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星期特別忙,今天早上去開會的時候,我第一句話就是建議給每個人發一打止痛膏,用來治療因為開會勞損的老腰。 下午可能是唯一一個沒有會議或者沒有其他公務的下午。 所以抽空把公眾號更新下,但一下子也想不到寫什么。 我寫文章有個特點,就是特別注重需求導向,很多文章都是從學生的問題中來的,所以想了下最近的一些提問。 在申論教學中,我發現經常有同學會誤入兩個極端的誤區。 一個是過于忽視細節,一個是過于專注細節。 前者主要體現在憑借感覺和自身理解做題目,這種做題目的方式,大概率依據個人對語言的敏銳程度以及運氣。 我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后者。 我們在申論中運用到的技巧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關聯詞判斷、邏輯判斷、句子成分等等,所以有些同學就鉆進了死胡同,盯著一些細節不放,我贊美這種精神,但并不提倡。 因為很多技巧在大多數情況下有用,但是在個別情況下是不適用的。 比如我們經常關注的關聯詞,“不僅,更”表遞進關系,“更”后面的內容是重點,但是我們看下面這個材料(2021河南省考縣級卷): 材料1: 在主體的選擇上,一改過去由政府主導遴選項目實施主體的做法,從過去的“委派制”,改為“揭榜制”,不僅是科技創新理念的重大轉變,更是科技項目遴選方式的重大突破。 這句話有個對比性的表述,出現了過去和現在的對比,通常而言,有對比的地方出現,往往都表強調,也就是答案容易出現的地方,也就是說“揭榜制”是我們要找的關鍵詞。 但是后面又出現了“不僅,更”的關聯詞,更也是表強調,那么“更”后面的內容是否是答案呢?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不僅,更”在整句話中的作用,實際上是詮釋“揭榜制”意義的,通常而言,這種解釋類的句子不作為答案,所以答案只保留“揭榜制”就可以了。 所以在申論中,沒有絕對的方法論,只有相對的原則論。 再比如狀語到底能否作為答案。 通常而言,狀語作為句子的修飾成分,通常用來修飾謂語的,謂語屬于句子的主干,而申論要求答案要簡明扼要,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狀語往往不作為答案。 但是我們剛剛講了,方法都不絕對。 因為申論的方法技巧,都是根據一些已有的語法知識以及部分高分答案和一些未知真假的心得,倒推出來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不嚴謹的。 所以狀語固然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作為答案,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題目問的就是原因或者目的,而狀語本身就是表原因或者目的,那就要作為答案。 還有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句式,最近剛好有同學問我,因為比較偏僻,一開始我也沒想到,在這里補充下。 這個神奇的句式叫“把”字句,簡單說就是用“把”或者“將”字,把賓語提置于動詞之前,主要用來強調行為結果或行為方式。 記住:這是一種主謂句,而不是整個句子作為狀語的。 其基本的結構為:主語+“把”或者“將”+賓語+動作。 比如:我們把房間打掃一下吧。 這里的“把房間”就是一個介詞短語,“房間”是賓語。 這個知識經常出現在申論中,比如在2022年國考副省級的材料中有體現: 材料2: 同時,將課程外延,與空間結合,設立了云鵬模擬法庭、云鵬小鋪等真實社會情境。 有些同學會把“將課程外延”作為狀語,但是根據“把字句”,這其實是個主謂句,不是狀語。 所以我們把語序恢復為正常,可以概括為:外延課程,結合空間,設立真實社會情境。 當然類似的例子很多,今天講這些,主要是提醒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申論的本質,是準確理解材料含義,而非死盯著某些技巧或者方法,靶子都錯了,還指望能打十環? 大家在學習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歡迎提問,許多同學不敢提問,因為我很多時候會顯得很不耐煩,于是那顆玲瓏剔透的玻璃心就碎了一地。 一方面是以為確實比較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多人的提問方式不正確。 比如出題目給我做:老師這道題目你怎么看?然后一套申論發來了。 或者做好了,老師你看看我的答案對不對?然后一套答案發來了。 你們倒是都不傻啊,知道如何利益最大化,都把自己當資本家,把老師當冤大頭了?輕巧的一句話就讓我花一兩個小時來解答? 但問題是,我有這么閑或者這么傻嗎? 所以我提倡的是那些帶有自己思考的提問,問題要細致全面,針對性要強,不要過于籠統,對于有誠意的提問,我也會有誠意的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