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順長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經典藥方,也跟孝有關,正是出自明代韓天爵的——三子養親湯!大家聽它的名字是不是特別有畫面感,就仿佛看到三個孝順的子女守在父母親的床前端茶倒水,侍奉湯藥。 ![]()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為什么會取這么個名字呢?其實這里頭還有一個小故事。 話說有三個年輕人,因為雙親年事已高,總是咳嗽,咳痰,到了晚上更是整宿整宿的睡不好,三個孩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們就找到韓天爵,希望他能幫忙醫治。韓天爵被孝心打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讓他們到菜園子里找三種植物的種子,分別是萊菔子、蘇子、白芥子,各取6g搗碎,然后熬成一鍋湯,讓老人當茶一樣隨時服用。 ![]() 結果你猜怎么著?家里老人喝完以后,沒過多久,果然痰少了很多,咳嗽也減輕了,晚上也能睡個安穩覺,二老精神明顯好了很多,三個孩子高興異常。 那肯定是不行的,其中的道理聽我慢慢給你說清楚! ![]() 首先,為什么一定要用種子呢?因為諸子皆降,種子是要在土里扎根的,深深地往下長。降是降氣的意思,中醫有痰隨氣降的說法,三子養親湯正是抓住此要義,在眾多化痰的方子中,它的特點就是降氣!我們知道,肺氣以降為順,如果肺氣往上走了,人就要咳;肺里頭有很多痰,要通過自己的方式把痰排出去,也要咳。所以要把上逆的肺氣降下來,通過降氣來止咳,通過降氣讓痰濕從下面走掉,這樣,肺到喉嚨就會感覺很通透。 ![]() 那么三子到底是怎么發揮作用的呢? 首先上場的是白芥子,這味藥非常霸氣,它有一種逢山開路,遇水填橋的氣勢,一上來先把黏在肺里的痰濕擰下來;緊接著蘇子降肺氣,推動痰濕往下走,走哪里呢?走腸道,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還要保證大便是通暢的,這個任務由誰來完成?萊菔子。萊菔子擅長疏通腸道,很簡單的道理,蘿卜吃多了屁也會變多。你看,三子各司其職,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嗎! ![]() 其實,三子養親湯還有很多妙用,因為痰濕不光能使人咳,還會帶來很多問題,痰生百病,咳出來的叫有形之痰,黏在體內的叫無形之痰:像脂肪瘤、風濕結節、梅核氣、便秘、慢阻肺等這些問題,三子養親湯都可以派上用場。不過,由于整個方子偏溫,更適合體寒之人,也就是說如果咳得是黃黏痰,三子養親湯就不能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