏迷中醒來。 然而當他醒過來看到昔日的戰友的時候,試圖說些什么,卻怎么也發不出聲音,他又想要抬起右臂來和大家打招呼,但也沒有成功,在場的人無不落淚,英雄遲暮,總是很殘忍又很無力的一件事。 7月6日下午三點一分,朱德停止了呼吸,心臟也停止了跳動,他終是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國家和人民,留給人民無盡的悲痛。 聽到朱德病逝的消息后,鄧穎超第一時間去看望康克清,兩人緊緊地抱在一起,無所顧忌地放聲大哭,這是鄧穎超對康克清最直接的關心,讓康克清盡情宣泄心中的悲痛,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前行。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兩人的相互慰藉?她們在同一年失去了最深愛的丈夫、最親密的伴侶、最親近的朋友,悲傷和無助都是相通的,一個擁抱,一汪淚水,無需言語就能互相溫暖。 因著鄧穎超的陪伴,康克清在處理朱德后事的時候才沒有那么痛苦,才能夠堅強地完成朱德的囑托,完成了朱德的后事。等朱德的追悼會結束之后,康克清又專程到西花廳感謝鄧穎超。她們又在以后的歲月里相互扶持了很多年,一直到1992年相繼病逝。 寫在最后: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病逝;1976年7月6日,朱德病逝。前后相差不過半年,這對相交半個世紀的親密戰友相繼離開。 1992年4月22日,康克清病逝;1992年7月11日,鄧穎超病逝。前后相差不到三個月,這對參加完長征的老大姐相繼病逝。 這是怎樣的一種巧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