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銘心
去歲末月 , 忝為全國優才第三期中醫藥經典理論集中培訓( 廣州)作指導講座, 今據講稿撰成兩文,此《經方運用方法縱談》乃其一;另有《經方運用之度量與評判》,容后見刊。
經方之為名,出后漢·班固《漢書·藝文志》。 其中有《方技略》,乃醫藥衛生書籍概稱, 內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經方即其一也。 據《方技略》載,醫經共七家,經方共十一家。 然則經方之書,即古代之“藥物治療學”,而經方便為其治病方藥。 可見,凡漢代以前醫著所載方劑均稱經方。 延至后世,因古方之傳世者,以仲景方為主,其余多已軼失,故而迄今所謂經方,便專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之方矣。 然則古之經方,乃廣義經方;今之經方,實其狹義者耳。
既有經方傳世, 于后人而言, 則當世醫家所立之方劑,便稱作時方。 然現今醫家所立歷驗之方當何謂? 竊以為稱作今方可也。 于是成方(既成之方)有三: 曰經方,曰時方,曰今方。 本文只談經方運用之方法, 比類推之, 以及于時方、今方之運用, 想亦不過如斯, 非我獨重經方也。 因信筆由心, 縱意直書,無懼妍媸,故權稱“縱論”。
所謂經方運用, 即依據經方開具臨證處方(醫家臨證即時所開處方)。 如何運用經方,想必醫者不無思考,亦必各有自 家方法。 仆亦如是, 雖無卓識,而拙見容有之。 然無論誰何,欲用好經方,必以熟讀仲景之書為本。 如是則經方在心,臨證遇疾,隨手拈來,自然契合,不見雕琢之痕。 然則善用經方者不談運用之法,不善用者反奢談之。 仆不善用經方,欲習而用之,遂亦作經方用法之談焉。
竊謂用法凡四: 曰全方運用,曰加減運用, 曰模塊運用,曰方意運用。
1 全方運用
醫家臨病人,經辨證而開具處方,可稱之謂“臨證處方”。 若將經方原藥不變, 整方用作臨證處方,便稱為全方運用。 全方運用又分兩類, 一為單方運用,一為合方運用。
1.1 單方運用
臨證處方可借用某一成方,亦可自行組織多味藥而成一方。 若所借成方恰為經方,便為單方運用。 所謂單方運用,單用一方之謂。 其單方,非單用一藥之單方,乃與兩方或三方合成一方者相對而言者也。 如單用麻黃湯,單用桂枝湯,單用小柴胡湯,單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等等,俱為單方運用。
醫案舉例
例 1,曹穎甫單用桂枝湯治案。
《經方實驗錄》記: 曹穎甫治某男,病太陽中風,發熱有汗, 惡風, 頭痛, 鼻塞, 脈浮而緩, 桂枝湯主之。 方用川桂枝(三錢),生白芍(三錢),生甘草(錢半),生姜(三片),紅棗(六枚)。
按:《傷寒論》曰: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 發;陰弱者,汗自 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又曰: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其臨證見脈浮而緩,與原文陽浮陰弱相當, 癥亦相符, 故徑直處以桂枝湯原方,系單方運用者。
例 2,劉渡舟老師學生某單用大青龍湯治案。
仆讀書北京中醫學院時, 劉渡舟老師講一病案:五十年代末,劉老甘肅籍學生治一病人。 時值盛夏,驕陽似火,天氣炎熱。 某日 下午接診一病人, 由數人攙扶而來, 病者厚衣覆被而寒戰, 同來者卻袒胸裸背而汗流。 詢知病人發熱畏寒無汗,頭身疼痛甚劇,心中煩悶。 其病才半日 , 上午參加抗旱打井,在井下深 20m 處工作約 2h 后,頓覺頭痛寒冷,出井后更復加劇,下午乃來求治。 測體溫 39.5益,舌淡苔白,脈浮緊。 遽疏大青龍湯原方: 麻黃三錢, 桂枝三錢,石膏一兩,杏仁三錢,甘草二錢,生姜五錢,大棗(劈)六枚。 服藥一煎,半小時許, 寒戰已退, 身見汗出,頭身痛止;再煎服竟,身體輕爽,幾于無病時矣。
按: 本案病人,癥由井底感受寒氣而得, 肌表為束,陽郁化熱,故劉老學生與大青龍湯原方一劑, 俾表解熱清而愈。《傷寒論》曰: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本案病人,正其脈癥,則與其原方。 雖時在盛夏, 而井底寒氣逼人,無異于冬日 ,故用麻桂勿疑。 此劉老學生大青龍湯單方運用之例。 仆讀研究生時, 劉老主講《傷寒論選讀》,又舉此案。 當時竊謂:劉老用大青龍湯僅此一例乎? 且非本人治案,經驗何其少也!后來臨證既久, 方知如今世風目 中醫為“慢郎中”,均“醫緩、醫和”之后人, 只治慢病;寧可打針輸液七日 ,不愿服中藥一劑。 故中醫接治患者,強半為慢性病、難治病,急性病已鮮有詣診者矣。 殆用武之地無多,豈怪英雄不再,寶刀已老哉?
1.2 合方運用
醫家用經方,尚有將兩方或三方合為一首臨證處方者, 是謂合方運用。 其實, 合方運用,亦以仲景為先聲。 如《傷寒論》之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等,均為合方運用之典范。 后世醫家,宗仲景而用合方臨證者,比比是也。
醫案舉例
例 1,曹穎甫麻桂合方治案。
顧姓男, 寒熱交作, 一日 十數度發, 此非瘧疾,乃太陽病,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 三錢), 甘草( 錢半), 杏仁( 五錢), 麻黃(錢半),白芍(錢半),生姜(二片),大棗(四枚)。
按:《傷寒論》曰: “太陽病, 得之八、九日 , 如瘧狀,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 可,一日 二三度發”,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癢,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又曰:“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 一日 再發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用藥同而量有異。 姜佐景曰: “近代煎服法,率分二次煎服,與古者不同,況其分量上下,又甚微細,故吾人但知此二方之應用足矣,初不必過分斤斤于銖兩之間也。 ”曹穎甫曰: “此證甚輕, 故輕劑而病易愈, 不徒與銖兩不合已也。 ”本案曹氏取桂枝湯與麻黃湯兩方之原藥,而小其制,乃屬合方運用者。
例 2,周銘心小承氣湯與理中丸合方治案。
梁某,女,33 歲,1999 年 5 月 15 日 初診。 素有習慣性便秘,常以番瀉葉泡水服以緩解之。 今春以來,服番瀉葉亦無所效,大便每四五日 方得一行。 近月 體檢,提示患有膽囊炎,服消炎利膽片十余日 , 又致胃脘疼痛, 每空腹時見發, 食頃則脹, 不敢食涼。數年前曾因咽痛來診為之治愈, 故多信任, 乃來求治。 脈細弦,舌暗淡有齒印。 此胃寒脾虛,陽明燥結。當健脾溫中、開結通便, 小承氣湯與理中丸合方主之可也。 疏方:制大黃(后下)10g, 黨參 20g,炒白術30g,干姜 12g,厚樸 18g,枳殼 10g, 炙甘草 10g,黑芝麻(打)30g。 3 劑(服法: 1010100)(前括號內為服藥順序, “1”為當日 煎服 1 劑藥, “0”為當日 不服藥。 下同),水煎服。5 月 22 日 二診。 一劑而脘痛幾平,三劑后已無再發;前五天內大便四行,近二日 又無大便。 再與上方, 只加大小承氣三藥之劑量: 制大黃 12g, 厚樸30g, 枳殼 15g, 其余各藥劑量不變。 4 劑 (服法:1011010),水煎服。
按: 本案胃痛而便結, 手足陽明、足太陰病也。取理中丸方以益脾氣而溫胃陽, 小承氣方以導大腸而開燥結,三經并治,兩癥俱平。 此兩方合用之法歟。
2 加減運用
臨證選用經方而增損某幾味藥, 便為加減運用。 可分作加減君臣藥與加減佐使藥兩類。
2.1 加減君臣藥
臨證遇脈癥與某經方大致相符,本可即用其方, 然見主證較著而急, 覺原方君臣藥力有不逮, 則可加一二味藥之性能近乎君藥者;反之, 倘覺原方君臣藥之某藥有不宜于今病之某情者,則可減去該藥,代之以更適合者。其實,仲景方中亦早有如斯加減先例。 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即其一也。 又如,桂枝加桂湯則加強君藥之制。 加味如此,減味亦有。
醫案舉例
例 1,周銘心桂枝加桂湯治奔豚案。
閆某,女,72 歲,2003 年 7 月 29 日 初診。 素有慢性胃炎、關節炎。 多年前篤信氣功治病,又信刺血療法。 曾以腰膝刺血治關節炎腿痛,刺后頓覺腰及小腹涼, 之后又覺有涼氣自 下腹上沖, 每至心悸不安。 西醫認作神經官能癥, 與維生素并中成藥刺五加片等罔效,故欲中醫治療。 面色晄白, 體瘦神疲;脈細小弦,舌淡而胖,邊現齒痕,苔薄白。 讓其盡述所苦,則反復訴說小腹上逆之氣情狀, 若有小兔, 突突上竄,不時而作,心悸隨之。 而常見頭暈、耳鳴,胃脘時脹,雙腿酸痛。 竊思:雖曰兔竄,實奔豚癥也。 乃與桂枝加桂湯與二陳湯合方加味。 疏方: 桂枝 15g,白 芍 30g, 法半夏 10g, 陳皮 10g, 茯苓 30g, 炙甘草12g, 炒白 術 18g, 枳殼 10g, 杜仲 12g, 天麻( 打碎)10g,合歡皮 15g, 大棗(劈)六枚,生姜(自 備)15g。 3劑(服法:1010100),水煎服。8 月 5 日 二診。 上診藥 3 劑服竟,其奔兔之狀已平,且頭暈、脘脹有減,食欲增加,腰酸見緩, 而腿痛依然。 效莫更方,再施前治,小易其藥。 疏方:原方去桂枝、枳殼, 加厚樸 15g, 懷牛膝 20g。 7 劑( 服法:1101010101010), 水煎服。 后曾來診仍欲治其腰腿痛,而氣上沖逆之癥再無發生。
按: 本案病人原來篤信氣功, 知其屬七情敏感之人, 故初診曾作精神鼓勵。 當時問仆所患何病?曰: “奔豚。 ”不解再問。 曰: “上竄小豬也。 ”則曰: “我覺是兔,非豬。 ”曰: “得矣。 兔比豬小, 故爾奔兔之病,遠較奔豚輕,不亦幸乎。 ”病人乃喜。 而一診 3 劑藥后,其癥消去,則非但藥力之效,亦治心之功歟。或問: 既為奔豚癥,盍與桂枝加桂湯原方, 而反贅加多藥? 曰:其實亦可獨用其方。 奈何平素開方,多用 10 味左右, 一旦方僅四五味, 每覺意猶未盡;且又瞻前顧后,慮及胃脹與腰腿痛,故加藥乃多, 蓋習慣使然也。 雖然,亦有說焉:若作奔豚、胃痞、痹癥三癥同治以觀,后兩癥各有專主方藥,二陳湯治胃,杜仲、天麻等治痹,則方內以桂枝加桂湯治奔豚, 亦乃專用經方之例也。 然則謂以經方桂枝加桂湯治奔豚則可,謂本案臨證處方乃經方桂枝加桂湯加味則不可也。
例 2,周銘心麻黃湯減桂枝治哮喘案。
曹媼,54 歲,1979 年夏日 初診。 患哮喘 20 余年,西診“哮喘性支氣管炎”,常服西藥氨茶堿等, 僅可減輕癥狀。 刻診:哮鳴喘息,胸高肩抬,不能平臥,脈弦而滑,舌苔白厚膩。 當宣肺平喘。 麻黃湯減桂枝試之:麻黃一兩,苦杏仁一兩,炙甘草一兩。 三劑,先煎麻黃去上沫,內他藥,再煎兩遍,分溫再服。兩月 后函診: 服第一劑喘即大平,盡停西藥;三劑而幾于常人。 雖停藥半月 而仍未發作。 以其顯效,遂自 行再取 3 劑。 不想服第一劑后上吐下瀉, 未敢再服,只好再用西藥維持。 今欲再求一方治療。 仆因不能親自面診而婉辭,實則不敢再為之治也。
按: 本案用麻黃、杏仁、甘草三藥為方,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也。 桂枝湯以桂枝為君,今減桂枝而用三藥,故屬減君藥之用法。 仆讀研中國中醫研究院時, 正值四川名醫范中林老先生來院坐診,因宿舍與之比鄰,得以親睹其診治用藥。 嘗見范老用麻黃、杏仁、甘草各一兩以治哮喘顯效,便躍躍欲試,本案即首戰獲捷者也。 然因病家復自購原方,服一劑而吐瀉, 遂以杏仁超量之過自 咎, 后即莫敢再用。 爰思范老之治,未聞因過量中毒而追責者,內中緣故,頗耐尋味。
2.2 加減佐使藥
加減佐使藥最為常見,臨證凡遇脈癥有與某經方主證相符而兼證稍有出入時, 便可運用該經方為主治, 只對應兼證而加減佐使藥可也。 經方中本有佐使藥加減凡例,可從而學習之。 如《傷寒論》曰: “惡寒脈微, 而復利。 利止, 亡血也,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再如: “太陽病, 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
醫案舉例
例 1,葉天士桂枝附子湯加減治案。俞(氏)寡居一十四載,獨陰無陽;平昔操持, 有勞無逸。 當夏四月 ,陽氣大泄主令。 忽然右肢麻木,如墮不舉; 汗出麻冷, 心中卒痛; 而呵欠不已, 大便不通。 診脈小弱,豈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 其因在乎意傷憂愁則肢廢也。 攻風劫痰之治,非其所宜。 大旨以固衛陽為主, 而宣通脈絡佐之(衛虛絡痹): 桂枝、附子、生黃芪、炒遠志、片姜黃、羌活。
按: 天士疏方, 藥才四五味爾, 每能扣合病證,且謹遵于古而不離乎今, 故能與時俱進, 開創溫病醫涯。 論者或將溫病與傷寒對立, 以為溫病學家不用傷寒論方,實謬說也。 觀本案, 地處江南, 時值夏月 , 仍用桂附, 豈非仲景之藥; 而認證痱中, 不攻風痰,卻用溫陽固衛,豈非仲景之法也。 其方則桂枝附子湯而加減佐使藥也。 雖減甘草、大棗之益氣和中,而加黃芪、遠志,強半可代其功;雖減生姜之辛溫散風,而加姜黃、羌活,些許能替其效。 然則減者無失其用,加者猶增其能,寓不變于變化之中者焉。
例 2,周銘心苓桂術甘湯加味治案。
溫姓兒,男,9 歲,1973 年夏月 初診。 仆學醫未及兩年, 所謂“年半先生”也。 暑假探親, 鄰人子 9歲,病喘兩年,攜來求治。 仆辭曰:初學不曾臨證,怕不濟事。 對曰:不妨,盡管放膽診治。 望是兒喘息甚急,致胸高息抬,而心區波動明顯,手觸之覺陣陣搖動;身瘦腹大,雞胸凸出;診其脈,弦急躁疾, 舌苔水滑。 詢知西醫認作支氣管炎,服藥不見效果。 竊思:心動悸、脈弦疾、苔水滑,得非水飲凌心犯肺耶? 盍與苓桂術甘湯一試。 乃疏下方: 茯苓五錢, 桂枝三錢,白術三錢,炙甘草二錢,陳皮二錢,蘇子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 且用 3 劑,水煎服。兩月 后得知,診后并未取藥,蓋以仆曾說“水氣凌心”, 病家以為“心臟病”, 而西醫只說“支氣管炎”,疑仆誤診, 故不敢服藥。 半月 后反思: 西診“支氣管炎”, 治之無效;此診“心臟病”, 藥或有所效, 弗試弗知也。 乃取藥服之, 不期于三劑服竟, 其癥大減, 又復照方再取藥服用, 前后多次, 共服十余劑,其喘息已平,飲食增加,近于常兒。
按:《傷寒論》曰:“傷寒, 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陣陣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以茯苓健脾化濕蠲飲為君,白術健脾除濕為臣,桂枝通陽降逆為佐,甘草益胃和中為使。 仆所疏方,即苓桂術甘湯加味也。 因患兒既見胸滿心悸, 又見喘促氣急、胸高息抬,隨喘息而陣陣搖,則不惟水氣上逆凌心,且兼痰飲阻肺,而失于宣肅矣。 故加蘇子降氣化痰,陳皮燥濕化痰,五味子收斂肺氣,俱充佐藥;而陳皮復能理氣健脾,亦職臣分焉。 是則此例為苓桂術甘湯加臣增佐之用也。 又,當年初學醫理,其時恰逢劉渡舟老師講傷寒論課,恨不能將所學方試用之時也,故開藥才七味,加減不多。 設在今日 , 遇此病兒, 未必開是方, 用藥且多, 動輒十一二味矣。蓋臨證既久, 思慮漸繁, 畏首畏尾, 有識而無膽也。所謂“初犢不畏虎,老牛并恐狼”歟!
3 模塊運用
臨證之中, 以單方或合方運用經方者固多;然病非單一, 證有歧出, 常見病人患甲病證宜于某經方,而乙病證暫難尋得合適經方,而后者卻為主證。當此之時, 可選用時方或自 擬方為主方而治乙病證,而取某經方充當整體佐藥參入處方內為以治甲病證,恰似建筑施工中之預制模塊,故稱模塊運用。
90 年代初,仆師從張絢邦老師,張老用藥輕靈,疏方機巧,頗具天士之風。 尤其加減方藥,常以兩三藥為一組,如珍珠母、草石決明、鉤藤四藥作一組以應對頭痛、眩暈或高血壓,生龍牡、珍珠母三藥作一組以應對肝陽亢奮、心神不寧,桑葉、桑白皮、前胡、桔梗四藥作一組以應對肺失宣肅治咳嗽,等等。當時我學習張老經驗,認為將幾味藥合作一組使用,相當于一凝固結構,即如建筑業之預制塊然,故稱作預制藥組。 其兩藥者為藥對,三藥者為藥仨,四藥者為藥發(取音樂簡譜中“4”之諧音), 五藥者為藥伍。
所謂經方之模塊運用,即將某經方集體用于某臨證處方內,以充當其組方成分之一,可充任君藥,亦可充任佐藥。 如是則其臨證處方內,君臣佐使各成分中,又各有君臣佐使焉,故不可以單味藥視之也。仲景方內,寧有此用乎? 良有也。 《傷寒論》曰:“太陽與少陽合病, 自 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故此條乃仲景以小半夏湯為佐藥模塊用之者也。 或問:既如此,仲景何不直云“加小半夏湯”,卻謂“加半夏生姜”? 曰:是矣,蓋其方僅二藥,呼其湯名,反不若直呼藥名簡捷故爾;倘其方之藥多,料必以方名代之也。
3.1 君藥模塊
臨證見病人主證與某經方脈癥相當,則可借用該經方為君藥而組建臨證處方。 因乃整體借來,不改經方方藥結構,故謂君藥模塊。 經方內多有三四味藥組成者, 盡可取為君藥模塊使用。諸如白虎湯、大小調胃承氣湯、厚樸三物湯、梔子豉湯、黃芩湯、芍藥甘草湯、四逆湯等, 俱能充當君藥。后世時方用經方為君藥模塊者往往而多。 如化斑湯,即以白虎湯為君以清氣分毒熱,而加犀角、地黃為佐以清血分之熱。 又如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即用白頭翁湯為君,而加阿膠、甘草為佐以治產后虛痢。
醫案舉例:周銘心借白虎湯為君治案。
程某,女,29 歲,2000 年 2 月 15 日 初診。 去歲曾治月 經先期兩閱月 已應, 停藥三月 , 經事尚能至期而潮。 春節外出游玩,奔波勞頓,遂致月 經反而愆期,已逾半月 不行,且右側牙齦腫痛,口干而苦。 脈弦細關上滑,舌暗紅,苔白膩欠津。 陽明之風火蘊結于上,沖任之氣血郁滯于下,當清上而達下。 白虎湯與桃紅四物湯合方化裁。 疏方: 生石膏 40g, 知母15g,生甘草 12g,麥冬 20g,白芷 15g,防風 10g,蜂房10g, 當歸 12g, 川 芎 10g, 赤芍 12g, 紅花 12g, 桃仁10g。 5 劑(服法:1110110),水煎服。2 月 27 日 二診。 服上藥 2 劑牙齦腫痛見消,服竟 5 劑而平復。 月 經于 2 月 20 日 潮,5 天凈,色量如常。 脈弦細,舌淡紅,苔白膩。 陽明熱退,沖任已和。繼以調肝和血法。 疏方: 柴胡 10g, 香附 12g, 當歸12g, 白芍 18g, 川芎 6g, 合歡皮 10g, 澤蘭 10g, 茯苓20g, 益母草 12g, 黃芩 10g, 砂仁 10g。 7 劑( 服法:10110101101),水煎服。
按: 本案先有月 經先期,已治愈;后以勞頓奔波而致牙齦腫痛,月 經反見后愆。 故而清火而活血,上下并治, 兩癥均應藥而平; 繼之以和血調肝而安其后。 初診處方,用白虎湯去粳米之三藥模塊為君,旨在清熱瀉火以降陽明逆上之氣;復以桃紅四物湯去地黃之五藥模塊為佐, 取其和營通經以達沖脈郁滯之血。 既有升騰之火,火必夾風,故又加白芷、防風、蜂房, 疏散風火也; 火熱灼陰, 再加麥冬, 養陰生津也。 四品均為佐藥。
3.2 佐藥模塊
臨證見病人有兼證與某經方脈癥相當,則可借用該經方為佐藥而組建臨證處方。 亦乃整體借來,不改經方方藥結構,故謂佐藥模塊。 經方之由三四味藥組成者, 不惟可取之為君, 亦可取之為佐,此即佐藥模塊。
醫案舉例:周銘心佐用梔子豉湯治案。
朱某,男,48 歲,1997 年 10 月 14 日 初診。 罹高血壓病十余年,已用西藥控制于正常水平。 而近半年間, 苦夜寐不實, 易醒多夢, 晝則頭痛眩暈, 堅持未用西藥治之。 脈細小弦, 舌暗紅, 邊尖多刺芒而紅,苔白膩。 大便干結,然日 可一行。 潛陽和陰為治。疏方:珍珠母 30g, 生龍牡( 各)30g, 天麻(打碎)10g,白 芍 30g, 合歡皮 15g, 夜交藤 15g, 羌活 18g, 白 芷15g,茯苓 30g,五味子 10g。 5劑(1110110),水煎服。10 月 21 日 二診。 頭痛眩暈頓若失;且睡眠亦已安, 無早醒; 但入睡稍難, 心煩意躁, 近兩日 咽部不適, 覺有痰, 大便干。 脈細弦, 舌尖紅有芒刺, 苔白膩。 肝陽雖潛,不可即行輟治;心火有郁,所當佐以清解。 疏方: 珍珠母 30g, 天麻( 打碎)10g, 炒棗仁( 打)15g, 合歡皮 10g, 夜交藤 10g, 羌活 10g, 白 芷10g, 黃連 5g, 梔子 12g, 豆豉 12g。 8 劑 (服法:11010110101010),水煎服。
11 月 4 日 三診。 煩躁已祛, 諸癥俱平, 體況良佳。 然兩日 前曾醉酒,引發痔瘡出血,今晨大便又見便頭帶血。 脈舌幾如前。 上法小其制,略加清斂止血之味可也。 疏方:珍珠母 30g, 天麻(打碎)10g,炒棗仁(打)15g,合歡皮 10g, 夜交藤 10g, 羌活 10g, 黃芩10g, 地榆 20g, 槐花 12g, 五倍子(打)10g, 砂仁 10g。9 劑(服法:11010110101011),水煎服。
按: 高血壓病經西治已平,但發頭痛眩暈, 或長期用藥不變,已有耐藥而血壓升高使然,因未測量,尚難定論。 然與潛陽和陰法而痛平暈止, 則勿需測量,亦知血壓必平。 二診以煩心意躁而加梔子豉湯,乃佐藥模塊之用也。 《傷寒論》曰: “發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復顛倒, 心中懊儂, 梔子豉湯主之。 ”此癥為傷寒吐下后,仍有余熱未盡,熱擾心胸而然。 不得眠乃心煩而致,煩躁為本,不得眠為標。 故以梔子清心胸膈間之熱,豆豉輔之,則可煩平眠安。 倘寐艱眠少為主而煩躁后生者, 必以潛心安寐為主治,勿偏倚梔子豉湯也。 本案即如是者。
4 方意運用
仆嘗謂: 運用經方治病, 必從三字感悟。 三字者,曰敢、曰善、曰活。 其敢用經方處,即逢盛夏,亦不畏麻桂姜附之劑;其善用經方處, 但見一癥, 宜知用小柴胡湯;其活用經方處,變易諸方而更療眾疾。經方運用固廣, 絕非以方扣證、鑿鑿切對方可用之者也。
上述運用經方, 均為用原方之原藥, 而臨證固多變化, 況有時世之變、方域之殊、情性之差, 且漢以后方藥更有諸多發展, 經方藥物實亦有限, 未能盡應無窮之癥。 孰敢輕言經方本可包攬無遺? 故后世醫家,有直接運用經方者,亦有間接運用者, 即便自創方劑,亦多取意于前人,遵從于古方之義。
本處所言方意運用, 乃指取法經方義理意境,而未用原藥,卻以另藥代之者。 若將后世醫家臨證處方,細加分析,有此類運用者,必亦不暇枚舉。
醫案舉例:姜佐景取意麻杏石甘湯治案。
王(左)乳蛾雙發, 紅腫疼痛, 妨于咽飲, 身熱,微微惡風, 二便尚自 可, 脈微數, 舌微絳, 宜辛涼甘潤法。薄荷(一錢, 后下), 杏仁(三錢), 連翹(二錢),象貝( 三錢), 桑葉( 二錢), 生草( 錢半), 赤芍( 二錢), 蟬衣(一錢), 僵蠶(三錢, 炙), 桔梗(一錢), 馬勃(八分), 牛蒡(二錢), 活蘆根(一尺, 去節), 另用玉鑰匙吹喉中。
按: 佐景為曹穎甫徒生,《經方實驗錄》編篡者也,亦愛用經方。 然臨證靈活,不拘常法。 本案乃其宗法麻黃石膏杏仁甘草湯方意之例。 佐景于本案按語中謂:“辛涼甘潤四字乃麻杏甘石湯之別稱也……然則統辛涼甘潤法之妙藥,總不出麻杏甘石湯之范圍,一經指出,彰彰明甚。 故謂辛涼甘潤藥系從麻杏石甘湯脫胎, 向平淡方向變化, 以治麻杏甘石湯之輕證也可, 若謂辛涼甘潤法為溫熱家創作, 能跳出傷寒圈子者,曷其可哉? ”姜氏之論雖有道理,然云溫病學家并無創新, 亦責之過矣, 不無崇古薄今之嫌。謹敘經方運用方法之大略如上, 容有謬誤, 敬候同道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