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注定是一個特殊的“五·一”勞動節。 由于疫情影響,很多“勞動者們”正在居家隔離。當世界陷入難得的安靜,我們開始思考糧食,也開始仰望天空。
疫情之下,更要苦練內功。4月26日的《新增長論壇》公益直播中,七劍老師為我們解讀一家高增長企業的真實案例,找準戰略支點,在任何困境下都破冰前行。 短短3年時間,這家企業股票翻了10倍、收入每年增長近100億,他到底做對了什么?3年前,見到這家企業董事長的時候。他們一季度銷量下滑30%,行業第一品牌眼看不保。課后,董事長問我:“我們該從哪里開始?”很多同學以為戰略是目標,是我要干掉誰誰誰、我要做第一、我要當江湖霸主。其實,戰略不僅是目標。戰略是從洞察開始,找準最佳切入點,最終形成一整套持續成長的解決方案。那么,最佳切入點在哪里?我們如何找到這個撬動戰略杠桿的“支點”?
戰略洞察三步曲:先止血,尋找支點,驗證假設 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的困境,是因為行業出了一個新政策,但他們缺乏針對性的周密作戰部署。所以,就踩雷了。▉ 第一步:新政策來了,市場下滑怎么辦?當前的戰略是趕緊補救,從產品、供應鏈到營銷,都拿出一整套應對新政策的完整方案,堅定地執行下去。先扭轉頹勢,再談美好未來。這家企業執行力超強,一季度雖然下滑了30%,但全年還是增長20%,保住了全球第一。所謂戰略,就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戰略,就是提前量。預判了,準備了,就是機會。沒有預判,沒有準備,就是地雷。剛過百億,董事長就把遠景目標定在1000億。1000億在哪?沒有人知道。這是愛因斯坦教我們的方法論:只要把問題分析透了,自然就有答案。▉ 第二步:先從哪里開始?找到支點!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阿基米德有撬動地球的雄心壯志,問題是:杠桿在哪里?支點在哪里?所謂戰略,就是找到杠桿、找到支點、找到愿意干事的人,把地球撬動,占領目標市場。當時,這家企業作為國內細分領域第一品牌,產品領先,有12,000個門店。雖然是行業第一,但市場占有率只有14%,沒有行業定價權,離董事長的千億目標也相去甚遠。從哪里切入最好?應該先升級產品和品牌,還是先把渠道做深?需要像營銷廣告一樣踩對節奏、協同作戰,否則錢就砸水里了。這家企業當時12,000個門店,看上去很多了,比所有競爭對手都多。夠不夠呢?看上去夠,因為12,000個門店平均到2,844個區縣,每個區縣都有四五個店。但實際呢?遠遠不夠:中國有38,773個鄉鎮街道,連1萬人的小鄉鎮都有幾百臺的銷量,您沒有零售陣地,客戶就被別人領走了。在長沙的一個6萬人的鄉鎮,我父親花4,000塊買了一個雜牌產品。我問他,您為什么不買這家企業的產品,他們是中國第一品牌。我父親說:沒有聽說過這個品牌;鎮上的老板說,賣給他的那個雜牌,就是中國第一品牌。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雖然這家企業這么多年遙遙領先,我們都以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品牌,實際上,國內起碼有10億人還不知道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這個品牌。這個行業,目前這個階段,不是品牌制勝,而是,渠道為王。如果您不具備茅臺這樣的品牌力,您得認真思考,怎么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有效觸達您的目標人群。這一點,千萬不能有戰略性誤判。對這家企業而言,產品好、品牌好,這個階段,可以考慮以渠道擴張作為支點。?第一個原因:通過空白區域渠道快速擴張,快速搶占地盤,形成馬太效應和規模優勢,這是我們做出的初步戰略判斷。?第二個原因:每個區域最好的門店資源,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鎖定戰略制高點之后,對手就沒有了,市場就會此消彼長。每搶一個好門店,就少一個對手,多一個朋友。戰略,要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第三個原因:丘吉爾有句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危機,危中有機,2020年開始新冠肆虐的這三年,可謂拿好門店的天賜良機。有句老話: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戰機不可錯過。▉ 第三步:是規劃還是“鬼話”?用數據說話渠道,空白很多,機會很大,可能是我們撬動地球的支點。戰略假設能不能成為有效的戰略,是要數據和事實來證明的。我們先看數據。江蘇中北部地區,他們的渠道平均市場占有率14%,但不同渠道表現差異很大,一樣的產品,一樣的環境,為什么市場占有率不一樣?從這一張圖,我們能讀出什么信息來? 兩個32%,一個29%,有三個城市超過平均值的2倍。如果,把三個城市的好經驗提煉出來,匯聚成一本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王牌門店手冊,讓另外的15個城市學標桿,抄作業,會是什么結果?這家企業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在產品和品牌不變的情況下,在銷售端,用門店零售知識管理,學標桿、抄作業這一招,就可以實現翻倍增長!到這里,大家可能有疑問了:像西醫一樣,看到數據就開處方,會不會開錯呢?戰略是中西結合:西醫是憑數據開處方,中醫是望聞問切。分析數據之后,還要去戰壕里,去聽得到炮聲的門店考察、求證、望聞問切。?一邊是做得好的門店:店大,裝修好、陳列好、衛生好;導購年輕,活力四射。?一邊是做得差的門店:大白天,店里烏漆墨黑,跟黑店一樣。導購年齡大,面容憔悴,一臉被欠錢的模樣。這樣的店,您給它再大的地盤,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我們門店零售的知識管理沒有做好:沒有高水準的王牌門店手冊給大家抄作業;或者有手冊,但沒有考試、沒有檢查、沒有落地。在此,送給大家知識管理的兩把寶劍:對外學習標桿,對內總結復制。把內部和外部最優秀的經驗提煉出來,讓所有的人都和最優秀的人一樣優秀,業績翻倍不是難事。知識管理價值連城,但要注意,知識管理,不是寫一本王牌門店手冊就行了。知識管理的核心是執行:要考試、要檢查、要落地。店效要有實質性的、持續的提升!需要日日有總結,周周有迭代,月月有突破。
戰略共識有多重要? “直接支撐了我們年度的翻倍增長”經過戰略假設、數據分析、門店調研,我們基本確信擴渠道、提店效,能讓我們翻倍增長。美軍有一條格言:重要的事情總是簡單的,簡單的事情總是難做的。丟一本王牌門店手冊給經銷商,經銷商不一定理解,不一定認同。所有的變革,有一個非常重要,又特別容易忽視的環節,就是:全員松土,高度共識。特別強調:沒有花大力氣形成戰略共識,這是大部分公司戰略無法落地的最主要原因。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前后開了12場經銷商戰略對標會,來解決全員共識問題。大部分經銷商,沒有完整分析過數據。公司要把洞察的數據和結論給經銷商看,要告訴他,分給您的這個城市總空間到底有多大。市長,要對自己地盤上的每一片土地門清:哪個對手從您的地盤里搶走了多少臺?哪個不知名的雜牌又搶走您多少臺?這個時候,經銷商就跳起來了——為什么?感覺自己的錢被別人搶走了。憑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領先的產品和品牌,和標桿的優秀實踐,市場份額一定可以翻倍。?第一招,多開店:空白的地方,您得占上。否則,別人就毫不客氣地拿走了。不會跟您這個市長打招呼的。?第二招,開大店:有成功門店的地方,擴大店,是最確定性的成功路徑。但是一般沒有一個超級大店空在那里,等著您來拿,所謂大店,都是一個門頭,一個門頭,搶過來的。但后面,我們會看到大店的神奇效果——一店定乾坤。?第三招,提店效:無非就是請對人,分對錢,做好極致的服務。我問過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喬諾的這些培訓,哪些對您最有效?這家企業的高管一致回答:就是這12場經銷商戰略訓戰,對我們幫助最大,直接支撐了2020年的翻倍增長。?2019年他賣了3萬臺。2020年讓他增長30%,賣3萬9,他說,我已經第一了,繼續高增長太難了,反復和公司討價還價。?后來參加了經銷商戰略訓戰之后,思維發生了180°的轉變,訓戰第一天晚上他一晚沒睡,帶著團隊一起算,算到凌晨五點,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第二年可以干7萬,3萬干到7萬,比翻倍還再多了30%。這就是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12場經銷商訓戰的價值,帶大家打開視野,看到機會,學到方法,形成共識,整個團隊“嗷嗷叫”。各位老板、各位高管,一定要關注戰略共識的超強力量!?還是不行,我們公司只是產業鏈的一段,是生態圈中的一個點,上游有供應商,下游有經銷商。做戰略,要上下同欲、左右同頻、內外共識,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翻倍增長。做戰略,要打開眼界,提升定位,改變思維,不是吹牛、不是洗腦、不是打雞血。做戰略,只說語文題是鬼話,做好數學題才是規劃,戰略要理性地依據數據做決策。
找到“渠道”支點了,下一步該怎么發力?我們總結了渠道零售的7字真言:好人、好店、好服務!做好一條就能顯著增長,三條都做好了,基本都能翻倍增長。▉ 好人:專業的店長和導購我們知道顧客為什么購買嗎?產品好客戶就一定會買嗎?遠遠沒有這么簡單:門店形象、燈光設計、陳列設計、動線設計、導購話術。零售里面,至少有1000個關鍵知識點。這些知識,都基于心理學和消費行為學研究的結果,經過了無數門店的驗證,是可以提升店效的確定性方法。舉個例子,在日本經濟很低迷的時候,國家要征收5%的消費稅,老百姓馬上節衣縮食。一些商家開始著急就打9折促銷,但實際促銷的效果很差。這個時候711的老板鈴木敏文說,我們不應該打9折,只需要直接補貼消費者5%的消費稅。——因為消費者是非理性的,每一筆支出會記到不同的心理賬戶,額外5%的消費稅會讓消費者很不爽,但額外的補貼消費者往往很樂意。這和跟我們常識的判斷正好相反,這就涉及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上過零售大學?我們只有把至少業界經典的零售書籍讀完,經過大量的實踐,我們才有可能成為零售的9段高手。標桿企業近20年,花400億,向西方頂尖咨詢公司學習管理就是要少走彎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成為專業選手。人口紅利時代已經過去,野蠻生長,粗放管理已經行不通,而管理紅利時代已經到來,未來,所有的領域,只有專業選手才能活下來。零售GMV的公式:收入=門店數×客流量×成交率×連帶率×客單價×復購率×推薦率×品牌力×產品力×數字化×組織活力。我們能不能把每個指標往下拆解3層?如果能拆出來三層,我們就是零售上的專業選手,可以成為好人。▉ 好店:搞定一座城,大店定乾坤這家企業開大店的標桿是一個美女老板,揮金如土拿下來超級大店,一店定乾坤,搞定一個城市。該店占所在城市該類產品市場份額60%。我經常和經銷商朋友說:沒有什么事,是一個大店搞不定的。超級大店不僅能拉升品牌,也直接提升店效。因為大店提升客流量、提升成交率、提升連帶率、提升客單價。▉ 好服務:超邊界的服務帶來極致體驗很多門店都在培訓開店技巧、導購技巧,但普遍忽視了服務。我們身處一個產品泛濫,而服務嚴重匱乏的時代,忽視服務是企業的戰略性失誤!這家企業有個服務標桿經銷商,把所有的導購和店長全員送去日本學極致服務。一個標準的日式鞠躬,就秒殺了99%的同行——讓顧客獲得了這一輩子都沒有享受過的尊貴感。日本企業的質量、成本、服務、零售,所有這些摳細節的地方都是全球的標桿。而美國是全球企業大戰略、大創新的標桿,如果將日本的精細與美國的創新和宏大格局相結合,就會產生巨大的威力。廠家賣產品,經銷商賣人品。如果客戶已經相信了您的人品,甚至產品都不用看了。同樣,我們有個客戶的經銷商理念我非常喜歡:我要服務到客戶生活無法自理! 每家公司,都可以問一下自己:我們有沒有超邊界的服務?我們的服務有沒有超越海底撈?如果沒有,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同樣,標桿企業早期,在產品不是很強的時候,就是靠極致的、專業的保姆式服務來取勝的。
遇到增長瓶頸,如何加強杠桿,撬動“太陽”?前面我們提到,2020年這家企業通過渠道這一戰略支點和專業零售經營大獲成功,門店數從20年中積累的12,000家暴增到25,000家,但份額還不到30%。那么下一步如何市場份額提升到50%?份額是不是越高越好?對于絕多大部分行業,取得50%市場份額意味著取得行業定價權。▉ 洞察內外標桿找依據、找差距?先找內部標桿:全國有沒有份額大于50%的城市?有,但是只有兩個縣級市,說明品牌和品質還沒法把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拉到50%的市場份額。?再看看外部標桿:誰做到了50%以上的份額?怎么做到的?標桿企業在通信設備很多領域做到了——秘訣就是:競爭力雷達圖全包圍!沒有軟肋!這個時候,客戶沒有理由不選你。所有都比競爭對手強。怎么做才能做到全包圍?全中國有38,773個鄉鎮街道,25,000的門店是覆蓋不全的,所以而如果2021年我們能達到45,000個門店,這個時候就可以確保觸達所有兩輪產品的消費人群。但,是否做到渠道就能覆蓋50%?并不能,從之前的各個城市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們的產品和品牌還支撐不了50%的市場份額。▉ 升級產品力與品牌力,做粗杠桿從阿基米德的戰略模型可知,對這家企業來說,現在的杠桿太細了,要撬動50%市場份額,產品和品牌都要升級。 2021年,要繼續擴渠道提店效,但是戰略的主要矛盾要逐漸轉移為升級產品與品牌。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之下,低端客戶不僅沒有附加值,也沒有忠誠度,越高端的產品品牌附加值越高,客戶忠誠度就越高,中高端才有未來。那么,問題來了,有些企業說,我擅長營銷和執行,不擅長研發和創新,怎么辦? 必須構建!引進人才,重塑創新基因!構建強大的研發體系。100億之后,往千億奔的時候,企業的重點是全面增強。戰略、產品、營銷、組織活力、數字化。缺任何一條腿,我們都登不上珠峰! ▉ 打造非我不可的下一代核武器如果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還想要做到70%一統江湖的絕對份額,怎么辦?所謂70%, 意味著您做的,和競爭對手做的,已經不是一個物種,您必須造核武器。舉個例子,蘋果手機就是核武器。好多人說蘋果手機才20%多的市場份額,但打開利潤:蘋果高峰期,拿走了手機全行業總利潤的109%。這,就是核武器產品的價值。對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來說:能搶到份額,說明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有執行力;走到35%以上的份額,有責任帶領行業去向上突破。?能創造智慧出行生活方式,這家企業才會從一家優秀的公司,變成一家偉大的公司。這家企業已經打贏擴渠道的關鍵戰役,正處于造核武器,攀登珠峰,邁向千億的路上。
十年磨一劍,打造驅動經營的正增強回路
前面,我們比較細致地介紹了這家百億消費品企業成長的案例。這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企業的戰略:從專業洞察入手,抓住每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全員、全產業鏈充分共識,力出一孔。這樣的戰略才能成為一個持續成長的解決方案。戰略真正關鍵的問題不是方向和目標,方向和目標,很多人都能拍對。戰略真正的困難是次序和節奏,這一點是最難的。舉個例子,摩托羅拉是手機的發明者,最早的無線通信的創始人,但是因為誤判了數字化的節奏,2G時代,便被歐洲超越,3G時代,徹底衰敗。而摩托羅拉歷史上也有很激進的時候,比方它基于衛星通信的銥星計劃,非常偉大但是很不幸太超前了,沒有踩對節奏。所以戰略的核心不是方向目標,而是次序和節奏,沒有把控好節奏,企業就完蛋了。因為增長,可以構建規模優勢,增長可以驅動正增強回路。什么叫正增強回路?正增強回路是系統動力學的一個概念。舉個例子:很多公司都苦惱于產品同質化,銷售只能打價格戰,然后利潤就很低,就更沒有錢投研發,導致產品更加同質化,這就是馬太效應負循環:大部分公司都在負增強回路里苦苦掙扎。標桿企業的研發投入全世界排第二,超過1400億元的研發投入僅次于谷歌,所以標桿企業能做出很多人無我有的產品,人無我有我就不用打價格戰,不打價格戰,利潤就比較高,比較高的利潤就支撐了更高的研發投入,這樣標桿企業就形成了高投入高回報的正增強回路。管理的底層科學,包括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系統動力學。系統動力學除了增強回路之外,對我們的管理產生極大影響的還有一個關鍵點叫滯后效應:人是急功近利的,企業其實也一樣,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希望立竿見影,但研發投入、管理變革、干部培養都有非常強的滯后效應。導致很多企業不愿意投研發、不愿意投管理、不愿意培養干部。企業持續增長的正增強回路,需要對研發、對干部、對管理,有十年磨一劍的戰略定力、戰略耐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