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加載圖片 “當一個好中醫,必須三具備:第一,扎實的理論功底;第二,豐富的臨證經驗;第三,敏捷的思維反應。”--熊繼柏 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十三歲習醫,十六歲行醫,從事中醫臨床六十余年,通曉中醫經典,諳熟方藥,臨證善于辨證施治,因證選方,因方用藥,是國內外著名的中醫專家。隨著西醫涌入,科學的高速發展,中醫這種“老祖宗”的東西似乎沒有跟上時代的車輪,逐漸淡出了大部分人的視線,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僅存在于道聽途說,對中醫的認識逐漸走歪,熊老大嘆可惜。 ![]() 點擊加載圖片 1.中醫只擅長調理身體和治療慢性病?熊老指出,疾病是人體陰陽失調,病邪和正氣之間相互斗爭的過程。治病的本質就是調和陰陽,扶正祛邪,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中醫擅長治療慢性病和調理,因其服藥時間較長,所以給人留下中藥只能治療慢病和調理的印象。而中醫亦可以通過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方法治療急危重癥,并可快速獲得良效。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中有很多治療急危重癥的內容。 諸如《金匱要略》中“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肺癰,吐膿血,膿成則死”、“水氣病,少腹堅滿”,《傷寒論》中“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白虎湯主之”、“腹滿,潮熱,譫語,不大便,大承氣湯主之”、“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 《溫病條辨》記載大量關于治療急性熱病、傳染病的知識,這些都屬于中醫治療急危重癥的典型案例,并且均有詳細的記載,包括具體的理法方藥,由此便可以說明中醫自古便有治療急癥的豐富經驗。 現在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中醫不能治療急危重癥,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急癥都選擇去西醫院,另一方面是現在大量的中醫不會治療急癥,從而使人們產生了這樣一種誤解。 ![]() 點擊加載圖片 2.中醫是經驗醫學?熊老指出,經驗是在實踐中產生,是認識的開端,而經驗有待于深化,有待于上升到理論,只有升華為理論才能夠有效的指導臨床實踐,確保臨床效果的穩定和可靠。中醫學在數千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疾病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要有臨床經驗,但更重要的是中醫臨床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大量的實踐經驗可以檢驗和認識中醫理論,從而準確的運用于中醫臨床。單純的依靠經驗來看病,缺乏理論的指導,很難提高自己的水平,這也是為何在鄉村有大量的中醫師,臨床積累了很多經驗,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但是一碰到疑難雜癥就沒有頭緒。 唯有平衡好理論和經驗之間的關系,才能成為“上工”。因此,中醫是經驗與理論并重的科學。 ![]() 點擊加載圖片 3.中醫是玄學,起源于巫?熊老指出,中醫學不是玄學,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不斷認識、總結、升華出來的理論知識,是與日常生活實踐密切結合的。古人認為,巫能夠與鬼神相溝通,能調動鬼神之力為人消災致富,如降神、預言、祈雨、醫病等,是當時生產力不發達時的一種社會產物。 在中醫理論尚形成完整的體系之前,古人多是通過“巫”來消除疾病。 后來,隨著醫學知識的發展,西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開始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人們逐漸認識到“巫”并非真的能夠治病,這種認識間接的促使中醫的發展。 實際上中醫與巫是格格不入的,如《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六不治”,其中第六條就是“信巫不信醫,為第六不治”。《素問·寶命全形論》曰:“道無鬼神,獨來獨往”。《素問·五臟別論》曰:“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由此可見,中醫并非玄學,也并非起源于巫。 ![]() 點擊加載圖片 4.中醫不科學?熊老指出,中醫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其核心本質并未發生變化,因其并未像近現代科學技術一樣飛速發展,自然容易使人誤認為中醫是落后的、保守的、不科學的。之所以會對中醫產生如此深的偏見和誤解,一方面是因為對中醫缺乏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是因為受到“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 而科學的定義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于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中醫經過數千年的醫療實踐經驗總結,已經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并經過長期的檢驗,符合科學的定義,故中醫是科學的。 比如說中醫五運六氣的學說,很多中醫師都忽視其重要性,或認為其不科學,運氣學作為《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臨床上有一定的靈驗度,掌握運氣學可以使因時制宜更準確細致,從而提高臨證水平。《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運氣學便涉及天文、地理等。《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便是強調中醫師一定要懂得運氣學,否則不可成為好的醫生。 歷代名醫張仲景、張景岳、吳鞠通等,大多都懂運氣學,如《溫病條辨》的第一篇就是“運氣篇”,涉及大量的運氣學的知識。根據運氣學的知識可以提前推測一年的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向,以及臟腑病、流行病發病的趨向,從而輔助臨床上的辨證,使臨證水平更勝一籌,如己丑年是土運不及,《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風乃大行”,該年的運氣表現為多狂風暴風,風邪襲表導致外感疾患以及肝實證和脾虛證會增多,但臨證的時候需同因地因人結合起來分析,靈活應用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 點擊加載圖片 5.中醫師的水平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熊老指出,現在老百姓普遍認為中醫師越老經驗就越豐富,水平就越高,年輕的中醫學子倘若也如此認識便會導致學習中醫的積極性下降,誤認為年輕時中醫水平不高是理所當然。而實際情況是,一名優秀中醫師的3個必備要素是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敏捷的思維反應,而年齡并不是必備要素。 從古至今,很多優秀的名醫,如葉天士從小就熟讀《黃帝內經》等經典,再加上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虛心求教,廣采眾長,且能融會貫通,臨床水平在年輕的時候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熊老以自己為例來說明,其年輕時能治好的患者,如今卻未必一定治得好,因為年輕時膽大、果斷、思維更加敏捷。而年老則有一個優勢就是經驗更加豐富,用方更加穩重,因此單純的以中醫師年齡的大小來判斷其中醫水平的高低是錯誤的。 你認為的中醫是怎樣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
|
來自: 昵稱48087789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