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卻不自知。什么事首先想到的總是自己,要求人人為己,卻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與需求。
他們總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卻不想為別人犧牲一點。但凡沒有幫助他們的或者沒有順著他們的性子來的人或事,他們總是抱怨連連,不懂得自我反思。
總而言之,他們太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卻不知尊重是互相的道理。這樣的人短期可能沒什么大問題,長期下去只會招人反感和討厭。
2、整天負能量
試想一下自己,如果每天呆在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環境中,你是什么感受?如果每天呆在一個充滿負能量的環境中,你又是什么感受呢?
好的環境能給你美的熏陶,無聲地改變人的性格,差的環境使人難受,甚至使人墮落。
而負能量可能是壓倒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你失去判斷能力,失去溝通能力,失去思考能力。
上班時工作不順就抱怨上司抱怨同事,回家后帶孩不順就抱怨孩子抱怨家人,好像全天下就你最慘最倒霉,殊不知問題就出在你愛抱怨上。
3、想太多做太少
生活中有那么一類人,每每和別人聊天都高談闊論,斗志昂揚,今天說要做這件事,明天又說要做那件事,后天又有了新的事情要做……周而復始,沒有盡頭。
口中有無數的事情要做,卻遲遲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正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的一貫作風。到頭來卻感慨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如果只想不行動,你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4、習慣性躺平
年紀輕輕就選擇了佛系心態,習慣性躺平而不去做任何改變。本該是奮斗的年紀卻提前進入了養老模式,選擇了安逸。
殊不知,沉迷于安逸的人最終會失去安逸的資格,除非你家財萬貫,衣食無憂。
5、巨嬰思維
這類人遇事總依靠別人,從來不主動思考,總是習慣性問別人這個怎么做?那個怎么改?這里要不要加字?那里要不要加表格等等。
他們習慣了別人的幫忙和陪伴,越來越覺得離不開別人,這也是過于依賴別人的表現,或者說不能獨立的表現。
一旦離開別人,他們就覺得被拋棄了,內心焦慮又著急。這樣的結果就是是他們什么事都做不好,最后反而說是別人沒有幫助因此失敗。
6、過度消費
工資剛到賬,就全部用在了還花唄、還信用卡上,未來的日子繼續靠花唄度日,這是不是現在很多人的現狀?
明明只有兩三千的實力,卻過成了月入過萬的“奢侈生活”。過度消費已經成為現在很多人的標配,月光族已經不再是說說而已。
不知別人什么感受,對我而言,攢錢才是最大的底氣。若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就別過那種“假精致”的生活。
7、沒有時間觀念,重度拖延 生活中時常會見到這類人:做事時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著急,總是一拖再拖,直到無法再拖。
比如還有一周就要交論文了,你卻想著:還有一周呢,不著急;還剩五天了,你卻想著:我再躺會;還剩三天了,你開始焦慮了;還剩一天了,你開始急急忙忙地修改;還剩最后一小時,你想著反正已經這樣了,隨便寫寫,就這樣吧。
于是結果可想而知。
說白了,這類人太拖拉,對于時間沒有概念,總感覺時間還長,殊不知時間正在一分一秒中悄悄溜走,最終浪費了時間不說,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拖沓懶散不靠譜的人。
8、長期熬夜
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事。但很多人依舊熬著最深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
把年輕當做隨意揮霍的無限資本,最終都要把身體熬垮。長期熬夜不僅容易變老,還會導致記憶力衰退,精神狀態變差,給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9、專注娛樂,拒絕學習
總是沉迷于手機游戲,追劇聊天,娛樂綜藝,無法自拔。總是滿足于低級趣味,放縱自我,每天回家習慣性葛優躺,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拒絕學習,不知上進。
俗話說,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總是專注于各種娛樂,卻拒絕學習各種知識,最終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10、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總是迎合別人的觀點,不懂得拒絕和還擊,這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一般會過得很累,因為這種卑微的討好反而會被別人欺負。要是有這樣的習慣,趁早戒掉。
你要記住:我們不是RMB,不可能討好所有人。與其卑微的委曲求全,不如相信自己,提升自己,繼而得到別人的肯定。
11、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為自己畫地為牢,限制自己的發展。
比如遇到一個難題,總想著“我不行”“我不會”“我不知道”;比如遇到一個創意性活動,總想著“我沒有創意”“我沒參加過”“我沒經驗”,卻不主動思考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迎難而上。
卻不知這樣的自我設限已經阻礙了自己的發展,否定了自己的無限潛能,讓自己白白丟失了成功的可能。
好習慣可以成就一個人,壞習慣可以毀滅一個人。如果你有以上壞習慣,趁早戒掉吧!
人生很長,未來很遠,點個『贊』,讓我們一起向陽而生,野蠻成長。
作者|燕子 排版|燕子 圖源|網絡 作者介紹:燕子,一個努力成長的90后姑娘,專注于成長精進和自媒體干貨分享,座右銘[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