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清朝著名文學家金圣嘆被押上斷頭臺。行刑前,他趁人不注意,和劊子手交待臨終要事:“我耳朵里有200兩銀票,你先砍我,錢歸你。” 劊子手一喜,刀起頭落,準備撿錢之際,卻看到兩個紙團。 你可能不熟悉金圣嘆,他是中國古代白話文運動的先驅,擅長發掘小說的優點。 當時,很多秀才認為《西廂記》不正經,唯有金圣嘆看得出,此書是“天下妙文'”。脂硯齋評《紅樓夢》,正是模仿金圣嘆評《水滸傳》。 那么,這么牛的才子,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被當眾斬首呢?這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1608年,金圣嘆在蘇州出生,小時候生活優裕,可惜父母早逝,家道中落。成年后考取秀才,花錢不節制,以致常年貧困。 他從小沉迷《水滸傳》,小小年紀就顯露出文學天賦,能文善詩。可是,他天性狂放不羈,以才子自居,看不起別的秀才,說他們庸俗愚拙。 金圣嘆少年時參加鄉試,考官出的考題是:“西子來矣”。要求寫越國的西施潛伏到吳國,曲線救國的歷史事件。 誰知,金圣嘆奮筆疾書寫道:“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 主考官閱卷時血壓飆升,在考卷上大筆一揮:“你說西子來了,我說你秀才沒了!”結果,金圣嘆落榜而歸,更被考官取消參試資格。 后來,金圣嘆改名“金瑞人”參試,參加過3次科舉考試,可3次都戲弄主考官。他還喜歡刪減修改著作,如腰斬水滸。 他那率性而為的性格,也為之后的悲慘遭遇埋下伏筆。 1660年,蘇州吳縣新縣令任維初,為了一己私利,搜刮民財,百姓不按時交,他就痛打一頓,甚至杖斃。 年底時,朝廷加派錢糧給百姓。他強取豪奪百姓糧食,回頭卻高價轉售給百姓,引得百姓叫苦連天,民怨四起。 1661年2月,順治駕崩,百姓們齊聚孔子廟,一邊緬懷哀悼,一邊請愿彈劾縣令。 金圣嘆了解原委后,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哭廟文》,并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說。 百姓們頓時情緒高漲,開始浩浩蕩蕩去找當地巡撫朱國治,要求他嚴懲縣令任維初。 可是,他們想得太天真了。 巡撫朱國治是任維初的上司,自古“官官相護”,上司怎么會為了百姓懲罰下屬呢! 果然,巡撫朱國治不但維護下屬,還將所有參與其中的文人收押,判以斬立決,以儆效尤! 就這樣,金圣嘆和17位文人被判秋后問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哭廟案'。 被判斬首入獄,別人都哀聲一片,可金圣嘆看淡生死,異常樂觀。 行刑前一天,金圣嘆叫來獄卒,神秘兮兮地說:'眼看明天就行刑,我還有些重要的事情,想告訴我兒子,勞煩官爺拿些紙筆給我,為我轉交一封信?' 獄卒以為是傳世寶物的秘密,屁顛屁顛拿來筆墨伺候他。寫畢,金圣嘆千叮萬囑:'此事事關重大,請務必幫我轉交。'獄卒十分好奇,悄悄打開一看,頓時傻了眼,信中寫道: “花生米與豆干同吃,可以吃出核桃的味道。這個秘密能傳承下去,父親無憾啊!”金圣嘆的兒子看到此信,也無語了。 行刑日是1661年8月7日,天氣熱得要命,金圣嘆和另外17人被壓著跪在刑場內,雙手反綁,正排隊等斬首。 刑場外,金圣嘆的兩個兒子:梨兒和蓮子痛哭流涕。而刑場內,金圣嘆一臉從容。 他對兩個兒子說:“別哭了孩子,和爹對聯怎么樣?我出上聯,看你們誰能對出下聯來。”說完,他誦出一句:“蓮子心中苦!” 兩個兒子心想,我都快沒爹了,哪有心情對聯,恨不得時光倒流才是真。 金圣嘆嘆了一口氣,平靜地說道:“好孩子,不要傷心,爹給你對下聯:“梨兒腹內酸”。” 短短一個對聯,道出金圣嘆心中的悲苦心酸。“蓮”對“憐”,“梨”對“離”,面對生死離別,金圣嘆也是萬分不舍,可也不愿看見兒子這么悲苦啊。 此話一出,旁觀者無不為之動容,潸然淚下。 金圣嘆此時抬頭一看,今天處斬的人真多,還排隊呢。他心想,橫豎是一死,長痛不如短痛,不如插個隊! 于是,金圣嘆轉過頭,神秘兮兮地對劊子手說:“我耳朵里有200兩銀票,只要你先砍我,這銀票歸你。” 劊子手心里樂開了花,沒想到行刑也會遇到好事。一聽到“時辰到!斬!”劊子手說時遲那時快,“咔嚓”一聲,金圣嘆人頭落地。 果然,金圣嘆頭顱落地后,耳朵里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以為是銀票,滿心歡喜上前去撿錢。打開一看卻哭笑不得。原來,兩張紙不是銀票,只寫著兩個大字:“好”!“痛”! 這就是文筆幽默,生活也幽默的金圣嘆,留給后世的最后兩個字。能把砍頭演變成一出喜劇,恐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小彩彩讀書 金圣嘆不幸生在一個暴虐的時代,他卻用幽默的方式直面苦難。看透人生便輕狂,穿透人性有佛光。 他用自己特立獨行的態度,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的一生中,不曾委屈過自己,到了絕境還能笑對人生,令人可敬可嘆。 反觀現代人,生在幸福時代,可遇到一點挫折就自怨自憐,實在不可取。 #紀錄片大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