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典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內容簡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這一章講了“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母子關系”,老子所說的母子也能夠用佛家所說的“因果”,或者用《大學》里所說的“本末”來講,都是相通的。 道生,凡事都有最原始的點以及生化萬物的能量,道就是最原始的那個點以及萬事萬物的能量源泉,所以“道”是天地之母,是本體,一切皆由此而生。 從道變成德,會聚化到某一樣東西,或者某個人上,不管是人的成長,萬事萬物的成長,都會經歷從“種子”到“成形”的過程。 陽光、雨露、大地給了種子養分,五谷雜糧給了人養分,這只是一部分,只是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經過身體的消化,逐漸化成了自己的形,這種內化的過程稱之為畜,德畜。 道德是一切能夠成長的根本,然后有物開始讓它成形,叫物形之;一切條件都具備了,稱為勢成之,生、畜、形、成就是萬事萬物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 這呼應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就是無,道生之;德就是有,德畜之。然后萬物生于有,有了之后再通過勢讓它整個形成。 孔子說:“志于道,居于德。”把求道、修道當成人生第一要務是最明確的志向,道是無形的,要把無形的道化作有形的德,厚德載物。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以道為尊,以德為貴,尊道就是知道“道”是一切的源頭,知道所有的東西都不會離開它,以道為唯一的標準,稱之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前后呼應起來,《道德經》渾然一體,讀前面要用后面來解,讀后面要用前面來應對,這樣我們對于老子想闡述的難言之道就會越來越明白。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德在自己修,能以道為尊,以德為貴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憑良心,具備良知與良能,能達到思無邪。 莫之命而常自然,沒有誰給你一個命令,讓你一定得這樣做,或者一定不能這樣做,自己的良心就能夠讓自己依道而行,因為自己是尊道的。 中國的天道信仰就是道之尊,德之貴,不是對某個人的信仰,而是對于天地大道的信仰,這種天地大道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一個體現的“點”,或者說有一個感應的點,就是我們的“良心”。 我們的良心與天道是相通的,稱之為“天命之謂性”,不需要誰給我們下指令,我們依照良心去走,就可以慢慢走向自然。 懂得了道生、德蓄、物形、勢成的道理之后,人做事情就會遵循規律,也就會修玄德,在治國的時候不是要讓大家來聽自己的命令,而是讓自己像天地一樣喚醒每一個人的良知良能,讓每個人的良心自己做主。 當他們用良心自己做主的時候,就可以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是老子治國平天下的核心,自是自己,然是這樣,之是到達自己,這樣就到達了自然之。 每個人用自己的良心做主,就能夠做自己的真主人,稱之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每個人可以自然,圣人治理國家需要做的就是像天地一樣把平臺建立好。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之育之就是嬌慣;亭之毒之,亭是慢慢生長得很筆直了,毒是成熟,長得很筆直,成熟了;養之覆之,秋風掃落葉,落葉歸根,形成一個循環。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也是一個循環。 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把這個循環推動起來,讓世界生生不息,然后人一批一批的來,效法自然。有道生之、德畜之這個過程,就有長之育之的過程,有亭之毒之的過程,也有養之覆之的過程。 最后誰能亭之毒之,誰會覆之,都不是自己去預設或者預判的,因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圣人明白了治天下在于搭建平臺之后,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更不會想有什么功勞,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便是玄德。 只是生、只是為、只是長,而不會想去有、去恃、去宰;人的病在于不生而想有,不為卻想恃,不長也想宰,完全是顛倒了。 反者,道之動,在自己做的方面要生、要為、要長,對自己要嚴苛;而對于別人不能有、不能恃、不能宰,要包容。對自己要克,對別人要寬,這樣慢慢的就有了格局,叫玄德。 玄德直接從道而化現,上德,德畜之,不是下德畜之,是玄德畜之。 這一章是教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雖然用的是平天下的語言,但依然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道之真以持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是一體的,叫道生德蓄。 然后養玄德復歸自然,以道為尊,把握住這個,修身也好,齊家也好,治國也好,平天下也好,都牢牢的抓住了核心。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