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河是指蘇州河,蘇州河是上海吳淞江的俗稱,在宋朝黃浦江是經吳淞江再到長江流入東海的。蘇州河之名,始于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后,有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到了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在與英國駐滬領事簽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正式把吳淞江寫作了"蘇州河",由此開始,"蘇州河"之名逐漸流行,蘇州河不在蘇州市而在上海市區。蘇州河流經上海,形成90度以上的河曲有13個,其中11個在普陀區河段。普陀區共有18個較大的河灣,稱"蘇州河十八彎"。目前較多見的稱為:長壽灣、潘家灣、昌化灣、潭子灣、夢清灣、朱家灣、小沙渡灣、小花園灣、紗廠灣、談家渡灣、小萬柳堂灣、學堂灣、九果園灣、長風灣、火花灣、北新涇灣、新長征灣、祁連灣。其中既有約定成俗的,也有新建道路和景觀命名的。 ![]() 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因為這里有我的童年、青年和中年記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上海虹口區寶山路附近,在我約5、6歲時,家從虹口搬到普陀區的中山北路朱家灣(現在光新路177弄光新大樓地址),當時這里是城鄉結合部,原居民有零星的菜地,家里父母在同事的幫助下在這里蓋房定居。母親是上海原申新九廠紡織工人,申新九廠是近萬人的大廠,在普陀區乃至上海都是大名鼎鼎,是原國家副主席、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榮毅仁先生的家族企業。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在陳毅市長陪同下,來到申新九廠視察。1958年前,申新九廠還是公私合營企業,那時的企業對職工什么都得管,工廠就是一個小社會,有職工醫院、子弟學校和幼兒園,到了讀書年齡,我就讀于上海申新九廠職工子弟小學,學校在宜昌路上,離家約1.5千米,中間隔條蘇州河,那時,社會治安很好,沒有拐騙小孩的情況發生,上學都是自己沿著蘇州河旁堤岸走著去,小學時代六年,在上學路上看了六年的蘇州河兩岸的工廠風景。 ![]() 由于工業生產快速發展,社會和企業對工業污染意識不強,大量的工業污水經下水道排放至蘇州河里,那時的蘇州河已經開始慢慢的發黑發臭。有時下大雨,河水會好點,偶爾也能看見魚在河里隨水流游動,不過很少,可以說,我就是聞著六年蘇州河淡淡的臭水味長大的,記憶猶新!上圖是蘇州河西藏路橋段。 ![]() 1978年年初從黑龍江兵團農場回上海工作,分配在上海電扇廠工作(后改名華生電器總廠),廠址在陜西北路澳門路。上班也要過蘇州河,也是沿著童年的足跡、沿著蘇州河畔上下班,不過這個時候的蘇州河水已經很差!很黑!很臭!離著很遠就聞到刺鼻的臭味!上圖是蘇州河與黃浦江回合處,河水顏色涇渭分明。 ![]() 蘇州河上原來是沒有橋的,過河靠小渡船,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始建于19世紀末,為溝通當時英美租界的蘇州河口,由英國人威爾斯和韋韌、霍梅等銀行經理人和鴉片販子,在1856年投資建造木結構的“威爾斯橋”。這座橋對外國人免費,對中國人則要收費,結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對。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離“外擺渡橋”幾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橋,取名“公園橋”,供市民免費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橋”。 ![]() 老橋已經不適應城市的發展,這二座橋都被拆了。1906年,為適應有軌電車的通行,工部局將“外白渡橋”拆掉建鐵橋,這是在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的鋼結構大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 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由于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之一。 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里,外白渡橋仍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 現在的外白渡橋下的蘇州河水干凈清澈。 江南的城市、鄉鎮和村落,因河而發展壯大,上海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江河,因為古代江南和南方平原地區的運輸主要靠水運。上海的發展就是從小漁村發展成中國第一大城市,晉朝時上海吳淞口一帶居民多以打漁為生,聰明的漁民發明一種竹編的打漁工具“戶”,怎樣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編在一起,圍成方形或圓形,漲潮時,潮水會把魚掀入“戶”內,退潮時魚兒就只能望洋興嘆,動彈不得了,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所以漁民就坐收漁翁之利,退潮時到里面去撿魚了。后來上海簡稱“滬”就這個原因,可為何加三點水呢?“滬”乃水邊人家用“戶”打漁以后,上海漸漸由一個小漁村形成一個大的集鎮。 ![]() 古時,吳淞江是上海地區船運的主要河道,到了南宋時,吳淞江河道漸漸地淤塞變淺,大船已經難以進入現在的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港,吳淞江的船運和港口貿易活動便從青龍港漸移至今上海舊城區內。北宋《水利書》記載,吳淞江南有上海浦、下海浦和“黃浦塘”(黃浦塘就是黃浦江的前身,準確地講,“黃浦江”這個稱謂始于清代,而清以前,其名為黃浦。明永樂年間吳淞江一帶水患成災,戶部尚書夏原吉去治理太湖水患。夏原吉提出了“以浦代淞”的治水方法。將太湖水引入黃埔塘后匯入長江,從此,黃浦塘取代了吳淞江成了干流,吳淞江為支流)等18條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在今天外灘到十六鋪一帶形成了“上海灘”,長江來的船只由上海浦開到舊城區的東面停靠。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位置在前上海南市區)。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準上海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 普陀區流經的蘇州河,是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沿河兩岸,有著中國最早的紡織廠、化工廠、面粉廠等等,是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 我小學讀書和回上海工作時期,基本上在蘇河十八灣的長壽灣至小沙渡灣這一帶學習和工作,也是環繞這幾個地方回憶往事。 ![]() 蘇河十八灣,十灣在長壽。蘇州河在普陀區的兩岸岸線長達21公里,在長壽轄區的兩岸岸線有8.085公里,岸線最長、河灣最多,水體曲折、神韻靈秀、文化富集、底蘊深厚。近二十年來,隨著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推進,蘇河沿岸的通道斷點已經貫通,兩岸公共空間的市容環境治理和景觀顯著提升,基本實現了蘇河灣灣有風景,處處有景觀,打造形成一條蘇河美麗的“生活秀帶”。 ![]() 蘇河第一灣——長壽灣。上圖是跨越蘇州河上的長壽路橋,長壽灣是進入普陀區的第一個灣,橋西是上海工業集群區域,如原:上海第十四紡織廠、第二十二紡織廠、第二紡織廠、上海紡織機械廠等等國家大型企業。由于企業的變化和城市建設的發展,現在已經全部拆遷,取而代之的城市化進程中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河對岸右側就是原上海第十四紡織廠廠址,十四紡織廠的后門隔一條澳門路,是申新九廠廠址。 ![]() 長壽灣至潘家灣的蘇河風貌,蘇河長壽灣東側是靜安區,屬于上海火車站商圈,西側屬于普陀區長壽街道管轄。 ![]() 蘇河第二灣——潘家灣,蘇河流經這里是個急轉彎,由南往北到此時急轉西行。前方豎琴建筑是上海恒豐路立交橋,上海火車站的火車駛往各地,必須從立交橋下經過。 ![]() 這是潘家灣舊貌,潘家灣在十九世紀初河灣處形成村落,村民中潘姓較多,因而得名。以前潘家灣和潭子灣,昌化灣是上海有名的棚戶區,區內以江蘇蘇北一帶人為主。生活條件異常艱辛,小時候學校組織的憶苦思甜,參觀滾地龍就在此地。現在這里是高樓林立的中原二灣城小區。 ![]() 蘇河第三灣——昌化灣。昌化路旁的建筑是天安千樹廣場景觀,是原福新面粉公司廠址,成立于1912年,由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立于上海,它與茂新面粉公司共同構成當時中國最大的私營面粉企業集團。 ![]() 與天安千樹廣場一街之隔頗具知名度的創意文化地標M50 創意園,M50是莫干山路50號的簡稱,是由原上海春明粗紡廠等紡織廠房改建而成的創意園區。 ![]() 這里最大的特色是沿街的涂鴉和免費的畫廊展覽,可以看到抽象的、水彩的、油畫的等各種畫家的作品。 ![]() 這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30余位藝術家以及畫廊、藝術工作室等,其中,香格納畫廊、比翼藝術中心是目前國內最好的畫廊。 ![]() 蘇河第四灣——譚子灣。潭子灣因虬江向東與吳淞江的河灣匯合而得名,上圖左側一條小河就是虬江,也稱為真如港,真如港往西流經上海名剎真如寺山門。右側紅色屋頂是地鐵三、四號線。優美的高層建筑是中遠二灣城小區,二灣是指潘家灣、潭子灣,中遠二灣城是上個世紀末開始動遷改造,歷經十年完成的上海內環區域內的著名大樓盤。兩灣城內,不僅有24小時的便利店、餐飲、美容美發、娛樂等配套設施,還有室外游泳池、燈光網球場,能夠較全面的滿足業主的生活需求,是有3300多戶住家的大型社區。 ![]() 上圖為中遠二灣城改造前舊的譚子灣地區照片,拍攝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高架路是上海內環線——中山北路段,蘇州河拐彎處對岸廠房是原上海第三紡織廠廠址,現在已經拆除,改造成夢清園綠地。 ![]() 蘇河第五灣——夢清灣。右側的路是光復西路,左側是宜昌路,前方黃色尖頂塔式建筑是宜昌路消防中隊駐地,消防隊后面是原上海紡織第十一廠址,沿著宜昌路往西,第一個路口就是陜西北路。1978年初,我返回上海后被安排進入陜西北路上的原華生電器總廠上班,也是要從這條路去上班。1978年年底,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國運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我國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路線,把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而我側開始了再續前緣、再次看蘇河風貌變化的第二段經歷。 ![]() 夢清園灣上的江寧路新橋建于2012年底,橋的右側下方是夢清園,上方是中遠二灣城小區的高樓大夏,橋下圓盤處的三層小樓,是上海造幣廠舊址,生產區域已搬離市區,上海造幣廠是央企,也稱為614廠,是生產硬幣的廠,目前還保留一些老建筑。造幣廠前身是1920年始建的民國中央造幣廠,已經有100年歷史的老廠,2019年12月,上海造幣廠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造幣廠辦公樓是國民政府期間財政部部庫舊址。 照片上的這座橋,是江寧路橋歷史上第三座,照片左上方河道轉彎處就是朱家灣。 ![]() 這張照片是第二座江寧路橋,上世紀60年代末建造,在90年代期末定性危橋,2011年底已經拆除造新橋。20世紀20年代后期建造的木質橋,找不到照片了,我的記憶中,木橋破破爛爛的,我上小學的時候,68路公交車從甘泉新村開到這里是不過橋的,終點站就在造幣廠東側轉彎調頭,是怕木橋不夠安全呢,還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行人若要去市中心辦事,需要在對岸的江寧路宜昌路口換乘19路電車。 ![]() 夢清園環保主題公園。該公園是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和展示蘇州河綜合治理成就的主題公園,見證了上海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史。 ![]() 夢清園,其原址是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于1933年設計的遠東最大的上海啤酒廠。我就讀小學“申九職工子弟小學”原址就在現在的夢清灣,為的記憶中,走過造幣廠橋再沿宜昌路往東,先是上海啤酒廠的廠房,緊挨著啤酒廠的是上海無線電二廠,然后就是“申九職工子弟小學”,小學斜對面是著名的上海第二紡織廠,學校后面是上海第三紡織廠。 夢清園,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為世人展示了蘇河的過去和未來,以及幾代上海人為蘇州河變清這個夢想所付出的的努力。 ![]() 上海紡織博物館建造在原上海申新九廠廠址(文革中改名為上海國棉二十二廠),戶外展示面積1500平方米,室內展示面積4480平方米,是一家地域性行業博物館。博物館通過實物、資料、場景、圖文、模型、多媒體等,展示上海地區紡織業發展的歷史文脈,集中展示了上海紡織的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與反帝、反封建、發壓迫斗爭的悲壯歷史,展示了上海紡織工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光輝業績。 ![]() 蘇河第六灣——朱家灣。相傳清初有有朱姓人因淮北災荒,流徒于近此河灣定居,以開油坊為生,漸發展而成村落。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在今光新路橋處形成一個叫作“朱家灣”的鎮市,今光新路舊名“朱家灣大街”即以此得名。光新路是一條不長的馬路,從蘇河朱家灣起穿過內環線高架,一直到滬寧道路立交橋止,約一千五百米左右,這里原先是棚戶區,在1985年后,先后對光新路二側進行動遷改造升級,歷經三十年的努力,現在的這里,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一派繁華景象。 ![]() 朱家灣介紹 ![]() 朱家灣分前浜和后浜,以虬江界,河的南面為前浜、河的北面是后浜,后浜的后面,是石泉路,石泉新村有上海最早的自建工助的二層樓房子,石泉新村的西側就是農村了。上圖是朱家灣改造前的老房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上海的南京路、外灘的繁華,那是上海的門臉,是這個城市的會客廳,那么,潘家灣、譚子灣和朱家灣的老房子就是這個城市的二層閣和亭子間。這里的清晨,弄堂里被生火的煤球爐,弄的煙霧彌漫,在煙霧中伴隨著“嘩啦啦啦”刷馬桶聲。這里沒有下水道,喝水需要去公共的接水站去用木桶拎回家,垃圾就到在真如港河道邊,以致河道越來越窄,發黑發臭!這就是八十年代前的朱家灣現狀! ![]() 朱家灣前浜動遷改造,居民可以原拆原還。動遷6年,建造了六棟20至24層的大樓,在1991年,這里取名光新大樓,我又搬回這里居住,那個無法形容開心! ![]() 光新大樓全景。 ![]() 現在的朱家灣交通四通八達,地鐵有三、四、七號線,公交達十幾條線路。 ![]() 遠處的朱家灣。 ![]() 蘇河第七灣——小沙渡灣。位于西康路橋西側,十九世紀中期,蘇州河上的一個渡口名叫小沙渡,故此灣稱為小沙渡灣。該渡口溝通人們南來北往,在渡口附近曾經有著號稱“遠東第一”的印染廠——上海第一印染廠,有中國第一家生產電風扇的民族工業廠家——華生電扇廠,還有1874年英國人開辦的江蘇藥水廠,是上海第一家化工企業,1907年遷到這里,建國后第一座清真寺——滬西清真寺等等。 ![]() 小沙渡介紹。 ![]() 西康路橋是步行橋,由于橋北側馬路緊挨著河,引橋踏步臺階成八字型,邊上三層房子是原福新第三面粉廠,也是榮毅仁先生的家族企業。 ![]() 修飾一新的福新第三面粉廠正面照片。 ![]() 小沙渡灣以前是沒有橋的,我小時候,外婆家住在南市小南門,母親帶我們去外婆家,需要到河對面的宜昌路乘坐24路電車,過河,就乘這種小輪渡,乘坐一次,好像是一分錢人民幣,我們小孩跟隨大人是不要付錢的。大概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在這里建造了西康路步行橋,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以前,從朱家灣到花園灣約一千多米的河邊,沿河有許多小吊車和碼頭,江蘇和浙江的糧食、用木船經水路送到這里,所以這一千多米有很多糧庫,存放糧食,保障上海市民的供應。 ![]() 蘇河第八灣——花園灣。第八灣北側原有上世紀五十年代辟建的普陀公園,因此稱為小花園灣。 ![]() 修飾一新的普陀花園,在上世紀五六十年的,附近只有這一家小花園,朱家灣走過來也就是二十分鐘的路程,我們兒時對公園的向往,這是唯一的選項,也承載著幼時甜蜜的回憶! ![]() 蘇河二岸風光,河水清澈,綠樹成蔭,宜居宜游宜看!親水平臺、人工港灣、河邊小道上,釣魚撈魚的、放生烏龜雜魚的、牽狗溜達的、推著嬰兒車在河邊欣賞風景的,不絕于岸。 ![]() 曾經河堤“水線”上發現的象征希望的細苔蘚帶,已“長”成一條粗粗的草帶——茵茵綠草叢中間或長出了小樹,引得前來參觀生態學家的相機舉個不停,在他們看來,蘇州河的“生命征”已穩定復蘇。 蘇河穿越上海市中心,見證了上海市的變遷與發展,由于工業發展和城市規模擴大,自1920年起,蘇州河市區段開始出現季節性的水質惡化,此后數十年一直遭受污染,水體黑臭,成為一條典型的城市污染河道。上海市政府自1990年代中期啟動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通過環境綜合整治一期至四期工程的實施,經過30年的努力,蘇州河黑臭現象基本消除,干流水質有了較大改善。 時間常常會被比喻成一條長河,永遠川流不息,潮漲潮落。蘇河恰好是這樣一條河流,雖然它的故事不只是輕松浪漫的回憶,可是它卻更加厚重,更加值得言說。蘇河十八灣,從這里往西還有十個灣道,前面八個灣,伴隨我從童年到退休的歲月,現在我雖然已經離開普陀區,搬遷到閔行生活,但是蘇河就像烙印深深地記刻在腦海中! 顧志曄 2022年5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