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臨床運用 (藏象經絡)6.44.靈樞·經脈音頻:00:0008:37



第十四節 靈樞·經脈
題解 經,徑也,猶言路徑;脈,流通氣血之道路。本篇詳細敘述了十二經脈的起止點、循行部位、發病證候及治療原則,并分別說明十五絡脈的循行和病候,五陰經氣絕所出現的特征和預后。因篇中重點是論述十二經脈,篇首即著重指出經脈在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稱為《經脈》。
提要 按照原文順序,主要講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論十二經脈的循行及其分布;
(2)經脈在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作用;
(3)敘述了五陰經氣絕的證候;
(4)說明了十五絡脈的名稱、徑路和虛實證候。
原 文一
雷公問于黃帝曰;《禁脈》【1】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2】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3】,愿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于,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4】,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注釋】
【1】《禁脈》;指《靈樞·禁服》。脈,張介賓《類經》作"服",形似之誤。
【2】制∶《靈樞·禁服》作"知",為是。
【3】內次五藏,外別六府;指經脈與內在五臟依次相系,與外在六腑分別聯屬。張介賓《類經》注;"五臟屬里,故言內次,六腑屬表,故言外別。"
【4】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指骨、脈、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撐人體故為干;脈能運行氣血以營養周身故為營;筋能約束骨骼,使人剛勁有力故為剛;肉能保護內臟組織,如同墻垣故為墻。
原文二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1】,下絡大腸,還循胃口【2】,上膈屬肺,從肺系【3】橫出腋下,下循糯【4】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5】,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6】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7】,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8】者,咳,上氣,喘渴【9】,煩心,胸滿,膳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釋】
【1】中焦∶指中脫部位。
【2】胃口;指胃的上下口(賁門、幽門)。
【3】肺系∶肺的系脈,即與肺相連接的氣管、喉嚨等組織器官。
【4】糯∶指上臂,肩至肘處。
【5】臂內上骨下廉∶臂,指前臂;上骨,指橈骨;廉,邊緣的意思。【6】是動則病;指該經經氣受擾動時可能出現的病候。
【7】瞀∶指視物模糊不清。
【8】 是主肺所生病∶指針刺該經脈上的揄穴可治療肺所發生的病變。【9】渴;為喝,指喘聲喝喝。
原文三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膘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孰衄【1】,喉痹【2】,肩前糯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3】。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釋】
【1】氟衄∶鼻塞稱軌,鼻出血稱衄。
【2】喉痹∶為咽喉腫痛病證的統稱。
【3】 寒栗不復;寒栗,寒戰;不復,寒戰而難得溫暖。
原 文 四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煩中【1】,旁納【2】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3】,卻循頤【4】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5】;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6】,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7】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8】腹脹,是為骶厥【9】。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浮,汗出。影,岬,口喝。唇珍【10】。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喉腫痛。循懂乳、氣.街、股、伏兔、骶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釋】
【1】頦中∶頦,即鼻梁。頸中,是指鼻梁的凹陷處。
「2】納∶皇甫謐《甲乙經》作"約"纏束之意。
【3】承漿∶穴名,位于下唇中央下方凹陷處,屬任脈。47頤∶口角后,腮的下方。
「5】額顱∶即前額骨部,在發下眉上處。
「6】酒灑振寒∶形容寒冷發抖的樣子。
【7】牖∶窗戶。
【8】賁響∶腸鳴。
【9】骶厥;病證名。酐,脛骨的古稱。足脛部之氣上逆,稱酐厥。「10】唇胗;胗,同疹,又指病。唇胗,即口唇部的皰疹,或口唇的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