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軍事家,不僅僅是他取得了那些堪稱奇跡的偉大勝利,更在于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戰無不勝的軍事思想,就是“人民戰爭”。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就非常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而第一次將其理論化,則是在抗日戰爭初期毛主席寫下的《論持久戰》。 毛主席之所以要寫《論持久戰》,是源于當時國民黨存在的兩種錯誤觀點:“亡國論”和“速勝論”,這兩種觀點,都是基于“唯武器論”而輕視民眾力量的錯誤思想。 毛主席認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戰爭中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是被動員了的廣大群眾。” 由此,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光照千古的口號:“兵民是勝利之本。”揭示了“人民戰爭”的本質。 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戰爭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 也正是在這本著作中,毛主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戰爭”這個詞匯,指出:“抗日戰爭是真正的人民戰爭。只有這種人民戰爭,才能戰勝民族敵人。” 在抗日戰爭中,廣大群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發揮出了無窮的智慧,發明了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麻雀戰等等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戰術,并建立了無數敵后抗日根據地,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失敗已經成為必然。 1945年4月,我黨七大在延安召開,毛主席在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明確提出了“人民戰爭”這一光輝思想。從此,人民戰爭理論在解放戰爭中得到了更全面的貫徹,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我黨我軍的堅實后盾,正如陳老總所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那么,“人民戰爭”的軍事思想,具體有哪些內容呢?可以總結為七點。 第一,革命戰爭是人民的戰爭,只有動員人民參與和支持,才能彌補武器等方面的缺陷,對廣大軍民的政治動員則是最基本的條件。 第二,人民戰爭在初期的不利條件下,要首先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作為進行革命戰爭的基礎,然后才能造成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領域的陣地,使之成為發動群眾、擴大武裝、發展生產、準備干部的戰略基地。 第三,人民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進行的戰爭,要制定代表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革命綱領和政策。要兼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會保持長期支持革命戰爭的積極性。 第四,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使革命戰爭獲得最廣泛的國內社會基礎和國際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 第五,要把武裝斗爭同其他各種非武裝斗爭形式,包括經濟戰線、外交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斗爭結合起來,使戰爭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逐步變化。 第六,人民軍隊是進行人民戰爭的主體力量,實行主力兵團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體制。三種武裝力量分工不同,緊密配合作戰,是實行人民戰爭的正確組織形式。 第七,實行與人民戰爭相適應的戰略戰術。 一、實行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在戰略防御階段,必須實行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和戰役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作戰的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通過殲滅戰達到戰略上不斷消耗敵人,改變戰爭力量的總體對比,最終把戰略防御推向戰略進攻。 二、實行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力求主動,力避被動,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應慎重決戰。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勇于近戰夜戰的優良戰斗作風。 三、把對敵軍的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結合起來,利用多種方式解決敵人。 毛主席的“人民戰爭”的軍事思想,不僅是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法寶,也被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革命者模仿學習,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而毛主席也被世界各國的革命者視為精神領袖和革命導師,成為全世界公認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