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來注重姓氏。 “姓”不僅僅是名字的組成部分,一個簡單的文化符號。它同時代表了一個人的血緣傳承和家族關系。 在古代,姓氏是大家族的精神紐帶和文化標志。在中國人的的內心深處,它意味著同宗同族親人間的血脈見證,從血緣意義上解釋了“我從哪里來,我是哪里人”這個永恒的命題。 姓氏是祖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一般人不會輕易改變姓氏。 但是在江蘇省姜堰城北村,這里居住著的600多位吳姓居民,卻對外聲稱是祖先是張氏后人,多年來執著于將自己的姓氏改回張姓。這到底是為什么? 尋根溯源 姜堰村民執意改姓 姜堰城北村村民吳元大,多年來一直有一個心愿,他想要帶領全村吳氏家族的600多人,集體將吳姓改成張姓! 這么多人集體改姓無疑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因為改姓意味著整個名字的登記在行政部門發生變更,這可能會同時涉及到公安、社保、工商、稅務、房產等多個部門的工作,但是吳元大還是想要嘗試一下。 吳元大是一家私營印刷廠的老板,在他讀初中時曾跟隨自己的祖父在常州生活。每年除夕,他都會跟著長輩們回到泰州姜堰老家參加祭祖儀式。 有一次,在請祖先墓主時,年少的吳大元意外發現上面寫的名字為“張廣文”。這個發現讓吳元大十分好奇。他們家姓吳,可是為何祖先牌位寫的是張姓? 他帶著這個疑惑去詢問家中長輩,結果吳元大祖父很認真地告訴吳元大,牌位上的這個張廣文的確是家中祖輩。 不僅僅是張文廣,所有吳氏家族的人,去世以后寫在牌位上的名字都改為張。吳元大說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自己對家族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發現家族中的所有先人都是“生姓吳,死姓張”之后,吳元大開始研究自己家的姓氏之謎。在翻閱了大量史料記載后,吳元大發現他們這一支吳姓族人很可能是元末明初抗元將領張士誠的后人。 吳元大是一個對家世淵源十分執著的人,為了追尋家族的起源,他幾乎成了張士誠的研究專家。 他閱讀了大量和張士誠有關的古籍,以及從清朝到現代以來家族中所有記載分家析產、過繼繼承的檔案。他甚至收集了張士誠在蘇州稱王期間發行的貨幣。在吳元大家里的堂屋正中間,掛著一幅張士誠的畫像。 每天吳元大都會向這位心目中的老祖宗敬香。他一直期待有朝一日解開身世之謎,認祖歸宗,再立譜系。 多年來,吳大元堅持給泰州姜堰相關政府部門寫信,建議成立張士誠紀念館。他認為自己肩負著實現祖訓的重任,想要在自己這一代替先人完成認祖歸宗的使命。 “我們吳氏家族,一百多個家庭里的600多人,都迫切期待著改姓張。”吳大元如是說。 生死異姓 家世起源迷霧重重 姜堰城北吳氏家族“生死異姓”之謎的答案其實就藏在吳元大當初看到的那塊牌位里。 吳大元呼吁改姓的事情引起了當地很多文史專家的注意,他們趕到了吳大元的老家訪問他,并在其家里見到了吳氏祖先的牌位。 這塊珍貴的牌位是吳氏家族中現今唯一保存下來的牌位,牌位上的名字屬于吳元大的曾祖父。在那段特殊的歲月里,人們提倡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村里其他家庭的祖宗牌位都被當成封建糟粕給燒了。 吳元大曾祖父的這塊牌位是吳氏后人拼了命才保護下來的。為了躲過當時的“破四舊”,他們用油紙將牌位小心翼翼地包裝好,悄悄地埋在院子里。等每年除夕祭祖時,將牌位偷偷挖出來,儀式結束后再埋進地下,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多年。 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走進千家萬戶,這塊牌位才終于名正言順地被擺在了吳家人的屋子里。中國人對于祖輩香火的重視,由此也可見一斑。 這塊千辛萬苦被保留下來的牌位共有三層。在牌位正面和背面的中間,夾著一塊薄薄的木板,木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幾行蠅頭小楷。 根據上面的文字所記載,吳氏一族世居泰州東(古代稱為“海陵”),系張氏后人,始祖為張士誠。 因為張士誠在和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競爭中失敗,所以有一部分人遷徙到了淮城以西,寄居在外舅吳氏家,為了躲避災禍,隱姓埋名,從此以吳姓人自居。 張士誠的九世孫調查了吳氏源流后,于康熙五年(1666年)立下“生姓吳死姓張”的遺訓,并刻在每個后人的牌位上流傳至今。 姜堰文物專家竇亞平(曾任姜堰博物館館長)對此很感興趣,曾經多次到吳元大家行實地走訪,并且調查了吳氏一族居住地的祭祀習慣。竇亞平發現住在這里的人在為死者超度或者祭祀祖先時,在申文上確有“生姓吳死姓張”的表述。 吳王張士誠是于公元1367年蘇州城戰敗后被俘自盡的,距今已經600多年。但是按照牌位來看,吳氏家族的起源最多也只能推算至公元1666年,也就是張士誠九世孫立下“生姓吳死姓張”的遺訓的那一年。 那么,從1367年到1367年間,張士誠的后裔是如何遷徙到姜堰城北村一帶的,又是為何改成吳姓的?這些謎團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后裔流散 躲避災禍隱姓埋名 要破解這些疑問,或許要從600多年前張士誠的結局說起。 張士誠是元末抗元起義軍將領之一。公元1353年,泰州鹽商張士誠起兵造反,同年在高郵自立為王,建國號“大周”。三年后,張士誠率領部眾遷往蘇州,并于1363年改稱“吳王”。 1366年,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常遇春率大軍攻破江蘇城。張士誠被俘,被押到金陵(現在的南京),后自縊而死。 張士誠的后代去向在《明史》中有部分記載。根據《明史》一百二十三卷所述,江蘇城破之時,張士誠的妻子劉氏在齊云樓放火,將張士誠所有妾室燒死,然后自縊而亡,張士誠和劉氏生下的兩個幼子則被藏匿于民間,不知所終。 張士誠的后裔曾于光緒年間修編了家譜,名為《溫張族譜》。 高郵市姓氏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徐學林曾購得此家譜,并與研究學會會長倪文才一起仔細研究了這本家譜。 根據《溫張族譜》的記錄,張士誠與劉氏一共有五個兒子。蘇州城兵敗之后,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都不知所終。兩個最小的兒子被船工溫良弼收養,二人都改姓溫,所以家譜名叫《溫張族譜》。 但是這本家譜主要記載的是張士誠第五子這一支的淵源,雖然解釋了《明史》記載的張士誠兩個幼子的下落,但是仍然不能解釋姜堰一帶吳氏家族和張士誠的關系。 泰州市譜牒學專家張培元,研究張士誠譜牒及其家族史已有多年,他曾經仔細查看過吳氏家族的家譜和牌位。 據張培元所說,當年徐達、常遇春率軍圍困蘇州之時,張士誠曾命其堂兄張士俊帶著一個兒子與其四弟張士信逃到泰州興化一帶。 逃亡以后,張士俊帶著一部分張氏子弟駐扎在興化附近以圖東山再起。但是后來朱元璋創立的明朝統治日漸鞏固,這些張士誠的后人及士兵就逐漸流散于各地。姜堰城北村的吳氏祖先有可能就是那時遷移過去的。 至于為什么改姓吳,張培元給出了兩種解釋。 第一種就是如吳元大家里的牌位所記載的那樣,張家后人遷移之后寄居在姓吳的外舅家,故而改姓為吳。吳元大自己也曾提到過這個姓吳的“外舅”家族,其實是高郵人。 另一種可能就是張士誠原稱“吳王”,張家后人為了紀念先祖,保留一定的家族淵源,所以改姓為吳。 不管因何改姓,姜堰城北村吳氏家族是張士誠后裔的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當時張士誠落敗,明朝政府曾下令追捕其家人,吳氏家族的先人沒必要假冒張氏后裔,更沒必要將“生姓吳死姓張”的遺訓一代代傳承下去。 而事實上,吳氏一族不是生活在蘇北地區唯一一脈張士誠的后人。 閶門尋根 江南后裔認祖歸宗 張士誠出生于泰州,興于江南一帶。 張士誠在割據蘇州期間,實施過不少善政,比如減少稅賦、興修水利等等,蘇州百姓十分擁戴他。明太祖朱元璋是個有仇必報的人,所以在建立統一大王朝后出臺了一個針對江南人民的政策——“重賦江南”,江南地區的稅收甚至是別的地區的數百倍。 據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考證,現在的江蘇揚州、泰州、高郵、淮安多地都有洪武初年的移民分布。著名明史專家潘群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朱元璋在打下蘇州之后,的確曾對當年擁立張士誠的官民作過懲罰性的遷移。 歷史學家們都認為,洪武大移民這是一場官方組織的移民,“趕散”一詞,則說明了移民的強制性。 對百姓尚且如此,更別說張士誠的后人了。張士誠敗于朱元璋之后,張氏家族剩余的人很有可能隨洪武初年的移民大浪潮遷徙回了老家,從而形成了很多散落在蘇北地區的家族分支,吳氏家族也許就是當年移民到泰州的一支。 無數百姓因為一道圣旨而不得不背井離鄉,故而明朝初年民間流傳著大量關于“洪武趕散”的傳說。 有人說當時江南地區大馬蜂成患(影射朱元璋,民間流傳他是“麻子”),到處蜇人,老百姓們只有逃到江北躲避蟲災;也有人說,明初蘇州一帶突然出現很多紅頭蒼蠅(影射朱元璋起義帶領的“紅巾軍”),見人就叮,百姓不得已逃往江北避難。 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聞也能看出當年江南百姓被迫遷徙的怨恨。 各地地方志、地名志、民間族譜都對此也有不少書面記載。 比如民國時期,《續修鹽城縣志》曾記載:元末張士誠據有吳門,明主百計不能下,張士誠敗至身虜,明主積怨,遂驅逐蘇民實淮揚二郡。 這本書很明確地描述了張士誠兵敗后朱元璋因為和張士誠的恩怨將蘇南百姓驅逐到淮揚地區的歷史場景。 除此之外,在江蘇鹽城等地發現的大量族譜中,有很多都明確記載了自家祖先是在元末明初年間從蘇州閶門遷入。 所以多年以來,總是有陸陸續續的蘇北人來到蘇州尋祖。 2011年4月6日,蘇州金閶區啟動了蘇州閶門尋根紀念地開館儀式。數百名來自泰州、鹽城等地的江南人后裔齊聚于此,舉行了祭祖儀式。這些人向朝宗閣鞠躬獻花,完成了認祖歸宗的儀式。 一位姓徐的老先生在現場熱淚盈眶:“我的老父親活到了90多歲,尋祖歸根是他未了的心愿?!边€有一位祖輩從蘇州遷走后落戶蘇北的張姓后人,為了紀念故土,臨走時從蘇州帶走了一顆皂莢樹,栽在新家。 作為這次活動的組織者,金閶區區委書記翟曉聲說:“作為一種人文關懷,我們想真誠地回答這些后裔:'你們的祖籍在這里!’” 結語 在神州大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區間的人口遷徙一直在不斷發生。在歷史的滾滾長流中,每個人都是移民。 全世界華人都自稱炎黃子孫,將炎黃二帝作為共祖,這是對同一文化淵源的認同意識和求同情結。 不管是吳元大帶領數百名吳氏族人改姓,還是蘇北地區的江南人后裔回到閶門尋根,或是國人每年清明掃墓的傳統,其實都源于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里對于認祖歸宗的渴望。 而其他文化的傳承者,是很難理解這種執著的。正是這種渴望,構建了中國人家族和民族之間堅不可摧的凝聚力。 參考資料 [1]高戩.閶門尋根記.古吳軒出版社.2011.10 [2]倪文才.《溫張族譜》解讀.今日高郵.2019.5.20 [3]陳曦.洪武趕散,散落民間600年的移民史.現代快報.2012.4.8 |
|
來自: 滄海桑天d0og1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