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處,俗稱南北響堂寺石窟。兩寺相距15公里,均始建于北齊。南響堂石窟地處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鎮紙坊村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是由北齊的勛貴大丞相高阿那肱為后主高緯開鑿的。景區現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兩層,上層5座,下層2座,自下而上分別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共有歷代造像3700余尊。這七座洞窟分為上下兩層,背依青山,依崖而鑿??邇鹊姆鹣窀且朗煜?,和山體連為一體。整個洞窟的外形為北齊典型的“塔形窟”形式,它是響堂山石窟非常重要的造窟鑿龕形式,把印度的覆缽塔與中國北齊仿木構的建筑形式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響堂寺建于北齊年間,在選址上極為講究,它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在南響堂寺西南角有一座八角七級的宋代古塔,俗稱為紅塔。


寺院東南角有鐘樓一座,“響堂晚鐘”原是古磁州八景之一。別處的鐘聲都是在早晨敲響,而這里卻在晚上聽到鐘聲響起,這的確是一所不同尋常的寺院。

整個寺院共有殿宇建筑十三座,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古建筑群從南到北依次為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藏經閣。

大雄寶殿東西均有配殿,現存建筑為明清時代所建。南響堂寺雖然規模不大,但結構合理,布局緊湊。院內,有兩棵樹非常引人注目,被稱為響堂奇樹。這一棵叫做槐抱柏,槐樹繞柏兩周緊緊纏繞,已有百年歷史,當地還把這棵樹叫做“龍纏鳳”。

最后面的藏經樓建筑非常獨特,從外部看象是三層樓閣,實際上卻只有兩層。它是明代留下的古建筑,一層樓內沒有梁架結構,是無梁的建筑形式,很有地方特色?,F在樓內供奉的是過去七佛像。

響堂山石窟是現存北齊最大的佛教文化遺存,也是河北省境內規模最大的一處皇家石窟。






二層的石窟





千佛洞窟門前力士
千佛洞窟門前鑿四柱三開間窟廊,廓柱上雕出仿木構的闌額、斗拱、檐、椽和瓦垅,柱間雕窟門及力士像??呃壬戏降窀怖?、山花蕉葉、塔剎和寶珠。把石窟的券面做成佛教墓塔的形式不見于其它石窟中,可以說是響堂山石窟的獨創。

千佛洞小巧玲瓏,保存較好,它集中了南響堂石窟的精華??唔斖獗谏戏降窀怖徦说窬碓茽钌交ń度~,中雕展翅欲飛的金翅烏,缽頂雕寶珠,兩側各雕八角形寶珠頂柱。窟內三面寶壇上各龕均雕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正面龕本尊為釋跡佛。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唔斘⒙?,中央雕蓮花,周雕8身飛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輕歌曼舞的神仙極樂世界。此窟結構嚴謹,雕藝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頂的飛天雕刻,都是絕無倫比的藝術珍品。
*******************************************
附錄:南響堂山石窟景區介紹
南響堂景區主要由南響堂石窟和南響堂寺院兩大部分組成。整個景區與元寶山公園隔河相望,渾然一體。
南響堂寺是北方地區為數不多的古建佛教寺院。該寺始建于北齊年間,在選址上極為講究,它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在南響堂寺西南角有一座八角七級的宋代古塔,俗稱為紅塔。寺院東南角有鐘樓一座,“響堂晚鐘”是古磁州八景之一,別處的鐘聲都是在早晨敲響,而在這里卻聽到鐘聲在晚上響起。這的確是一所不同尋常的寺院。清代方孝標曾寫詩贊曰:“何處鐘聲出遠林,響堂秋月夜沉沉。太行青接峰頭雨,滏水澄環洞口陰。”整個寺院共有殿宇建筑十三座,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古建筑群從南到北依次為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大雄寶殿東西均有配殿,現存建筑為明清時代所建。近幾年又進行了維修保護,現保存完好。南響堂寺雖然規模不大,但結構合理,布局緊湊,建筑宏偉。
在天王殿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四大天王可以保佑人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彌勒佛笑口常開,讓人們忘掉了世間的一切煩惱。
羅漢殿內曾經供奉十八羅漢,他們曾經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最后修煉成為羅漢。
在大雄寶殿前的院內,有兩棵樹非常引人注目,被稱為響堂奇樹。這一棵叫做槐抱柏,槐樹繞柏兩周緊緊纏繞,已有百年歷史,當地還把這棵樹叫做“龍纏鳳”,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另外一棵樹呢,更是奇特。它長的非常高大,枝葉繁茂,樹冠蓬大。查遍所有資料,也不知它的名字。1959年的時候,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視察時聽了工作人員的介紹,把它命名為“無名樹”。后來為了紀念周恩來總理,當地人也把它稱作“周公樹”。
現在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內,中間供奉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兩邊是他的服侍菩薩文殊和普賢。穿過大雄寶殿,我們看到了藏經樓。這座建筑非常獨特,從外部看象是三層樓閣,實際上卻只有兩層。它是明代留下的古建筑,一層樓內沒有梁架結構,是無梁的建筑形式,很有地方特色。現在樓內供奉的是過去七佛像。
響堂山石窟是現存北齊最大的佛教文化遺存,也是河北省境內規模最大的一處皇家石窟。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分為南北兩處。南響堂石窟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那么有人要問了:“石窟為什么要建在這里,又是由誰修建的呢?”早在東魏北齊時,國都在鄴城(今河北臨漳),晉陽(今山西太原)為其陪都,皇室貴族經常往來于二都之間。由于響堂山南有滏水發源地,東流出山進入了平原的滏口,這里是皇室貴族往來于二都的必經之地,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又由于當時皇帝對佛教特別崇奉,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北齊末年,齊國境內的寺院達四萬余所,僧尼二百多萬人,僅鄴城一帶寺院就有四千余所,僧尼八萬多人,成為了東方的佛教中心。南響堂石窟是由北齊的勛貴大丞相高阿那肱為后主高緯開鑿的。
在兩千多年前,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這一建筑形式也隨著佛教從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了我國。由于釋迦牟尼是在巖窟中修行成佛的,所以佛教的傳人們在山間開鑿石窟,供奉佛像,營造石窟之風隨之興起。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明清,石窟寺在中國修建的歷史長達一千六百多年。在這漫長的演進歷程中,北魏和盛唐是兩個高潮,它們構成了中國石窟前后四百年持續開鑿的鼎盛期。北齊的響堂山石窟正是介于這兩個高潮之間,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南響堂石窟共有歷代造像3700余尊,最多也是最好的是北齊洞窟中的那些造像。這七座北齊石窟分別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這七座洞窟分為上下兩層,背依青山,依崖而鑿??邇鹊姆鹣窀且朗煜瘢蜕襟w連為一體。整個洞窟的外形為北齊典型的“塔形窟”形式,它是響堂山石窟非常重要的造窟鑿龕形式,把印度的覆缽塔與中國北齊仿木構的建筑形式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
規模最大的第一窟是華嚴洞。這個洞窟為什么稱為華嚴洞呢?那是因為在洞內刻有《大方廣佛華嚴經》而得名。該窟中心方柱三面開龕造像,為三世佛,后有低矮的甬道以便禮佛時通行。它改變了云岡石窟、鞏縣石窟等一些洞窟的中心塔柱四面狀形式,從復雜向簡單化的方向發展,這也是響堂山石窟與眾不同的一個特征。方柱正面龕為帷幕帳形龕,龕內雕一鋪七身像,主尊釋迦牟尼佛像保存較好。您看這大佛,結跏趺坐在雕刻精美的束腰仰覆蓮圓座上,它的頭為低平螺髻,額部較低,眉目舒朗,鼻口和凹陷的下頜飽滿而靈巧,整個臉型長圓,豐滿而不潤膩。給人不再是那種望而生畏的形象,而是有了一種可親、可近、可愛、可敬的感覺,透出了一股靈氣,露出了一絲秀美,雙肩雖有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下溜之勢,但已經明顯地豐厚結實,胸部已趨于圓潤,雙手柔軟而又厚實,表現出明顯的肌肉質感。相交的雙腿也是圓渾堅實,佛裝輕薄貼體,衣紋刻線流暢自如,顯現出了結實渾厚的體軀。在北齊的佛教造像中,已經擺脫北魏晚期清癯瘦削為美的觀念,轉向了崇尚健壯的美。由于北齊是由高度鮮卑化的漢人為首建立的政權,在文化上自然以北為尚,所以造像多為北方人粗獷雄健的型體,裝束也以簡率質樸為特色,而且造像更加接近社會生活,更具有真實感。到了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一些石窟中的隋唐造像,無不受到響堂山北齊模式的影響。沒有北齊一代藝匠的創新,精美絕倫的唐代雕塑作品也就不會出現了。這尊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們響堂山石窟雕像中的精品,是研究北齊佛教造像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洞的右壁和前壁雕刻的就是北齊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它筆勢遒健、書刻精細,是珍貴的書法作品。它是由東晉佛馱跋陀羅翻譯的,刻了其中卷五、六的《四諦品》末、《光明覺品》、《明難品》、《凈行品》。該窟開鑿時與刻經同時考慮,因而在壁面開龕造像時,注意龕像的布局,并留有空間供刻經,便于僧俗誦讀。石窟也成為了宣傳佛教義學的場所,進一步世俗化了。
這刻經的內容和洞內造像的題材有沒有關系呢?是有很大關系的。該窟的主要造像題材是按《華嚴經》的思想雕刻的,鑿成中心方柱窟形,供僧俗諦觀如來,繞塔供養,也與刻經的內容吻合。佛經中講,繞塔供養禮拜可以得到種種福業,那我們就繞著塔柱拜拜佛吧!
敦煌石窟中的飛天是非常吸引人的,那么您對響堂的飛天又了解多少呢?現在就請隨我一起走進千佛洞,去欣賞里面精美的佛像和動人的飛天。
千佛洞是響堂山石窟中塔形窟保存最好的一例,可以說它集中了南響堂石窟的精華??唛T前鑿四柱三開間窟廊,廓柱上雕出仿木構的闌額、斗拱、檐、椽和瓦垅,柱間雕窟門及力士像??呃壬戏降窀怖?、山花蕉葉、塔剎和寶珠。把石窟的券面做成佛教墓塔的形式不見于其它石窟中,可以說是響堂山石窟的獨創,一般認為這與北齊王陵有直接關系。云岡孝文窟和天龍山東魏窟都曾致力于窟廊的木構建筑模仿,但是前者過于裝飾化,后者雖然追求秀麗單純風格,貼近木構建筑原貌,但都沒有這里的仿木構建筑做的地道。此窟的設計別具匠心,洞中三面寶壇上各雕一鋪五身像,其余壁面滿刻千佛,由于窟中共刻佛像1059尊,所以得名千佛洞。這面龕的主尊為釋迦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臺上,兩側為二弟子和二菩薩。左壁龕內的彌勒佛善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赤足踏在人面地神口中升出的蓮花上,造型十分別致奇特,在全國各大石窟中也是十分罕見的。最引人注目的要屬窟頂的飛天了,是不是可以與敦煌的飛天相媲美?該窟窟頂正中雕出圓蓮,四周以蓮花寶珠為中心,兩兩相對、盤旋飛舞的八身伎樂飛天,一個個體態輕盈、線條流暢。它們的身軀豐腴,袒胸裸足,有著北齊飛天的稚拙可愛,有的在彈奏箜篌,有的吹橫笛,有的手彈琵琶,還有的在吹奏竹笙呢!而那些隨著幽雅的樂曲在翩翩起舞的飛天,姿態更是迷人,呈現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天國盛宴之中。 ——原文發表于2014.10.19.微衛星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