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 天津散文研究會的文學交流窗口 ![]() 古柏的紅色記憶 貴州 趙平 這株古柏枝繁葉茂,郁郁蒼蒼,上百年來生長在桐梓坡農會游擊隊舊址的施家大院院墻之外。因它站得高看得遠,既可觀察施家大院內富人家享樂的一切,又可目睹院墻之外窮苦大眾長年辛苦忙碌的身影。 在它的記憶深處,珍藏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特別是當年紅軍長征來到桐梓坡時的那些故事它更是記憶猶新。今天我們跟隨它穿越時空,一起去追尋八十多年前紅軍長征經過甕安縣駐扎桐梓坡時那一幕幕紅色的記憶。 桐梓坡距甕安縣城61公里,坐落在貴州省甕安縣最北端的珠藏鎮東南兩公里處。這里是黔南的北大門,東與江界河鎮接壤,西與開陽、遵義隔河相望,是過去巴蜀南下兩廣必經之路。 桐梓坡的施家是當地大富人家,施家大院寬敞大氣,這是施家先輩仿照江西老家建筑風格修建的房屋。房屋為木質結構,正房八間,兩側有廂房三間,前有下廳兩個,構成并列的兩個四合院。四周有一米厚石坎圍墻,高約兩米,左側有龍門一個,房屋青瓦屋面。1934年深冬,寒風凜冽,甕安大地籠罩在滿是陰霾之中。年關將近,桐梓坡的施家大院,為迎接新年到來,院內張燈結彩,一片喜氣。院內喜氣洋洋,院外滿是陰霾。立于施家大院院墻之外的這株古柏,明顯感覺出院內院外富人與窮人生活的兩重天。 大院前的這株古柏根植于斯,高高地植立在施家大院院墻之外,當年的它有幸目睹了當年紅軍來到桐梓坡后在這里開展的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歷經艱辛轉戰貴州,在黎平召開會議后,1934年12月底直抵甕安猴場,在猴場召開了彪炳史冊的猴場會議。為貫徹猴場會議精神,中央紅軍直抵江界河渡口,強渡烏江,渡過江界河的中央紅軍縱隊及紅五團來到珠藏地界,駐扎在原珠西藏東南約兩公里的桐梓坡村。 1935年1月3日紅軍突破烏江后,1月5日中央軍委縱隊渡江后到達珠藏,當晚住在珠藏的桐梓坡。突破烏江的英勇事跡深深感動了當時還兼任《紅星報》主編的鄧小平,就在當晚,鄧小平在桐梓坡駐地的馬燈下寫下了一文。全文寫完時,已是1月6日拂曉,鄧小平在文章落款處寫下了“1935年1月6日”。那篇文章在1935年1月15日出版的第一期《紅星報》上發表,題目叫《偉大轉折的開始——1935年的第一場勝利》。這篇文章的構思和寫作,全都在桐梓坡完成,鄧小平同志當時伏案寫作的情形,這株古柏至今記憶猶新。 1935年1月6日,紅五軍團在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的率領下,進入珠藏領域執行后衛任務。為貫徹猴場會議的決定,紅五軍團首先在桐梓坡村廣泛開展政治宣傳,深入發動群眾,發展革命力量。紅軍在桐梓坡駐扎期間,司令部設在施家大院。據當年農會主席陳金榜回憶,紅軍來到桐梓坡后,一位姓陳的營長住在他兄弟家,這位陳姓營長經常與陳金榜等人談革命道理,并讓他們多團結一些人,說要成立農會和游擊隊。紅軍在萬壽宮召開了群眾大會,一位紅軍首長送給陳金榜一把帶鐵環的馬刀。緊接著,紅軍又在亭子壩召開革命群眾骨干會議,為農會及游擊隊的成立做好了前期籌備工作。 為了鞏固和擴大革命成果,1935年1月12日,紅軍在桐梓坡施家大院門前的田壩里召開群眾大會,參與農民達千人。會議成立了桐梓坡農會和游擊隊,陳金榜當選為農會主席,楊發順當選為游擊隊隊長,藍光明當選為珠西西藏長。大會上,紅軍首長講了話,并向游擊隊隊長楊發順親授農會會旗,向游擊隊隊員贈送火藥槍,馬刀等武器。 當年紅五軍團在甕安發動組織群眾成立的桐梓坡農會和游擊隊,是中國工農紅軍進入黔北后點燃的第一支革命火炬,是紅軍在長征路上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政權和武裝組織,紅軍在桐梓坡及廣大黔北地區人民心中從此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桐梓坡農會和游擊隊成立后,紅軍率領貧苦農民打土豪,分浮財,其革命影響很快擴展到珠藏街、荒田壩、亭子壩等地,各地革命活動相繼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陳金榜帶著紅軍到施汝舟等幾個地主土豪家去捉大肥豬、開倉出谷分給廣大窮人。楊發順帶著紅軍押著國民黨區隊長胡若臣去清查地主的浮財,紅軍叫胡若臣下山洞把地主隱藏的箱子抬了出來,楊發順還逼著胡若臣把土豪隱藏的槍支也繳了出來,農會和游擊隊將到土豪家捉來的大肥豬抬回來分給窮苦鄉親。這些讓窮苦鄉親特別高興的事情,施家大院院墻外的這棵古柏同樣興奮無比。 1935年1月6日到1月15日,紅五軍團在施家大院駐扎時間歷時10天。在這一段時間里,古柏目睹了紅五軍團的廣大官兵,一方面積極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另一方面利用烏江之險成功阻擊國民黨追兵,保障了中央紅軍在遵義地區南面的安全,為紅軍大部隊的休整和遵義會議的召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院墻外這株古柏不會忘記,紅五軍團全部離開珠藏地界的第二天,逃避在外的土豪施汝舟等,糾集地主武裝趕回桐梓坡進行反攻倒算。農會和游擊隊20多人被逮捕,楊發順、陳伯昌、梁仲山、李少成等農會和游擊隊員慘遭殺害,壯烈犧牲。當時的悲壯場面,柏樹與當地窮苦鄉親一樣,大家內心都感到無比的悲憤。 古柏明白,農會會員及游擊隊員雖然犧牲了,但他們的革命活動沉重打擊了當地反動勢力,喚醒了廣大受壓迫受剝削的窮苦鄉親。古柏堅定的相信,革命者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革命一定會成功的。烈士們的精神一直鼓舞著古柏,鼓舞著桐梓坡廣大的窮苦鄉親,當年紅軍播下的革命火種一直在古柏和窮苦的人們心中燃燒。 古老的柏樹,更不會忘記當年紅軍長征來到桐梓坡后,揮毫在施家大院及附近群眾家樓房板壁上書寫的那些醒目的宣傳標語。 當年紅軍在土豪施汝舟家廂房樓上的過道旁書寫的標語“工人農民聯合起來打土豪”“紅軍是工農的軍隊”“公買公賣”,這些標語今天還依稀可見,當年的古柏站得高,這些標語,它看得清清楚楚。 古柏還看到,在桐梓坡村民施厚恩家廂房樓上共有三塊七條標語。內容是“國民黨說他抗日,為什么把東三省送給了日本”“徹底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地主財產”“武裝保衛蘇聯”“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公賣公買”“工人農民團結起來打土豪”。在彎頭寨一座農民房子的樓上還寫有“打倒賣國的國民黨”“打倒土豪分田地”“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 這些標語如一面面鮮艷的旗幟,鼓舞著古柏,鼓舞了桐梓坡的窮苦鄉親。 當柏樹看到“勞苦群眾殺財富佬的豬過年”這幅標語時,它發現這是一條極具煽動性的標語,柏樹的心里明白這幅標語的深遠意義。窮人居然可以殺財富佬家的肥豬過年,這在紅軍到來之前的桐梓坡勞苦大眾是誰都不敢想的事情,在紅軍到來之后,大家不但敢于這樣想,還采取了實際的行動,窮苦人還真的分到了糧食和豬肉。當看到窮苦鄉親分糧分肉時的高興勁兒,古柏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 古柏十分慶幸自己生長在施家大院院墻之外。因它站得高看得遠,有幸目睹了當年紅軍首長對待群眾的熱情,目睹了紅軍戰士與進出施家大院農會兄弟們并肩戰斗打土豪分田地的感人場景,聆聽了紅軍首長在群眾大會上慷慨激昂的發言,還看到了窮苦農民兄弟分到糧食分到豬肉時的那些讓鄉親們興奮無比的場面。 一天傍晚,古柏看到幾位紅軍戰士在施家大院的院壩里,逐字逐句大聲教一群窮人兄弟認讀這些墻壁上的標語,還清楚聽到他們耐心為大家解釋這些標語內容。當時紅軍戰士那些南腔北調的聲音,那個溫暖的場景如一幅美麗的畫面,一直珍藏在古柏心間。 古柏還知道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它一直沒有對外透露半個字。 當年紅軍部隊離開施家大院后,留下的那些醒目的標語一夜之間被當地土豪叫人全部無情的鏟除。哪知頭一天被人鏟除的那些標語,到了第二天早上,這些醒目的標語又再次原樣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如此反復,搞得地主土豪膽顫心驚,再也不敢對那些標語輕舉妄動,當年紅軍留下的那些標語就這樣神奇的被保留了下來。當年紅軍留下的這些宣傳標語能躲過被地主惡霸鏟除的厄運,地主老財們認為這是神靈在保佑那些標語,天命豈敢違背,只好讓那些標語留了下來。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桐梓坡窮苦鄉親一定有人知道,這株古柏當然比誰都更清楚,不過這是秘密,它一直保守著這個秘密。 古柏高興看到,當年紅軍留下的這些標語,這些年來已經深入到桐梓坡廣大鄉親們的心里,植入到他們的骨髓之中,對這些宣傳標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在這些標語的影響下,人們的靈魂受到洗禮,渾身產生了無窮的革命動力。 令古柏更高興的,是當年紅軍在桐梓坡傳播的民主革命思想,播下的革命火種在桐梓坡已經代代相傳。 2009年3月,桐梓坡村民第一次以民主自愿的方式,作出了投工投勞建橋修路的決定。三年間全村修了95公里串戶路,成為當時貴州最早實現鄉村硬化路到戶的村寨之一。桐梓坡群眾這一舉措,成為全國一事一議的發源地,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柏特別高興的看到,這些年來它一直看護的施家大院桐梓坡農會游擊隊舊址,1982年8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5月21日榮幸被貴州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讓古柏更為欣慰的, 是自己居然有幸被國家納入了保護范圍。清楚記得,2017年9月,國家相關部門專門為它制作并正式懸掛了“古樹大樹名木保護牌”。那上面標注的信息如下:中文名:柏木,拉丁名:Cupressus funebris。保護等級:二級,樹高14.50米,胸徑:273厘米,冠幅11米,樹齡:260年,保護編號:52272507031。紫柏猜想,這個編號應該和鄉親們現在的個人身份證號碼近似,522725的編號代表咱們貴州,07031的數字就是自己在貴州名木中被保護的獨有編號。 自從掛牌被保護后,古柏常常感慨,自己這些年來的辛苦值了。 其實早在古柏被保護之前的這些年,桐梓坡的鄉親早就自發對它進行保護了,現在這株古柏被國家正式掛牌納入重點保護之列,鄉親們對古柏的未來總算放心了。 歲月滄桑,桐梓坡農會游擊隊舊址院墻外的這株古老的柏樹越來越枝繁葉茂,在它的守望下,近年來桐梓坡農會及游擊隊革命舊址不斷迎來一批又一批的人們前來瞻仰追憶。 如今這株古老的柏樹,在春風里沙沙作響,在陽光雨露的沐浴下,那如蓋的綠蔭,煥發出它特有的青春與活力,當年紅軍長征經過桐梓坡留下的那些珍貴的紅色記憶,已經深深的銘刻在古柏的樹心里。 趙平,貴州甕安人,中共黨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黔南州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骨干教師,州級教育名師,中學高級教師。作品散見《貴州作家》《貴州日報》《貴州散文》《夜郎文學》《作家在線》《大中華文學》《天府散文》等。 本期微刊管理團隊 責編:李 韻 編校:韓佩瑄 制作:吳金程 ![]()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點,與您不見不散!敬請閱覽! 2、為了回報廣大散文愛好者支持與關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參與年終的“網絡人氣獎”。本獎根據單篇文章的閱讀量、點贊量、留言量進行綜合評定。 ![]() 微刊編輯部 顧問:張寶樹 主編:李錫文 執行主編:陳彩潔 副主編:李韻 編輯:曉 軒 田光蘭 紫 月 吳金程 雷大畢 沈曉東 于國永 李金勝 周璇 榮譽編輯: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郵箱:107410006@qq.com 溫馨提示:為節省編輯們的寶貴時間,微刊投稿必須原創首發,謝謝配合!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