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黨史、參觀一大會址紀念館,有一個問題總在我腦子里盤桓:中共一大馬林(荷蘭人)和尼克爾斯基(俄國人)致詞時的翻譯是誰?因為會議記錄是由毛澤東擔任的,如果沒有現場翻譯毛要同步記錄是不可能的。 ![]() 帶著問題,翻閱了一些黨史專著,也沒有找到答案。有人提醒說,張太雷是馬林的助手和翻譯,說不準現場翻譯就是他,只不過翻譯不是主角不宜寫進歷史。感覺似乎有點道理,現在不也是這樣嗎。但有一份資料很快否定了這一說法。 ![]() 資料顯示:1921年初,年僅22歲的張太雷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委派,赴蘇俄參加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工作,參與組建遠東書記處中國科,任中國科書記。 ![]() 張太雷喬裝打扮越過中俄邊界,乘上火車,在漫天風雪里,于1921年3月抵達位于伊爾庫茨克的遠東書記處,直至同年8月回國。其間,張太雷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 ![]() 7月12日是大會的最后一天,瑰麗宏偉的莫斯科大劇院樓上樓下無一虛席,連走廊里都擠滿了人。列寧、季諾維也夫、布哈林及大會主席團成員都出席了會議。按原計劃,張太雷將在大會上代表中國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宣讀致共產國際三大的長篇報告(中文15000多字)。但是會議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后,大會執行主席鄭重宣布:由于要求上臺發言的人多,每位代表發言不得超過5分鐘。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毫無思想準備的張太雷深感為難。要知道,這是中國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代表第一次走上共產國際講壇,第一次向全世界發布宣言,意義可謂十分重大。他迅速鎮定下來,知道照原來的講稿發言是不可能了,便決定干脆不用講稿。 ![]() 在5分鐘時間里,張太雷報告了“中國正在與帝國主義作斗爭的各種革命力量”,譴責日本帝國主義在遠東特別是在中國的侵略。呼吁共產國際和西方各國共產黨更加關切和支持遠東和中國的革命運動。張太雷短短的五分鐘演說,震動了共產國際全體與會人員,共產國際講壇第一次響起中國共產黨人聲音,就連主席臺上列寧等領導人,都含笑站了起來,長時間鼓掌。 1921年8月,張太雷回國,為剛剛參加完中共“一大”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當翻譯。 這份資料表明,張太雷不可能是中共一大的現場翻譯。 ![]() 我還不死心,繼續找答案,向朋友求教。朋友很快有消息了,因為朋友的朋友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工作,他說曾有一本書寫過這個問題,隨后他發來了圖片。 ![]() 有圖有真相。圖片中的文字是這樣的: 目前主要工作為爭取群眾,為將來奪取政權作準備。并希望大會在討論黨綱、黨章時,予以注意。這幾點意見,對到會代表在討論有關重要問題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接著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在會上熱情致詞,由李漢俊和劉仁靜擔任翻譯。馬林在會上滔消不絕地講了很長時間,他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共產國際增添了一個東方支部,俄國布爾什維克增添了一個東方戰友。他希望中國同志努力工作,接受共產國際的指導,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作出自己的貢獻。馬林在會上還講了國際形勢、共產國際的工作狀況和使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并介紹了他所在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話動和經驗。 就此,盤桓在我腦中的問題解開了。 ![]() ![]() ![]() 后來我又在葉永烈《紅色的起點》一書中看到了更詳盡、更感性的描述: 劉仁靜坐在馬林旁邊,這位北京大學英語系學生正在發揮他的一技之長——翻譯。他把張國燾的話譯成英語,講給馬林聽。有時,坐在馬林另一側的李漢俊也翻譯幾句。 張國燾講了二十來分鐘,也就結束了。 接著,馬林代表共產國際致辭。馬林這人講起話來,聲若洪鐘,滔滔不絕,一派宣傳鼓動家本色。 馬林一開頭便說:“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共產國際增添了一個東方支部,蘇俄布爾什維克增添了一個東方戰友。” 作為共產國際的執行委員,馬林向他的東方戰友們介紹了共產國際的性質、組織和使命。馬林非常強調地指出: “共產國際不僅僅是世界各國共產黨的聯盟,而且與各國共產黨之間保持領導與被領導的高度統一的上下級關系。共產國際是以世界共產黨的形式統一指揮各國無產階級的戰斗行動。各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支部。” 當劉仁靜把這段話譯成漢語,會場的氣氛變得靜穆緊張。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們在琢磨、思索馬林的這段話。不言而喻,馬林的話表明,中國共產黨應當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 當馬林談及了他和列寧在莫斯科的會見,會場頓時變得熱烈起來。列寧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馬林說起列寧對中國的關懷,期望著建立共產黨,期望著世界的東方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代表們的眼睛都睜得大大的。倘不是馬林事先關照過不許鼓掌、以免驚動密探,代表們定然會熱烈地鼓起掌來。 馬林還說及自己在荷屬東印度當年的工作情況,說及自己怎樣組織和建立印尼共產黨…… 馬林一口氣講了三四個小時,一直講到子夜。 他這一席話給毛澤東留下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富有口才。” 給包惠僧留下的印象是:“口若懸河,有縱橫捭闔的辯才。” 馬林講畢之后,尼柯爾斯基致辭。 尼柯爾斯基如何致辭是個謎。因為劉仁靜回憶說,“他不懂英語”劉仁靜:《回憶黨的“一大”》,《“一大”前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二一二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劉仁靜當時擔任英語翻譯,因此他的這一回憶應當是比較可靠的。然而,在場的十三位中國共產黨代表無一懂俄語。那么,尼柯爾斯基是怎么發言的呢?筆者就此事請教過中國共產黨黨史專家李俊臣,據告,尼柯爾斯基稍懂英語;而馬林稍懂俄語。 大約由于語言關系,也由于畢竟年輕,尼柯爾斯基致辭很簡單。他在向中國共產黨“一大”表示祝賀之后,介紹了在伊爾庫茨克建立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并建議給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發去電報,報告代表大會的進程。此外,他還介紹了剛剛成立的紅色工會國際的情況,認為中國共產黨應當重視工人運動——大概這番話給中國共產黨代表們留下較深的印象,以至后來誤傳他是紅色工會國際的代表。 尼柯爾斯基講畢,張國燾便宣布散會。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共產黨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