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腦動脈供血區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定位責任血管,同時有助于區分梗死和其他腦部病變。本文通過腦供血動脈圖對照病例影像做一總結。  圖 1. 腦動脈供血區圖 ① 大腦中動脈(MCA,黃色):大腦中動脈的皮質分支供應半球的側面,除前額葉和頂葉內側(大腦前動脈)和顳葉下部(大腦后動脈)。② 豆紋動脈(LSA):外側 LSA(橙色)是大腦中動脈(MCA)的深穿支動脈,供血區域包括大部分基底神經節;內側 LSA(暗紅色)起自大腦前動脈(通常是 A1 段)。Heubner 動脈是最大的內側豆紋動脈,供應尾狀核頭前內側和內囊前下部。③ 脈絡膜前動脈(AchA,藍色):AChA 供血區包括部分海馬、內囊后肢,向上延伸至側腦室中央部外側區域。④ 大腦前動脈(ACA,紅色):ACA 供應額葉和頂葉內側面,胼胝體,基底節和內囊前部。⑤ 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分支:這些分支供應延髓(淺藍色)和腦橋(綠色)。⑥ 大腦后動脈(PCA,綠色):P1 段從 PCA 的起點延伸到后交通動脈,構成 Willis 環。 丘腦穿通動脈起自 P1 段,供應中腦和丘腦,向中腦和丘腦供血。PCA 的皮質分支供應顳葉、枕葉內側面、下面、視覺皮層和胼胝體壓部。⑦ 小腦上動脈(SCA,灰色):SCA 供血區位于小腦上和小腦幕表面。⑧ 小腦后下動脈(PICA,藍色):PICA 供血區位于小腦后枕部,與位于側面的小腦前下動脈(AICA)供血區域(紫色)處于平衡狀態。PICA 供血區越大,AICA 供血區越小,反之亦然。  圖 2. MCA 區梗死,外側豆紋動脈區也有受累(橙色箭頭)  圖 3. 豆紋動脈走形 圖 4. 豆紋動脈深穿支供血區出血性梗死  圖 5. 左側 MCA 供血區梗死,有廣泛的腦回樣強化(過度灌注);有時這種過度灌注可能會導致與腫瘤的強化混淆 圖 6. 紅色:內側豆紋動脈;黃色:外側豆紋動脈;藍色:脈絡膜前動脈;綠色:大腦后動脈穿支動脈(P1 段) 圖 7. ACA 供血區梗死 多數脈絡膜前動脈起源于頸內動脈,極少部分起源于大腦中動脈。其供血區包括部分海馬、內囊的后肢,向上延伸至側腦室中央部外側區域。AChA 梗死時很少整個區域受累,內囊后肢也接受來自外側豆紋動脈的血供。圖 8. 海馬區梗死,部分 AChA 和 PCA 區梗死  圖 9. 左側枕葉視皮質梗死  圖 10. 左側 PCA 供血區梗死,注意左枕葉區域的灰/白質分界消失  圖 11. 左側 PICA 供血區的梗死;椎動脈夾層(藍色箭頭)引起  圖 12. 左側 PICA 供血區的梗死 單側 PICA 供血區梗死,其內側界位于中線,因為上蚓支呈矢狀位走形而不穿過中線,梗死晚期,界線模糊。圖 13. SCA 供血區的小腦梗死和 PCA 供血區的腦干梗死分水嶺梗死多因灌注不足,發生在主要腦動脈區域之間的邊界區域。 ① 皮質邊緣區梗死:位于 ACA/MCA 和 MCA/PCA 邊界區的皮層和相鄰皮層下白質的梗死;② 內部邊界區梗死:半卵圓中心和放射冠深部白質梗死,位于豆紋動脈穿支與 MCA 深穿支、皮層支之間的邊界區或 MCA 和 ACA 深部白質分支的邊界區。圖 15. 頭顱 CT:右頸內動脈閉塞導致內分水嶺梗死右側大腦半球的低灌注導致多處內分水嶺梗死,這種內分水嶺梗死的很常見,一般建議進一步完善頸動脈檢查。圖 16. 由于頸內動脈閉塞而致分水嶺梗死:在右側大腦半球深部邊界區(藍色箭頭)以及 MCA 和 PCA 區之間的皮質邊界區(黃色箭頭)可見多發小梗死;右側頸內動脈閉塞(紅色箭頭)影像學可見異常信號圖 17. 深部邊界區和 ACA、MCA 區域之間的皮質邊界區的梗死;右頸動脈的異常信號強度(藍色箭頭)考慮為閉塞以上 3 例病變的影像學表現在臨床上很常見。對于可能存在邊界區梗死的患者,應注意頸動脈在影像上表現出的異常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