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椽早期著作《茶葉製造學》入藏安徽農業大學 吳平 近日,梧州海關收到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寄來的一份《捐贈證書》,證書證實梧州海關捐贈的陳椽教授專著《茶葉製造學》(三冊)已入藏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該校特發此證,感謝梧州海關的大力支持。這是梧州海關首次向該校捐贈舊圖書并獲《捐贈證書》。 此前,梧州海關收到安徽農業大學關于收集陳椽教授專著的來函,來函介紹說該校正在整理、收集陳椽教授生平專著等材料。請求對此事大力支持! 陳椽(1908-1999)教授是福建省惠安縣人,生前為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是我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我國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對茶葉分類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茶葉制造學》《茶葉檢驗》《茶業通史》《茶葉分類理論與實踐》等著作及論文。 梧州海關對安徽農業大學來函十分重視,指派專人查閱舊資料,果然發現一部陳椽教授任國立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主任時著作、由新農出版社于1949年12月初版印刷、出版的《茶葉製造學》(三冊),該書共分總論、制茶通論、制茶設備共三編,分別有制茶史略及類別、茶葉之成分及其性質、茶葉成分之變化及其分析、茶與人生、初制汛論、復制概論、制茶過程中之變化、廠屋建設、制茶機械、手工制茶設備、紅茶制造、綠茶制造、青茶制造、其他茶類制造等14章。其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我國當時的茶學學術研究水平。 梧州產制茶葉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堡茶,在清朝后期就有出口,在2005以前以出口為主,主要銷往南洋,有僑銷茶的美譽。梧州于1897年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設梧州新關(洋關)。據《廣西通志·海關志》記載,1908年梧州出口茶葉5300擔(折合265噸)。又據《廣西通志·商檢志》記載,廣州商檢局于民國20年(1931年)2月設立梧州商品檢驗分處,負責檢驗廣西進出口商品,是國民政府在廣西最早設立的商檢機構,既檢品質又檢疫;于1946年對出口茶葉實施檢驗。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0月1日廣州商檢局正式成立梧州分處,當年11月開始受理出口茶葉類檢驗,檢驗品種有紅茶、綠茶(珍眉茶、珠茶、熙春茶、其他綠茶)、烏龍茶、磚茶(紅磚、青磚、黑磚)等。1961年5月,梧州商檢才隸屬南寧商檢局領導,于1999年融入梧州出入境檢驗檢驗檢疫局,又于2018年劃入梧州海關。 該《茶葉製造學》三冊書上均蓋有“廣州商品檢驗局梧州檢驗分處(檢驗)”的印章,由此可知該書是由廣州商品檢驗局于解放初期下發給梧州商品檢驗分處的,該書在當年的茶葉出口檢驗及監管工作中是當作重要參考用書來使用的。但后來隨著國家陸續發布WMB48-1981《茶葉》、GBn144-1981《綠茶、紅茶衛生標準》、ZB X 50001-14-1986 《出口茶葉檢驗方法》、GB9679-1988《茶葉衛生標準》、DB45/T 581-2009《六堡茶》等標準,出口茶葉的檢驗及監管轉移到執行國家法規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上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法規的完善,對進出口茶葉檢驗及監管工作而言該《茶葉製造學》書籍的參考作用已經不如從前,但其文獻價值卻與日俱增。 梧州海關將該書贈予本書作者生前長期工作的單位,可讓該書文獻價值突顯,使用價值重現,也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這對挖掘其社會價值、開展茶學學術研究都具有積極意義。(作者單位:梧州海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