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原典】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 【悟道】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強調,“反者道之動,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 《易經》是強調“變易”之哲學,然而宇宙大規律“不易”。世人須遵循不易之天道,學會變易之方法,回歸簡易之人生,“守得云開見月明,靜待花開終有時”。 成住壞空,是對我們所處的外部世界而言;生住異滅,是對我們的意識而言;生老病死,是對我們的身體而言。外在所感,由心而招,其本質皆是無常。明白了無常,便不會張狂;明白了無常,就會珍惜當下;明白了無常,就會放下分別,境隨心轉,心境合一,自在逍遙。 本章短短二十一字,蘊含著無盡之道法。有人說,徹悟老圣人此言,堪能悟出道之真諦。 “反”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攀爬山崖。古人把手心對己稱為“正”,人在攀崖之時,手心向外, 由攀崖引伸為翻轉,進而引伸為“違背或相反”之意。 “反者道之動”,是指“反”符合道的運行規律。此處之“反”,應該至少蘊含四層涵義。其一,“返回”,返回原點,回到起點,物極必反;其二,“反面”,萬物陰陽構成,有正必有反,一陰一陽之謂道;其三,“相反相成”,對立事物,互相排斥,互相促進;其四,“循環”,循環往復,返璞歸真。 “反者道之動”,即是認知世界的規律,又是一種生命哲學,具有重要的生命指導意義。第一,萬事無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二,體察萬物,辯證中和,去除分別;第三,心態至上,順境不狂,逆境不躁;第四,修真悟道,保正去邪,返璞歸真。 “弱者道之用”,強調在道的運行之中,“弱”發揮著主要的作用。潤物細無聲,從來柔弱勝剛強。欲達柔弱之境,至為關鍵的是須做到“無我無私無妄無執”。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歲月從來不言,卻見證了所有真心。時間拉開了距離,也證明了一切。轟轟烈烈之生活,其實就是平平淡淡,卻又起起伏伏。 “順境不惰,逆境不餒,以心致境,萬事可成”,此曾國藩之教誨。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