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成立,次年第四軍參加了北伐戰爭。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初在第四軍中擔任軍長、師長的人在后來都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本文就來說說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師級以上的主要領導人。 1、軍部領導軍長李濟深是廣西梧州人,早年畢業于北京陸軍大學,之后到粵軍任職。黃埔軍校成立前他先后擔任過粵軍第一師師長兼參謀長、西江善后督辦,大元帥大本營西江辦事處處長等職。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后,李濟深擔任黃埔軍校副校長。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粵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擔任軍長并晉升為陸軍上將。北伐戰爭開始后,副軍長陳可鈺率兩個師和葉挺獨立團北上,李濟深留守后方,此時他擔任國民革命軍上將總參謀長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總司令職權。 ![]() 李濟深 在之后的革命道路上,李濟深因為反蔣曾被蔣介石三次開除黨籍。1946年李濟深聯合李章達、蔡廷鍇等人成立了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被推選為主席。1948年李濟深與何香凝、蔡廷鍇等人又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宋慶齡被推選為名譽主席,李濟深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1949年李濟深代表民革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濟深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李濟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副軍長陳可鈺是廣東清遠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后參加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先后擔任過粵軍第1師參謀長、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團長、大元帥府參軍、國民革命軍第4軍副軍長等職。1926年陳可鈺率領陳銘樞的第十師和張發奎的第十二師北伐。 1927年之后,陳可鈺因身體原因基本上退出了一線,長期在后方休養,1944年因病在廣東石潭逝世,終年62歲。 ![]() 陳可鈺 參謀長鄧演存是廣東惠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炮兵科畢業,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武昌攻城總指揮部炮兵指揮、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兵工署中將專職委員、軍事參議院參議等職。新中國成立后,鄧演存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常委等職。1966年逝世,享年78歲。 政治部主任麥朝樞是廣東臺山人,北伐戰爭之后曾在民國21年(1932年)擔任過兩個月的上海市社會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1973年逝世,享年77歲。 2、第十師師長陳銘樞是廣東合浦人,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國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長,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第十一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第十九路軍總司令等職。 ![]() 陳銘樞 1933年福建事變后,陳銘樞失去軍權,成為政壇看客,抗戰時期他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民主活動。抗戰勝利后,陳銘樞在1947年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并退為備役。1948年與李濟深等人一起創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后,陳銘樞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5年陳銘樞抑郁而終,享年76歲。 副師長蔣光鼐是廣州東莞人,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蔣光鼐先后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副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十九路軍總指揮等職。1932年率領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日軍,打的日軍先后四次更換主帥,死傷近萬人。戰后因淞滬抗戰有功,蔣光鼐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 ![]() 蔣光鼐 1933年蔣光鼐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人發放了福建事變,事變失敗后蔣光鼐也失去了軍權。1946年蔣光鼐與李濟深等人聯合成立了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新中國成立后,蔣光鼐擔任過紡織工業部部長、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三屆中央常委。196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3、第十一師師長陳濟棠是廣東防城人,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師長、第四軍軍長、第八路軍總指揮、國民政府農村部部長、國民黨中執委常委等職。1935年陳濟棠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抗戰勝利后陳濟棠擔任兩廣宣慰使。1946年陳濟棠創辦了珠海大學,開始從事教育事業。1950年4月,陳濟棠去了臺灣,1954年因病逝世,終年64歲。 ![]() 陳濟棠 副師長徐景唐是廣東東莞人,曾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學習,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第四軍第十三師師長、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第五軍軍長、第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1948年6月徐景唐去了香港,后被聘請為“總統府”戰略顧問,1967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5歲。 ![]() 徐景唐 4、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是廣東始興人,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第四軍軍長、第十一軍軍長、第四方面軍第一縱隊司令官、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等職。 ![]() 張發奎 抗戰時期張發奎又相繼擔任過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第二兵團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等職。抗戰勝利后,張發奎又于1949年3月擔任了陸軍總司令。 1949年7月,張發奎去了香港,此后一直在香港定居直到1980年去世,終年85歲。 副師長朱暉日是廣東臺山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自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他先后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副師長、第四軍副軍長,第十一軍軍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等職。抗戰時期擔任過第三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和第四戰區廣東南路指揮所主任等職。1952年朱暉日到臺灣,1968年逝世,終年75歲。 ![]() 朱暉日 小結: 北伐戰爭開始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分為兩部分,第十一師跟隨軍長李濟深留在了廣東,第十師、第十二師和獨立團跟隨副軍長陳可鈺開往前線。在北伐中第四軍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因此獲得了“鐵軍”的稱號,第四軍也獲得了擴編,第十師擴編為第十一軍,由,陳銘樞為軍長,蔣光鼐為副軍長,第十二師擴編為新的第四軍,由張發奎任軍長,黃琪翔為副軍長。 然而這些北伐名將們在后來的政治斗爭中均敗下陣來,在國民政府中擔任一些不太重要的職務,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又都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為祖國的建設發揮余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