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常有經歷。
買菜,對于一位資深的農民來說,是羞于宣揚的,這里面隱隱約約產生對土地的背叛,藏著底氣不足的尷尬。
寄居“他鄉”,除了想念以前的鄰居,懷念一閑下來的串門,摘花生,剝玉米,挑揀豆子,切薯條...或圍爐烤火,家長里短,酸辣咸淡地傾吐一番的情景。更是無比念及菜園里的青長白短,韭綠瓜藤。
不再親手種菜,可菜依然還是要吃的。而在四季晨起的買菜路上,風霜晴朗,雨雪庇蔭,都各有心情,各有況味。
很久脫離農事,已經都快要忘記春來早的時候的蔬菜是什么了。當一個早晨,看到那些南瓜花和嫩苗,鮮青可愛地擺在菜攤上時,會大驚小怪地感嘆:怎么這就有了!賣菜的大嬸一臉如南瓜花一樣的笑,口中承應著,說賣了有一段時間。話中不無得意自己對季節的掌握,藏著贊許自己的勤勞,好像還帶有一絲“看你什么都不懂還身心不勤,腦筋不開”的戲謔意思,讓自己在瞬間恍惚起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逃離了土地的背叛者,還是被賣菜人認為的養尊處優者?
每次買菜,必是先瀏覽菜攤。“提籃菜”是首選。賣“提籃菜”的,都是小鎮附近的居民,她們有專業種菜賣的,也有自己家吃不完應季來賣點錢貼補家用的。一溜的擺設都是提籃,預示著是本地的自家種的土特產。當然,其中也會有賣假農家菜的,她們把攤板上進的大棚菜蔬擺放在自己面前的提籃里,聲稱是自己用加倍的辛勞才得來這么好的成果。冒充的萵筍、青菜、瓜蔬也如冒充的土雞蛋一樣,跟著她的新主人,裝模作樣地顯示出幾分“土樣”來,好讓買菜的人花土菜的價格,買回本就要便宜很多的大棚菜。
溫塘的本地菜價格之高,總是讓從城里來的朋友們咂舌。哪怕大棚蔬菜,也是比縣城鄰市的高很多。有城里來的朋友問詢過菜市場價格,居然和我開玩笑:“去冷江新化買個房子吧,房子錢從菜錢里就可以省下來了。” 當然,他的玩笑開得太夸張了點,但也足以說明,溫塘物價之貴,從中便可窺見一斑。
買菜時間長了,在賣菜的大姐嬸嬸眼里,也是混了個眼熟。而讓人忍俊不禁的,是這些形形色色的賣菜人,招攬生意時的推銷與追趕著來把菜送到你眼前問你買不買。更有意思的,是那千奇百怪跌破眼鏡的稱呼,明明看上去比自己大了十歲以上的女人,對著我一口一個“嫂子”:嫂子,你要黃菜不?嫂子,你要干蘑菇嗎?嫂子,你買點新鮮百合吧!看一眼,再看一眼,我臉上笑開了花,心里卻是很納悶:難道她看著我比她老嗎?一位有六十多歲的阿姨,每次見到我買菜,總是一口一個老妹,平時路上碰到,也一樣這樣叫著,讓人心中溫暖而踏實。“老板娘”這個稱呼,是很多人喜歡叫的,因為它的受眾龐大,并且聽了都是喜滋滋吧。只有我,一聽到這三個字,哪怕她的提籃里,有我需要的菜蔬,我也是羞赧得快快走掉。也有明明大自己不少的賣菜人,追著我叫“大姐”,追著問需要什么。更有開口就叫靚妹,叫靚嫂的,口里的甜,完全比菜籃子里的蔬菜要嬌嫩欲滴得多。
喜歡葉子菜,卻不四季都有買。蘿卜葉,白菜,韭菜,莧菜,萵筍尖,生菜...每一種菜系,都是素淡的,都是清寂的。一如買菜與賣菜人之間的關系,周而復始地含笑問詢,擇選裝袋,過稱付錢,轉身而去,沒有更多的討價還價,更不會產生糾葛糾纏。
曾有朋友遠遠地觀察我買菜,之后與人說我人如其言,當面背面一個樣,簡單不俗,直率樸素。我聽后只是笑笑,還真的想象不出,被人暗中觀察買了一回菜,怎么就博了這么好的評價。
寒深露重,又到蘿卜白菜滿攤子滿菜籃的時候,買菜吃的人終于可以吃上一元兩元一斤的本地蔬菜了。而賣菜的人,風來雨里,嚴霜冰冷,都在嚴陣以待,用勤勞博取著或微小或可觀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