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章節中,我結合了自身對閃光燈的理解,分享了一些閃光燈攝影的基礎補光與平衡光比的實用技法。很多觀眾老爺們都發來私信,說講得太入門,知識點太少,看著不過癮,能不能出點高級內容,整點進階技巧,于是這篇文章,它來啦! 由于為照顧初學者,也由淺入深地將所需的知識點都安排上了!這也導致了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望觀眾老爺們多擔待。如有幫助,請記得點贊加收藏,能再來一波關注更是感激不盡,畢竟您的支持是我更新最大的動力! ![]() 對于閃光攝影許多初學者都覺得閃光燈攝影很難,其實大部分人只是“研究”錯了的方向,過于糾結參數,而忽略了原理。 我不建議大家剛學習閃光燈就死記參數設置、硬背布光方式、固化地使用燈光控件之類的一大堆東西,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使用不同的燈光,面對不同的拍攝環境與主體,這些記下來的“標準模板”都將失去作用,能夠幫助我們的反而是最基礎的閃光原理。 ![]() 聊一聊如何控制閃光的強度我們所要控制的是作用于主體的光線強度。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點,光源的實際亮度和被照射對象與光源之間的距離,我們先來聊一聊前者。 不僅相機有M檔,閃光燈也同樣具備。雖然大多數熱靴閃光燈都可以通過TTL模式配合閃光補償,以自動閃光的方式應對絕大多數的日常拍攝,但是為適應某些特殊題材或特殊效果需求,手動調節閃光燈輸出功率,也是一項我們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手動閃光的功率設置 在閃光燈的介紹頁上,我們可以詳細地看到閃光指數(GN值),這是直接反映閃光燈功率的主要指標,該值越大,閃光燈的全功率輸出也就越大。在手動模式下調整時,閃光燈的輸出強度按照百分比進行控制,最高功率輸出被認為是單位1(全功率),然后會按照1/2(半功率)、1/4、1/8、1/16、1/32、1/64、1/128多檔來劃分(每一檔直接相差“一檔曝光”)。 由此我們需要注意,不同規格的閃光燈GN值不同,在相同的參數下,閃光的照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要盲目地去記閃光燈的拍攝參數,而忽略其中的原理。 平方反比定律 “平方反比定律”是我們必須要搞懂的光線強度規律。雖然看起來高大上,聽上去很難理解,但一句話概括,就是距離越遠,光線越弱,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不過,我們需要注意光的減弱并非是均勻遞減的,很明顯靠近光源部分的光強度減弱速度很快,反而相對遠離光源的位置光強度變化不明顯,這是因為光線的衰減程度與距離呈平方反比。 更通俗的理解是,光源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減半,光線的照度會提高4倍。反之,當光源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增加一倍,那么當前照度僅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距離增加3倍,照度為原來的1/9,距離4倍,照度為原來的1/16,以此類推。 在實際的拍攝中,如果被攝體距閃光燈2米,要實現所需曝光的輸出功率為1/1(全功率),那么我們將閃光燈移至距被攝體1米處,僅需1/4的閃光功率即可實現相同的曝光。 ![]() 聊一聊如何控制閃光的光質我們學習攝影,一定要懂得“見光思影”,“影”能展現光線的許多細節,不僅僅是方向,還可以通過“影”分析光質。 光與影的明暗分界線直接地反映了光線的軟硬,反差越大,分界線越明顯的光越硬,反之越軟。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柔光和硬光的區別。不同光質能夠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以應對不同的拍攝需求。 硬光能夠增強主體的視覺深度,以高對比度營造強烈的畫面氛圍,為照片增添了前衛硬朗的視覺效果,給人以棱角分明的感受,同時也強化了主體的紋理與質感。 軟光比硬光更符合人類的視覺審美。通常看起來更自然柔和。能讓人物的膚質看上去更加平滑,減少瑕疵帶來的影響。所以廣泛采用柔光拍攝人物和時尚美妝、美食等。 如何改變光質? 概括一句話:光源相對被攝物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光質的軟硬,相對面積越大,光線越柔和,相對面積越小,光線越硬。 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很大。但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使它的相對大小變得很小,因此晴朗天氣,太陽發出的光是硬光。陰天的時候你會發現陰影的邊緣是很柔和的。事實上,當陽光穿過云層時,光線的散射使云層取代了太陽,因此光源實際上變成了相對較大的云。 這樣也就理解了為什么添加各種閃光附件如柔光罩、柔光傘或跳閃裝置,光線的照度會變弱,因為相對面積會變大,從點光源照射變成了面光源。 ![]() 聊一聊光位變化帶來的視覺效果確切地說,光線的方向決定陰影的形狀、紋理和深度。圖片上陰影的位置和寬度取決于光源的角度。為便于理解,下文中我們將簡單地分析,當光線圍繞主體變化時,我們在取景器中所看到的光影效果。 順光:光的角度與機位呈0度。通常,主體朝向光源,攝影師(相機位置)背對著光源,或者光源位于攝影師與主體之間。 前部光線能均勻地照射主體,減小可見陰影,減弱紋理等細節。主題明快,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在時尚美妝主題的拍攝中受到歡迎的原因。但由于不能在場景中加入陰影,因此缺乏對比和明暗變化,導致主體立體感差。 前側光:光與機位為45度角。一般說來,光源位于主體的斜側方,這是一種應用較廣的光位。 前側光更符合人們對自然光的視覺習慣。能創造鮮明的明暗變化,表現主體的細節和紋理,以二維的藝術形式展現深度與體積。在人物題材的拍攝中,更能凸顯面部的立體感。 側光:光源與機位呈90度角,也叫正側光。投影出明顯的陰影,使得主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占到陰影生成的一半。 側光能最大限度地增強被攝體的紋理和體積感。風景題材中可以更多地強調視覺層次,在靜物或人像的拍攝中,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物的視覺情緒。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燈光設置,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產生恐懼。 側逆光:光源與機位呈135度角。一般說來,光線來自主體的側面,能為主體創建清晰的輪廓。提升主體的立體感的同時,有效地將主體與背景分離。 逆光:是一種與機位呈180度角的光源。為拍攝的物體創建清晰的輪廓,并且使物體和背景產生明顯劃分。 逆光使主體僅保留輪廓信息,沒有細節。在此光位下,我們可以看到剪影效果,也可以正確的曝光主體,而過度曝光背景,達到空靈的亮調的效果。 頂光:從主體上方直射光源,能帶來嚴肅神圣的氣氛,僅適用于少數拍攝題材。 在拍攝角色時,頭部、前額、鼻子會形成高光,眼睛、臉頰、鼻子下全處于陰影中,形成的效果一反常態,正午的陽光就是這種光線。 結語 本文的重點是對光的系統理解,使攝影初學者對光及相應的視覺效果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但這些僅僅是光的基本概念,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將增加一些難度,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拍攝中,以達到所需的閃光效果。 |
|
來自: 昵稱VgJg2TQx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