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成功抗癌的患者經歷中,不少人都提到了“運動”!運動真的能抗癌嗎?很多人并不清楚,甚至很難說出原因。 不過,最新的一項研究,給了大家每天堅持運動的理由。 每天運動30分鐘,血液中的這類“抗癌”成分會增加2022年2月發表在《國際癌癥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個體長時間堅持每周多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時,體內會釋放出更多對抗癌有作用的分子,比如白介素-6(IL-6),這些分子能對異常細胞發揮作用,促進DNA修復,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 這項研究招募了16名50-80歲的男性志愿者,他們都伴有一些腸癌生活方式風險因素,例如超重或肥胖。 他們在研究初始階段接受了一次血液樣本收集。隨后進行了中等強度的室內自行車運動,騎行時間花費了30分鐘。運動結束后,研究者收集了第二份血液樣本。作為對照的是第二天沒有運動的時候,靜息狀態下的樣本。 研究者分析比較樣本后確認,運動后的血液中IL-6會出現明顯上升。他們將樣本進行處理后添加到了實驗室所培養的腸癌細胞中,與靜息期樣本相比,運動后的樣本可以使癌細胞的生長速度肉眼可見地減緩。①② 他們的抗癌經驗,均離不開運動!1. 賀明:肺癌晚期只剩3個月,他用61場馬拉松跑出生命奇跡 在癌癥病友圈和馬拉松長跑圈,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名字——賀明,他也被大家稱為“跑馬抗癌斗士”。 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最多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了。那一年,賀明才53歲。他不愿意就這么倒下,選擇了積極治療。歷經9個月、33次化療之后,賀明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就在他差點要放棄時,他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 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開始做康復訓練,從行走,到慢跑,再到爬山。慢慢地,賀明愛上了運動。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要舉辦馬拉松的廣告,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沖動,他強烈地想要跑一場馬拉松賽事。 ![]()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瞞著家人報名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用了2小時17分。跑完之后,他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征戰馬拉松。于是,他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 為了完成馬拉松賽事,賀明一邊做抗癌治療,一邊跑步訓練。2017年,他完成了首個半馬,隨后決定挑戰100場馬拉松。從第1場全馬,到2020年1月5日跑完廈門馬拉松的第61場。③ 2. 張雷:查出癌癥做了三次手術,堅持游泳鍛煉癌癥沒復發 2018年,央視一檔節目中,講述了一位醫療工作者與癌癥抗爭二十年,堅持一件事——游泳,最終“治愈”的故事。 ![]() 央視報道截圖 20年前,40多歲的張雷被查出癌癥,手術就做了三次,醫生曾委婉告知: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 雖然病痛給她的身心打擊巨大,但不服輸的她,決定“跟癌癥死磕”,想到了自己喜歡的游泳,就決定去游吧。之后不僅讓癌癥20多年沒有復發,而且最終“痊愈”。④ 運動,無可替代的抗癌“處方”!1. 癌癥患者:從散步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 湖北省武漢市第八醫院外一科副主任陳超2021年在武漢市大腸腫瘤病友俱樂部第十八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分享,癌癥患者不宜參加劇烈的運動,散步是較好的運動方式。 開始時運動量要小,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每次15-20分鐘,根據病情和體力逐漸增加至每次30-40分鐘,以稍微出汗為宜,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比方說間隔散步時將慢走和快走每隔3分鐘變換一次,每天做5-10遍,總共持續1小時左右。宜在公園、林間、草地、田野、水邊等空氣新鮮和環境清靜處進行,每周至少3-4次,隔日進行。體質較強者,運動后不疲勞,可堅持每天運動。 此外,下午5點到7點是最合適的散步時間。這個時間段人體新陳代謝快、心臟跳動和血壓調節處于最平衡狀態,體溫較高,肌肉容易被激活,柔軟度也更好,對鍛煉者來說更加安全。⑤ 2. 普通人: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長期堅持 2016年《美國醫學會內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涉及歐美144萬人的研究,統計了運動與26種不同癌癥類型風險相關的情況,發現長期鍛煉的人至少13種癌癥發病率都顯著降低。 與運動最少的一成人相比,運動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幾率降低7%。運動最多的人平均每天快走超過1小時,他們患食道癌的幾率少42%,肝癌幾率少27%,腎癌幾率少23%。患病幾率降低超兩成的還有胃癌、子宮內膜癌及骨髓性白血病。常運動還能將患骨髓瘤、結腸癌、頭頸癌、直腸癌、膽囊癌和乳腺癌的幾率減少一到兩成,將煙民患肺癌的幾率減少26%。⑥ ![]()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最好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低于這個標準的人即被認為是身體活動不足。 中等強度運動,即運動時“感覺吃力但又不十分勞累”,具體表現為運動中呼吸頻率加快、心跳加快,微微出汗,微喘但可以與人交流,以心率不超過“170-年齡”為宜。同時,第二天感到不勞累為好。⑦ ![]()
編輯:任璇 審稿:楊小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