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春天》劇照 美國也有研究數據指出:平均每100名美國兒童中就有10名有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抑郁癥、強迫癥和多動癥。 日本的研究人員也發布報告:6歲至15歲的中小學生人群中,13%的孩子有抑郁癥傾向。 觸目驚心的數據告訴我們:身為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眾多影響孩子心理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是首要其沖的。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父母進入了“依法帶娃”時代。 但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要“依法帶娃”,更要“從愛出發”。 個體心理學奠基人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何打開孩子的心門,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做一個懂孩子、會愛孩子的父母,才是我們修煉的第一法則。 ![]() 《怦然心動》劇照 英國心理治療師、兒童創傷康復研究院院長貝蒂·德·蒂埃里在養育了4個男孩、創辦多家慈善機構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就了《兒童心理之謎》一書,系統地講解了兒童心理創傷以及創傷的修復,將依戀、敏感小孩、羞恥感這3個最容易影響孩子心理的問題逐一講解。 讀完整本書,或許你就能更懂孩子心理,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和人生。 1 依戀,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孩子會特別黏著媽媽或者其他養育者?比如:遇到讓自己緊張或者害怕的事情,就會立刻跑到父母身邊。聽到熟悉的聲音或者聞到熟悉的氣味才會放松下來。 這,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系:依戀。 鮑爾比和瑪麗·安斯沃斯首次提出了“依戀”,他們認為:依戀關系是寶寶和自己的主要養育者之間建立的一種情感紐帶。 安斯沃斯將依戀關系分為4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安全型依戀是最健康的依戀類型。這種依戀關系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聯結和及時的回應。 ![]()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香港著名歌手陳美齡的3個兒子,都進入了斯坦福大學。她在談論起自己的育兒之道時說,當孩子有事情找她的時候,她都會第一時間回應。哪怕她正在做飯,也會關掉煤氣灶,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 像她這樣“事事有回應”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父母就能成為孩子的情感安全空間。但很多父母都是在無意識中就破壞了與孩子的依戀關系。 焦慮型的父母,會通過“情緒傳染”把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不但無法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還讓孩子的勇氣和自由無法發揮。 控制型父母,也叫“直升機父母”,他們看似關心和愛護孩子,實則是以愛之名,侵犯孩子的心理邊界。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無法適應生活,實現自我獨立。 情感缺席的父母,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形成功能失調的應對機制,甚至會封閉自己的情感,讓自己變得情感麻木。 ![]() 不論何種形式的依戀創傷,都會讓孩子的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等受到負面影響。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意,接納、共情、理解孩子,他們才會全心全意地重新與父母建立依戀關系。 父母的愛,是孩子揚帆起航的最大動力。 2 敏感小孩,需要更多的包容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比如:“男孩子要勇敢一點,不可以哭!”“女孩子不要那么調皮,淑女一點!”如果你這么說了,那你正在把你的孩子裝進一個“盒子”里。 所謂的“盒子”,其實就是性別世界的條條框框,是這個世界強加給孩子的“定義”。 但是,并不是每一個男孩都要熱愛足球,不是每一個女孩都喜歡布娃娃。孩子是獨立而獨特的個體,如果我們要按照統一的“標準”去限制孩子們的成長,那么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很可能讓那些原本就非常敏感的孩子感到不安和痛苦。 韓國的綜藝節目《我金子般的孩子》里,就有一個高敏感的小女孩夏琳。她的觸覺、味覺、嗅覺都非常敏感,一些生活瑣事,在別人眼里無足輕重,在她的世界里卻能讓她崩潰。就連和爸爸一起玩游戲輸了,她都會氣到打自己。 夏琳的“高敏感”特質是天生的,而且,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20%的人群都是高敏感。敏感的孩子,經常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而周圍人的眼光和言語評價,都會影響到孩子。 ![]() 貝蒂·德·蒂埃里和同事們發現:當成人在討論孩子的話題時,只要討論的內容是積極、正面的,孩子們就會吸收到善意。 相反,如果我們一直用負面的言語評價孩子,那孩子們也會給自己貼上不好的標簽。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棍棒和石頭可以打斷我的骨頭,但言語永遠不會傷害我。” 其實恰恰相反,言語上的傷害,會跟生理上的傷害一樣給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甚至比生理傷害更嚴重。身體上的傷口會愈合,內心的空洞卻會越來越大。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幫助敏感小孩,增強心理韌性呢? 第一步,就是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與孩子形成情感共鳴,讓孩子有一個“安全基地”。 其次,父母不要對孩子抱有過分期待。孩子可能會從這種期待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本身的“拒絕”。 第三,有些敏感的孩子會抑制自己的情感,父母要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 最后,對待敏感的孩子也不要過度保護。 ![]()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孩子的過敏率越高。原因之一就是“過度衛生”讓孩子的免疫系統無法正常發育。 過度保護孩子,就相當于讓孩子的心靈長期處于“無菌”狀態。一旦外界有任何刺激,都會讓孩子產生“過敏”。 但問題是,只有孩子能夠接受挑戰、容許犯錯、克服恐懼,才會變得更堅強。敏感的孩子身上有一系列優點:溫柔、和善、富有創造力。他們身上獨特的氣質能讓他們在某些專業領域如魚得水。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做那個為他鼓掌、為他喝彩的人。 3 破除羞恥感,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很多家長對羞恥感比較陌生,但是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對孩子貼上“老實巴交”“害羞”“內向”等標簽。其實這些標簽的背后,都指向一個隱含的心理: 我是無價值的,我是有缺陷的,我不配得到愛,而且這種感覺不能讓別人知道,因為我的缺陷是令人羞恥的事情。 加州大學巴巴拉分校的社會學家托馬斯·謝夫說,“羞恥感是最不容易被承認、最難釋放的情感。” 羞恥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無價值,產生不配得感和無歸屬感。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還在用制造羞恥感的方式“教育”孩子。 ![]() 《奇跡男孩》劇照 反復體驗羞恥感,會導致對自己的有意識或者潛意識里對自己的憎恨。還會助長自己的內心自我批評、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當孩子無法處理內心的自我憎恨和自我拒絕時,還可能產生自殘行為。 破除羞恥感的第一步,是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帶著成人的同理心與孩子溝通交流。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重新認識和定義羞恥感,告訴孩子,這只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情緒,也是人類的一種應激機制。 當然,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通過羞辱別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行為,避免孩子對這種行為進行模仿。 破除羞恥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是因為這種情緒會根深蒂固地影響孩子的人生,我們才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去對抗它。雖然時間漫長,但這之后,孩子才會繼續煥發生命的光彩。 德國詩人、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寫過這樣一首詩歌: “無果的果樹,因不結果而遭受責罵,但誰曾探究過土地的貧瘠? 折斷的丫杈,因枯木朽爛而遭受責罵,難道這不是因為大雪的重壓?”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家庭、社會、學校中,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想要孩子茁壯成長,必須讓家庭土壤為孩子提供充足的養分。 來源:橡果成長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