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領中國掘進裝備精彩逆襲 經過刻苦攻關,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發組組長龍斌和團隊把外國人的“印鈔機”變成中國人的“爭氣機” 編者按 新時代,新青年,新風采,新擔當。當前,長沙正全面推進“強省會”戰略落地見效,青年人才是長沙不忘初心,實現高質量發展,奔向未來的重要支撐。在“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前后,本報選取重點產業鏈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勞動者,講述他們的擔當故事及奮斗業績,傾聽他們的心聲。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伍玲 通訊員 胡清 人物名片 ![]() 龍斌,生于1987年,為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發組組長,曾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鐵道工程師獎、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等多項榮譽。 心聲 我今年將滿35歲,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團隊將在研究解決掘進機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拿出真本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擔當故事 見到龍斌的一瞬間,紅色工裝、黑框眼鏡、根根聳起的頭發,很難讓人將他與巖石隧道掘進機(TBM)研發設計的領軍者這一身份畫上等號。 實際上,這樣一副年輕面孔下,個人履歷卻是光華奪目:成功研制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直徑全斷面巖石隧道掘進機,填補國內空白;設計出巖石隧道掘進機雙驅動系統,成功解決了困擾世界50多年的“卡機”難題;參與研發了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 矢志自主化 成功研制國產首臺TBM 2009年,22歲的龍斌大學畢業,進入鐵建重工,成為隧道掘進機研發崗位的一名新兵。 年紀雖小,但志向遠大。“幾十年來,國內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完全受制于人,我們要做的就是自主研發國產盾構機,不能讓人看不起。”龍斌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是地下空間開發的國之重器,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包括巖石隧道掘進機(TBM)和盾構機等。2012年,國家“863課題”對國產首臺TBM自主研制正式立項,龍斌負責這個項目具體研發設計。 真正實現國產化、自主化,并不容易。 為了夢想,唯有苦干。龍斌和研發團隊從設計圖紙開始著手,反復審核機械部分圖紙約3000張,與液壓、電氣設計人員交流電液控制,協調機電液接口問題和布置問題,針對工程地質情況和TBM系列化考慮,從參數配置、主機及后配套系統布置、刀盤刀具等多方面進行個性化、定制化設計。 經過夜以繼日的努力,龍斌團隊相繼攻克一系列核心技術。2014年12月,國產首臺大直徑TBM在長沙順利下線,結束了我國作為TBM應用大國不能自主設計制造大直徑TBM的歷史,徹底打破了國外技術的長期壟斷。 “依托這臺TBM積累的技術,我們又相繼開發了敞開式、單護盾式、雙護盾式及雙模式等多種類型TBM。”龍斌介紹,如今在鐵建重工的帶領下,國產TBM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批量出口的歷史性轉變,國產隧道掘進機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全球市場占有率達65%。 挺進“無人區” 獨創技術解決“卡機”難題 盡管當前中國隧道掘進機在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上已經在世界領先,但仍有不足需要改進,仍有空白亟待填補,仍有“無人區”等待探索。困擾世界挖掘行業50多年的“卡機”難題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問題,主要出現在全球工程師都談之色變的“蝕變破碎帶”上。 龍斌介紹,“蝕變破碎帶”位于地震帶上,這里的巖石層非常松軟,極易出現塌方。設備在掘進的時候,經常會在一天之內,接連遇到蝕變巖、硬巖、大涌水三種以上完全不同的地質狀況,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隧道施工最大的噩夢——“卡機”。 “以往只能通過人工清渣,工期一拖就是一兩個月,甚至半年。”龍斌研制的一項獨創技術——雙驅動系統,徹底終結了整個行業的噩夢。 原來,傳統的巖石隧道掘進機,多用于硬巖挖掘,通常選擇轉速更高的電機來驅動。而盾構機,多用于挖掘軟巖,通常選擇液壓馬達驅動。液壓馬達的轉速雖然低于電機,但在同樣功率下,它的扭矩卻是電機的5倍。 龍斌團隊的做法是,將大型掘進機中的10個電機中的兩個換成“液壓馬達”。通過液壓馬達和電機雙驅動,就能徹底解決“卡機”問題。 但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驅動系統,如何協同工作,找到混合驅動的最佳平衡點,是突破技術桎梏的關鍵。為此,龍斌團隊在車間和試驗臺前度過了無數個不眠的深夜,通過不斷創新、徹夜攻關,終于掌握了制造訣竅,成就了震驚世界的“國之重器”。 如今,龍斌團隊研制的掘進機,不僅在國內“穿山打洞”,更是成功出口到韓國、秘魯、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刷新世界隧道工程地下掘進紀錄,把外國人的“印鈔機”變成了中國人的“爭氣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