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同學: 你好! 你是否常有這樣的擔憂——老師在課堂中提出一個問題,你想回答,心卻怦怦跳得厲害,想舉起的手像灌了鉛般抬不起來。你的腦海里總有一個聲音:“這道題我確定能答對嗎?萬一錯了,全班同學都會看我笑話的。”甚至你還會閃現出同學們背地里可能出現的看法:“他怎么這么笨,連這都不會。” 你是否常有這樣的悲傷——考試仿佛給了你一記重擊,你看到身邊的同學沒有你努力,成績卻比你高。你捂住分數,生怕別人知道了笑話你笨。看著這個同學,你的腦海里的聲音再次響起:“他就是天生比我聰明,無論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趕超他。” 據調查,不少同學有過類似的情況,這些負面情緒會讓你們感到十分沮喪。但是,有些同學卻能不受這類情緒的折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積極又快樂。考試沒有取到好成績,或者做錯了事受到批評時,他們不僅不會陷入長久的負面情緒,還能將“不順利”轉化為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科學研究發現,這種人不僅小時候更優秀、更快樂,長大后也更幸福、更成功。你想成為這樣的人嗎? 只要你擁有了一件秘密武器,就能變成這樣的人。這封信就是來給你送上這件秘密武器的。它是什么呢?請先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 ![]() 科學故事:分道揚鑣的成績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科研團隊曾在一所學校中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找到同一年級的學生,問他們是否相信一件事。根據回答,學生們被分為兩類:相信那件事的,不相信的。 之后的時間里,研究人員再也沒有與這些學生接觸,只是在背后默默收集他們的學習成績,這種收集持續了四個學期。而后,他們對兩類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與分析,驚人的結果呈現在人們面前。當初回答“相信”的孩子,學校成績越來越好,而回答“不相信”的孩子則相反。當初數學成績相差無幾的學生們,成績分道揚鑣,差異越來越大……以上介紹的,是該領域最早期的研究之一,類似的研究后來又被世界各國科學家重復了很多次,而大部分結果都與上述一致。 你是否好奇,科學家到底問了孩子們什么問題?下面給你同樣的問題,你也問問自己吧—— “你可以大幅改變你的智力水平。” ![]() 為何這一信念如此有用 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對智力能否被改變這類問題的看法,竟然賦予了孩子們如此強大的力量?沒錯,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這類研究中,如果相信智力可以后天改變,就被稱作成長型思維,而認為人很難改變自己的智力,則被稱作固定型思維。為了方便你理解,下面我將用“大樹人”代表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用“石頭人”代表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 ![]() 我們知道信念決定想法,想法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從科學定義上看,“大樹人”與“石頭人”只是在信念上不同,但這種差異使得他們在面對諸多事物時產生截然相反的態度,進而導致完全不同的決定、指導他們做出不同的行動,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下面我來給你具體講講這種差異,其實它主要體現在你如何看待及對待“天賦、努力、困難、挑戰、錯誤、失敗、成功”等方面。“大樹人”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方法正確的學習而變得更聰明,相信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可以提高,于是總能看到讓自己變得更強、更好的希望,從而展現出積極的態度和行動。例如,“失敗”等于暫未成功,“錯誤”說明自己有進步的空間,“批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這些態度與行動使“大樹人”始終處于上升通道中,變得越來越優秀。 ![]() 而“石頭人”則相反,在自信心不足或者高度厭惡風險時,他們會故步自封甚至自我設障,以致錯失大量本可以為自己帶來成長的機會。遇到困難時,他們害怕會有不好的結果,顯得自己愚笨,于是盡可能逃避挑戰;當不得不面對困難時,他們也會淺嘗輒止、情緒煩躁;如果遇到失敗,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當被家長、老師批評時,他們會強烈抵觸,出現辯解、頂嘴、不愿承認錯誤等行為,這是因為很多時候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不能提高的,承認錯誤等于永久地給自己貼上了“愚笨”的標簽。是的,一系列的消極行為,其實都是“石頭人”為了逃避或減輕情感傷痛而做出的反應。 ![]() 在學習中,“石頭人”還可能將考試成績當作智商的評價標準。他們瞧不起努力,認為如果靠努力才能成功,那就說明不夠聰明。而這無疑會阻礙“石頭人”的發展,并埋下隱患,因為人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一些“石頭人”可能會僅憑天賦獲得成功,但遭遇挫折越晚,從“高處”跌落時的傷痛就越大。 ![]() ![]() 成長型思維是雞湯嗎 雞湯的特點是沒有科學依據,而成長型思維與之相反,它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 我們已經知道,“大樹人”與“石頭人”的區別僅僅始于一個信念:是否相信智力可以改變。那智力到底能不能被改變呢?近年來,腦科學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證明智力是可以后天改變的。簡單來說“大腦就像肌肉”,如果訓練足夠且方法得當,其功能——即表現為智力的部分,是能夠增長的。事實上,幾十年來科學前沿對大腦的研究有著許多重要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發現,大腦可以憑借心智經驗改變結構和功能。科學界稱之為“神經可塑性”。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將出生時無區別的兩組小白鼠置于不同的發展環境中,長大后,小白鼠的智商產生了顯著差異,其中一組要聰明得多。科學家解剖了兩組小白鼠,發現大腦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兩組白鼠的腦重不同,聰明白鼠的大腦平均要重10%。那么,這是什么帶來的呢?原來,聰明白鼠大腦的神經元上長有更多樹突,同時,更多的神經元彼此相連。 要理解這句話,你需要一點簡單的背景知識:小白鼠的大腦與人類相同,基本組成單位都是“神經元”,也就是俗稱的腦細胞。神經元長得有點像樹,其中有個部分名叫樹突,長得像樹干上的小樹枝,它們可以長長、長多,還可以與別的神經元相連。當若干個神經元連在一起,就形成了神經回路,這里就是“儲存”知識、技能的地方。當有用的神經回路變得密集,就能反應得更快、產生更多新想法,體現為外界標準中的高智力。 如何讓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變多、增強呢?學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腦科學研究表明,學習本質上就是在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每一次學習活動,都伴隨著神經回路的修剪和增加,使得大腦中產生更多的神經元連接,讓人變得更有知識、更聰明。 ![]() 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小絕招 通過前面的了解與學習,當你相信智力可以改變,你就開啟了作為“大樹人”的旅程。生活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練習,將成長型思維轉換成自然的習慣。為此,我送你一個簡單易行的小絕招,即“大樹人兩問”: 1.這是誰(大樹人/石頭人)的想法? 2.大樹人會怎么想/做? 當你遇到困難挑戰或者失敗、批評時,可能會有聲音出現在你的腦海中,比如信的開頭提到的那些情境。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心情不好,或隱約察覺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可能導向消極的后果時,就請使用小絕招中的第一個問題來問問自己:“這是'石頭人’,還是'大樹人’的想法?” 你可能會發現,哎喲,這可是“石頭人”的想法呢。那么接下來你可以再問自己第二個問題:“'大樹人’會怎么想/做?” 通過這樣的方法,你就可以比較快地將“大樹人”召喚出來,當你堅持這樣訓練,不久后會發現腦海里自動跳出的聲音會越來越多地符合成長型思維。 好了,信寫到這里就要結束啦。親愛的小同學,你喜歡這件“秘密武器”嗎? |
|
來自: 螞蟻家園 > 《學習困難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