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土司祖墳位于湖南省湘西州永順縣靈溪鎮(zhèn)老司城村,西距老司城1.6公里。 結(jié)觀音跪坐形,下心穴,坐乾向巽。 這一結(jié)論,來自于對穴地非凡氣象以及與來龍去脈相統(tǒng)一的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分析。 2020年6月13日,《人文中國行》攝制組一行來到湖南靈溪鎮(zhèn)考察老司城風水。 彭氏祖墳太祖山為萬福山。 永順地處武陵山脈,萬福山是武陵山脈中耀眼的一支。 武陵山脈盤踞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帶,山系呈東北——西南延伸,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原土地地貌發(fā)育自北向南分為3支。 湘西永順司城屬武陵山脈中支,亦為州境內(nèi)主要支脈中支。 其東為武陵山系南支主脈,最后同時沒于洞庭湖平原。 武陵山脈貫穿永順諸縣,支脈綿延全境,構(gòu)成千峰競秀、奇?zhèn)グ蹴绲奈淞晟较怠?/span> 據(jù)《永順縣志》,永順縣地處云貴高原東側(cè),雪峰山脈與鄂西山地屏峙南北,武陵山脈綿亙其境。 自西北向東南由普岸山——萬福山——蟠龍山——四方界——羊峰山——方石巖等山脈曲折相連,組成斜“S”形的澧水、酉水分水嶺,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北部普岸山、萬福山受外營力作用向東扭曲,連接神州界——黃土界——四方界,既形成酉、澧水系的分水嶺,又構(gòu)成南北氣流交綏的屏障。 萬福山,又稱萬笏山,位在永順縣境西北部,處萬坪、勺哈、首車三鄉(xiāng)鎮(zhèn)間,山勢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94.5米。 龍脈自萬福山東南行,漸入低山。約4公里,至禾作湖?;鹉敬┬兄畡菔諗坎蛔?,出為火曜,縈回四周。猛洞河支流北門河于此發(fā)源南流,中和濟補。 對于彭氏祖墳而言,猛洞河及其最大支流牛路河自東北而西南限定了龍脈過峽的正面范圍,連洞河只是橫在面前的一道小小溝坎,龍脈一躍而過,起而為自嶺山,作彭氏祖墳少祖山。 ![]() 自嶺山,海拔770多米,峰不至高,但山勢兀立,金石為體,凜然獨尊。向西伸張雙手,接脈而過,又翻身東去,起承轉(zhuǎn)合。 自嶺山反轉(zhuǎn)自身,繼往開來,曜砂四派,猶如大鵬展翅,給龍脈提供了放膽表現(xiàn)、一試身手的機會,前程壯觀。 形勢大好,龍脈居中而行。 但見自嶺山向東南猛然下沉,低落100多米,然后勁抽一脈,一線長牽,抑揚頓挫,篤行奮進,約3.5公里,是為□□□,作彭氏祖墳父母山。 與此同時,龍脈兩翼緊密作伴,南北之山連綿長起,不留空隙。除外側(cè)隨行山脈外,不乏貼身旁侍之砂,近距離攜帶,滿護腰肋。左側(cè)圓如珠玉、金印,右則長平若箱,呈金箱玉印并列,夾之以行。 風水實踐中,過峽周密作護是為最佳,帶笏帶印十分罕見,金箱玉印隨侍兩側(cè)更是萬不逢一,彭氏祖墳實具其形。 ![]() 峰脊分明、一脈貫串中聯(lián)的龍脈,徑往東南,微有起落,次第抬高。 約3公里,拔然而起三峰,連綿前去,逶迤南北。三峰錯落排比,形若齒聯(lián)。 左右騰布間,龍脈稍經(jīng)頓挫,方向確定,中峰仍向東南跌宕而下,是為穴山。兩翼彎環(huán)分出,包裹向前。 五星上的□□□穴山,山自土出,條木縱橫,木火連袂高插,中高旁低,形如車駕,四周環(huán)以群峰,氣宇軒昂。 屏圍四顧,石峰朋比銳立,左右排峰六七座,十幾座山峰尖聳銳立,圍成一圈,爭奇斗艷。□□□聳起兩肩,寬展雙臂,向前欲抱。前去1000多米,牛路河蜿蜒流過,若纏腰玉帶。 □□□旁生石筍,前有凈瓶。 因其形巒,慕其高秀,古人統(tǒng)稱之為蓮花座山。彭氏祖墳猶如坐蓮觀音。 觀音跪坐形,張子微舉梁郡王祖,高科登第,偏歷清貴,十五年入五府大拜,又五年為郡王,朱紫滿門。下陰穴者,高峻,主絕而貧。 何以知彭氏祖墳為觀音? 穴地四圍起尖峰為蓮花座山,火曜飛揚,秀木其中,左有蓮花高擎,右前有凈瓶,石筍分插兩側(cè)。 ![]() 彭氏祖墳后以土為胎息,孕出火木,三峰高插,四圍皆木火,以火星出焰,中間為穿火木,往右出落一卓越木星,秀麗異常,一落一起,開面以立奇穴。 兩翼尖峰櫛比矗立,煌煌十多數(shù),環(huán)繞列侍,邊有土城攔護,與木穴稍隔,見其秀而避其傷,顯其尊崇,是為貴為祿也。 從嚴格意義上說,彭氏觀音坐蓮與經(jīng)中之“觀音跪坐”例雖同亦異。 同是觀音端坐其中,但彭氏之蓮高圍;觀音跪坐確實,坐蓮則不全然。 經(jīng)中之蓮為龍身所帶,彭氏之蓮是環(huán)衛(wèi)之砂,遍布周邊,謂之坐蓮,并無不妥。 論其龍身貴應(yīng),彭氏觀音參差不及,火祿之氣卻囧然勝出。 彭氏觀音地,計周邊蓮花星峰,確有18之數(shù)。觀音端坐于蓮花座上,左手高持蓮華,右手垂地,前置凈瓶。 按三十三觀音分類,是為第十五尊威德觀音(比丘身),或釋為表卅三身中天大將軍身。 自嶺山開帳后,條條山脈齊往東南。至牛路河約6公里的距離上,木火通明,兼土培植,龍脈強悍如斯。 彭氏祖墳左右砂展重重,本身青龍砂尖挺高亢,平直向前伸展,延至繡屏山、將軍山一眾小山,為笏、印居水邊,外青龍砂連起兩重,東南直插牛路河;本身白虎砂迭開二指,馴俯延綿,一里一外逐浪而出,抱擁向內(nèi),尤為得力,末尾帶出二山,一圓一尖,作凈瓶旁侍一側(cè),探手可及。 彭氏祖墳近前數(shù)百米,一山橫而作案。案山前后,山溪自西南而東北橫流穴前,呈腰帶水,注入牛路河。前約1.5公里,石山端立如御屏;又一公里,一張比石屏高大數(shù)倍、寬逾千米的高臺直立,其頂略平,中分兩邊,右平如誥,左則四峰排立。 彭氏祖墳穴法精妙。 自嶺山連綿而至,三峰尖秀為火木,明耀高舉,雖土為胎息孕出,但火曜宜避。彭氏于海拔650多米的父母山下挫一節(jié),再下移100余米,擇微開窩平坦處扦穴。自身低垂右手,護住右肋;左手舉起,長伸向前。 觀音跪坐,若外陽無取,穴不必高扦。 彭氏觀音次高而下,扦心穴不下陰穴,原因概在前砂,須見外陽之秀,得臺閣美朝。下陰穴之低者,為前案所擋,全然不見外陽。 ![]() 火曜而煞盛,扦穴稍避,趨前適中而下。穴地青龍高蔽,白虎雄昂,亦不宜低,以腳踩案山,前據(jù)臺閣取之。下心穴,左右匹配,四應(yīng)均衡,有不易之象。 在遠近砂水無法兼顧的前提下,不受司城所在景致左右,不圖隱于青龍砂后的繡屏拱座,取眼前山溪小水纏繞而舍遠處靈溪大河逆朝,實在是悟透了此地形局玄機,體現(xiàn)了彭氏祖先選址蓮花寶座的敏銳思維和出眾智慧,標志其堪輿能力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誠然,家族800余年富貴綿延的擔子,非一穴之力可以悉數(shù)挑起,但亦有龍力深厚之一穴者,護佑子孫富貴長續(xù),千百年不絕如縷。 彭氏□□□祖墳,就屬于后一種情形。 《葬書》曰:“形如植冠,永昌且歡?!?/span> 蓮花、蓮華,本為植冠屬性,與燥火易生易滅迥異,二者不可等同齊觀。 形如植冠的彭氏觀音祖墳,永昌且歡,綿澤彭氏后裔數(shù)十代數(shù)百年興隆暢旺,實屬正常。 相較之下,位于茅草坪東南、□□□觀音地青龍砂上的彭氏宋代祖墳,辛山乙向,雖然正朝繡屏拱座、麒麟山,充作案臺,內(nèi)局了得,外局秀異,但就是少了植冠屬性,沒有觀音坐蓮的龍力龍勢,風水價值存霄壤之殊。 以上內(nèi)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輿——金玉滿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