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問:“深知學習可以改變命運,但我學了很多東西,卻一點兒收獲也沒有,為什么呢?”
一個高贊回答是:“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能為了學而學。胡亂找來一堆書,毫無章法地翻看,不思考、不鏈接,自然毫無收獲。”
有些人每天從早忙到晚,但一生碌碌無為。沒有方法的努力,只能耗費精力,其實毫無意義。
就像讀書如蜜蜂采花,思考如蜜蜂釀蜜,只有既采又釀,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識蜂蜜。一味地瘋狂填鴨,而不咀嚼消化,看似學了很多知識,卻一點都沒內化。
正如周嶺在《認知覺醒》中說的那樣:
“知識的獲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即使你獲取了很多知識,但與你毫無關聯,也無法生活帶來點滴改變。即使你只收獲了極少的知識,但與自己關系密切,也能很快感受到改變。
這就是為何有些人輕松成了學霸,有些人費盡心力卻平庸無奇。學霸不是比別人更聰明,只是更懂得如何讓學習變愉快,讓成長變迅猛,讓認知變豐滿罷了。
“合”就是力量,只要我們能做到三個“合”,就能打破禁錮,破局成功。
01、難易結“合”,讓學習更愉快
學習最大的敵人不是難度,而是不能立刻看到效果的焦慮。
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戰斗力,低估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先給自己定個高目標,勁頭十足,但沒兩天就疲了,不想努力了。
侄女前段時間進入了青春期,想要減肥。于是給自己設定健身計劃,每天運動兩小時。先跑步再器械,最后再游1000米。結果不到一周就退縮了,因為沒有運動基礎,每天的運動都是靠意志力強撐,整個過程十分痛苦,甚至一想到運動就發憷,根本無法堅持。
后來我建議她降低難度,將計劃改為每周運動4次,每次40分鐘。這樣一來,既保證了運動強度,又容易堅持。侄女按照調整后的計劃執行,結果空前順利,現在已經成了運動達人。
可見找一個能堅持下去的方法,難易結合,比單純的期望快速達成目標要好得多。
好的學習需要適合自身屬性的目標,既不應好高騖遠,也不能低到塵埃,而是讓自己一直處在舒適區的邊緣。
一直呆在困難區,會消耗大量能量,產生挫敗感,不利于長久發展。一直呆在舒適區,“懶癌”頻繁發作,人生也會停滯不前。
正確的做法是:進行那些可以做到,但需要踮起腳尖才能夠做到的事。這就如同經常處在舒適區邊緣,既可以得到正向反饋,又可以不斷收獲新知,產生興奮感。
人們常說:學習會讓人上癮。但如果你沒有感受到快樂,那就要反思方法是否正確。
就像跑馬拉松,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跑得遠。如果不顧現實狀態,一味沖刺,最后很難完成比賽。所以要給自己一個適應的階段,給大腦一個緩沖的時間。比如今天原本計劃背誦15個單詞,但是今天因為突發的意外,情緒非常低落,毫無學習的心思。
不妨給自己放個假,釋放一下心情,然后元氣滿滿地上路。畢竟每一次停下,都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所以不要害怕停下,偶爾偷個懶,就像呼吸,吸入氧氣也要釋放濁氣,人才會自在。
保持愉快的心情,讓大腦處在興奮狀態下,思維才能更加敏捷,對知識的吸收也會更加容易。
當然,做到這些只是打好了基礎,想要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還遠遠不夠。
02、知行“合”一,讓成長更迅猛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瘋狂收集各種技能資源,每天不停翻看。但是半年過去了,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
陸游有句詩,我很喜歡:“紙上得來終覺淺,就知此事要躬行。”
書上學來的知識,再好也是別人的,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親身經歷之后,才能內化成自己的。
以前只覺得那些書寫得好,但沒和自己做關聯。后來才發現自己的“勤奮”,不過是走馬觀花的被動學習,自然收效甚微。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說:
”如果我們希望在時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盡早拋棄輕松學習的幻想,錘煉深度學習的能力,否則人生之路必會越走越窄。”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不經過深度的學習和思考,又怎么能真正內化知識,為己所用呢?
明白了這一點后,我開啟了深度學習模式。把學過的知識,看過的書重新梳理,以學以致用為目的,邊讀邊思考,用筆記代替劃線。
印南敦史說:“閱讀不是為了復制書中100%的內容,而是為了邂逅那1%的美好。”如果每次都是死讀書,不思考,即使能倒背如流,也毫無意義,甚至還會把自己讀成書呆子。
深入思考知識點,并把它們和自身的經歷相結合,找出自己認知系統中的漏洞,用新知識把漏洞縫補起來,書才服務于生活,讓我們的認知系統不斷升級。
某實驗室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批攝影專業的學生分成兩組,A組要求拍攝盡量多的照片,并根據數量多少來判定學科成績;B組則不要求數量,只在學期末提交一張自己認為最好的照片。
結果期末分析兩組學生的照片時發現,拍攝效果更好的照片普遍來自B組。原因是這一組的學生,為了拍攝出更好的照片,每一次拍攝后都會認真思考,分析構圖、光線等因素,最終找出最好的拍攝技巧。而另一組學生只追求數量,單純為了拍而拍,不僅沒有總結和思考,還過度消耗了自己的熱情,結果自然不好。
當然,在制定合理的計劃、并深度思考之外,還要懂得取舍,整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有機會讓思維的羽翼日漸豐滿,展翅翱翔。
03、內化整“合”,讓認知更豐滿
身邊經常有這樣一類人,為了擴大自己的認知網絡,瘋狂收集各類書單及講座,然后開始奮戰其中。結果不但沒有變得學識淵博,還把自己累得夠嗆。
少即是多,其實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取舍的過程。
《認知覺醒》中認為,知識的獲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和自己有關聯,以及關聯的程度有多大。
有些知識對別人來說必不可少,但對于我們自身也許毫無用處。遇到這種情況,不如果斷地摒棄它,只吸收那些與自己相關的部分,讓書籍和大師課真正為自己所用。
比如定期整理手邊的書籍,根據需求制定計劃,安排好學習順序和重點,將那些長久不看的資料及時處理,騰出空間。還可以把自己經常翻看的資料放在手邊,方便拿取。
因為只有經過整理的學習環境,才能喚醒我們對知識的渴望。每次我們翻開的書,都是可以切實帶來改變的東西,而不是因推薦而心動,卻毫無用處的擺設。
久而久之,我們的思路會變得清晰、有目的性,自然也會更珍惜手邊的每一本書。想要認真地把它看完,并縫補到自己的認知體系中。
一個勤于整理、清爽雅致的家,遠比堆滿奢侈品的豪宅,更讓人住得舒心。勤于整理自己的學習環境,就等于整理自己認知的家,只有放棄盲目貪多,讓認知體系變得整潔清爽,認知才有空間不斷升級。
人腦不是電腦,不能隨意改變程序,重啟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系統,他人的認知也許很高級,卻不一定適合你。
當然,我們不是不能去吸收別人的高級認知,但不能全盤吸收,挑揀出與自己匹配的部分,融合到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就夠了。
精簡認知,才能用最小的效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認知覺醒的程度,決定你人生能到達的高度。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前進的方向,和行進的方法。
涓涓溪流匯成汪洋大海,點滴積累成就璀璨未來。與其費盡心力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不如去繁就簡,鉆研自己最需要的那些點滴。
放棄那些只會消耗能量的無效努力,難易結合、知行合一、整合歸納,將這3點合力發揮,夢想就不只是高處的幻境,而是能抵達的地方。
強烈推薦你反復閱讀《認知覺醒》,它不是神丹妙藥,但卻是開啟一個人自我改變之旅的一扇大門。
深入它,體悟它,它會喚醒你原本沉睡的認知寶庫,為你提供強大的身心能量與人生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