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分封親王之長子世襲親王,余子皆封郡王。大明秦王朱樉的長子朱尚炳承襲秦王,那么他的其他兒子呢?這位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所痛斥死有余辜的大明第一秦王又有幾位兒子呢?他們的所作所為又將是怎樣的呢? 不惑之年而亡的秦王朱樉有六位兒子,除朱尚炳承襲秦王,其余五子皆封郡王。 朱尚烈(1384-1417) 漢族,明朝宗室,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孫、秦愍王朱樉的次子。 生母之謎 朱尚烈生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九月十四日。如今的網上查閱好多皆記錄其生母為秦王正妃王氏,也是因無論是在《明實錄》還是《明史》之中,都沒有記載朱尚炳的生母是何人。但我們在大明第一世子篇章中已看出,因“秦藩祭祀事件”明確看出朱尚炳的生母就是鄧氏。那么朱尚烈呢?《弇山堂別集》是由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所著,里面明朝宗室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同時提及了朱尚炳和朱尚烈的生母。《弇山堂別集卷三十四》秦府永興簡懿王尚烈,愍第二子,鄧妃生。洪武己巳年甫六歲,太祖召至京育于禁中,寵愛甚至。既然王世貞對于朱尚炳生母的考證可以認為是正確的,那么筆者也愿意相信他對朱尚烈也是鄧氏之子的記載是真實的。同時《弇山堂別集》為我們也補充了一條重要的史料,那就是朱尚烈從洪武二十二年(洪武己巳年,公元1389年)的時候被祖父朱元璋接到南京宮中撫養。洪武二十二年,而這個時間點上,在上一篇章也曾介紹,很有可能就是鄧氏被賜死的那一年。當時的朱尚炳十歲左右,那么朱尚烈六歲,朱元璋愛孫心切,所以就召至京育于禁中。所以,朱尚炳和朱尚烈生母為鄧氏無異。 冊封之謎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朱樉為人下毒而死,遺留下六個年幼的兒子,隨即16歲長子朱尚炳被冊立為第二代秦王。出人意料的是,朱尚烈與三弟朱尚煜已經達到祖訓規定的“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標準,然朱元璋并沒有下達冊封他們為郡王的旨意。而其他幾支藩王府中好幾個年齡達標的堂兄弟,都已經被冊立為郡王,就他倆兄弟啥都沒撈著,看來這其中的原委估計與他們生父令祖父徹底失望有關,再者這兄弟三人皆為次妃鄧氏所生。從一篇震爍古今的祝文,可看出朱元璋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秦藩不可一日無王,朱尚炳即秦王位,其他人那就等等吧,什么時候心情好了再封吧。 誰曾想這等的時間有點久,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立馬接受大臣的建議立志削藩,自然無暇賜予堂弟們什么恩典,打打殺殺四年,朱棣打著恢復祖制的旗號靖難成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下朱尚烈兄弟的好運總該來了吧,可事實證明他們又想多了。想想靖難之處,大明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全力支持建文帝,此舉能讓朱棣有好感嗎?再者其父朱樉的所作所為,估計在想做皇帝的朱棣眼中也不會留下多好的印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朱棣在南京稱帝,隨即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當年九月初四,朱棣冊封朱樉第四子朱尚烐為興平王,第五子朱尚灴為永壽王,第六子朱尚炌為安定王。甲申,封秦愍王第四子尚烐為興平王,第五子尚灴為永壽王,第六子尚炌為安定王。改封晉恭王第三子昭德王濟熿為平陽王,封恭王第七子濟熇為廣昌王。(《明太宗實錄》)朱尚烐、朱尚灴、朱尚炌三人較朱尚煜年齡小不說,還都是庶出,其中最小的朱尚炌尚不到10歲,還沒到封王的時刻。結果朱樉一脈三個年幼的庶子全封了王,兩個年長的朱尚炳和朱尚烈卻連個毛也沒撈著。這不就有問題了嗎。 初登皇帝寶座的朱棣,心中自然有自己的小算盤,藩王強勢必為后患,恢復祖制那只是個幌子,弱化藩王的勢力,強化皇權,作為藩王出身的他比誰都明白,但這事要做的不露鋒芒。而此時的朱尚烈如何去做呢?朱尚烈奉二代秦王朱尚炳之命,代表秦藩入京恭賀四叔登基,并在京師常駐了下來。作為第二代秦王的大哥能不為弟弟們做點事情嗎?此番恭賀,另一層意思就不用多說了吧。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當然高興,臣服于我,保你榮華富貴。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十八,趁著改封女兒為公主的機會,一并對朱尚烈、朱尚煜進行冊封。朱尚烈被冊封為永興王,朱尚煜被冊封為保安王。皆大歡喜,然朱棣哪能讓你如此的輕松封王,削藩的意志早就印刻在心中。于是 以“講誦詩書,練習武事,以成德器”為由,將朱尚烈、朱尚煜這兩個可能充當朱尚炳左臂右膀的兄弟,分別打發到陜西鞏昌府(今甘肅隴西縣)和臨洮府(今甘肅臨洮縣),從而達到分化秦藩的勢力。西北荒涼之地那比得了古都西安的繁華,高興之余的兩兄弟心情瞬間降到冰點,怎么辦?那就涼拌,于是,在返程途中耍性子殺人鬧事,選擇的地點還非常特殊——祖陵所在中都鳳陽府。朱棣大怒,但剛剛即位,還是和氣點好,兄弟兩人經次一鬧,也就讓朱棣收回了成命,讓其回歸了繁華。 永樂十五年(1417年2月22日),明朝秦藩的第一代永興王薨逝,年34歲,在位十五年,謚號懿簡,有其子朱志墣承襲永興王。 朱尚烈妻子為高氏,兵馬指揮高志女,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冊為永興王妃;妾馬氏,冊為永興王夫人,生朱志墣。還有一子封鎮國將軍朱志埁。 ![]() 上表格中所列出的乃永興國的爵位傳承,在此不一一細說。 對于各藩王后世子孫,由于史料繁多,重點是以各藩親王為主線,郡王為輔的模式。當然,對于明朝藩王優秀有影響力的后人,也會單獨的一一解說,我們沒有優秀類拔萃的團隊,沒有浩如煙海的史料、沒有博古通今的才華,盡最大的努力,完善詳細的內容呈現給愛好歷史、喜歡故事的網友們。也誠懇的請各位廣大網友給予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