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計劃趕不上變化。未來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對于已經經歷了2年多全球大瘟疫我們而言,現在或許能更深刻地體會這些話的含義。 不確定性會令人失去安全感。如果一個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那他至少可以提前思考要如何應對,這會給人帶來一定掌控感。但如果對可能要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預知,就很容易被焦慮淹沒。 如今,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整個世界的不確定性都在日益增加。那么,面對越來越不確定的未來,我們究竟要如何對抗由此而來的焦慮呢? 前段時間,我專門邀請《人文課堂》的謝田老師錄了一期播客節目,一起聊聊這個時代的焦慮,并探討知識和理性可以如何幫助我們對抗不確定性,減少焦慮感,過上良好的生活。 謝田,復旦大學畢業,歷史學者和環球文化旅行家,迄今已經走過10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世界文化遺產,著有暢銷書《一步一世界》,少年得到App 《世界博物館探秘課》《中國博物館探寶課》 主講人。 與謝田老師的探討和交流中,我自己也收獲頗多,對于知識和理性的作用與價值,以及何為良好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認知。相信這期節目也能給你帶來一些關于人生的思考和啟發。 以下是本期節目的核心內容與提要: 1. 不確定性的兩個層面 焦慮來源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社會的快速變化會帶來宏觀層面的不確定性,引發關于未來的擔憂,尤其是當經濟開始下行的時候。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有當下要應對和完成的人生任務,當中也存在著不確定性(不知道該如何完成,存在著失敗的風險等等)。 2. 財富焦慮和容貌焦慮 現在很多人都存在財富和容貌的焦慮,這種焦慮與極其不合理的標準有關——人們對于“有錢”和“好看”的判斷與真實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偏差。這種偏差又與社交媒體的發展有關,因為我們通過社交媒體看到的世界是被過濾的。 3. 知識的種類和作用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可以積累并傳遞知識,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知識是一個非常本質的能夠幫助對抗不確定性的東西。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探尋對抗不確定性的方法,最開始是神話和宗教。宗教和神學雖然不靠譜,但是能夠提供心理安慰,滿足人們對確定性的心理需求。 之后西方先哲率先用理性思考和直接觀察的方式認識世界,于是西方哲學開始發展,西方哲學又孕育了西方科學??茖W的發展讓我們對客觀世界有了更多認識,甚至有了改造世界的能力。 4. 理性思維的四個層次 理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判斷和決策,而理性思維實際上又包含了幾個層次,它們分別是,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結構化思維,以及系統性思維。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復雜問題。這些問題光靠前面的幾種思維很難有效應對,而是得依靠更高層次的思維——系統性思維。 系統性思維的形成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有更為全面的、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網絡為基礎。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終身學習,需要跨學科知識和多元思維。 5. 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三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存在著好壞和對錯之分,知識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幫助構建更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終又是在解決人生觀的問題。 人生觀關乎的是如何過上幸福美好的人生。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果出現了問題,那么就很有可能會引導他走向一個不美好的人生。 6. 如何過上良好生活 要過上良好的生活,兩個東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得有想法(有自己的想法),二是得知足。 想法與知識和理性有關,它能幫助我們判斷哪些東西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哪些可以給我們帶來持續的幸福感。知足涉及到的就是一種感恩的心態:懂得欣賞平凡之美,懂得感恩生活中的小確幸。 ▼歡迎收聽節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