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乍看之下,積極心理學似乎就是“成功學”“毒雞湯”。然而,并不是這樣的。 1 我特別喜歡心理學,在這個興趣的驅動下,我拜讀了很多大師的心理學著作,如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等這些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頂級大師。 弗洛伊德講什么?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主要圍繞自我、本我、超我三點進行討論。 榮格最初和弗洛伊德是不錯的搭檔,在弗洛伊德面前,榮格是晚輩。但在晚年的一些時候,榮格和弗洛伊德的觀念發生了重大分歧,兩人就此分道揚鑣。 相較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性本能”,榮格更加傾向于“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再來看第三位大師,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 阿德勒更傾向于個人意志的實現對人的意義。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個人生來就有一種內驅力,將人格各方面匯合成一個總目標:要求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 三位大師的代表作: 弗洛伊德《性學三論》《夢的解析》 榮格《榮格自傳》《自我與無意識》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2 好了,前面說了那么多,不僅僅是為了介紹一下他們的代表作,而是為了找出三者變化之中的共性——積極心理學。 當然,在我所閱讀的書籍中,不少專家學者在研究消極心理學,但我更喜歡積極心理學。 下面來看看這兩段話。 習慣的鏈條太過輕盈,以至于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如果它太重反而容易被這截斷。一個好的習慣,你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卻能讓你長時間受益。 反之,如果你覺得是在“堅持”、“硬抗”,那么好習慣還未養成,且容易半途而廢。壞習慣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在無形之中消耗了你的福報。 加粗的是我前幾天做完運動后發的朋友圈。一位做教育的朋友評論,“積極心理學”。 是的,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同時,還有應用心理學的影子在里面。 解釋一下,在當今這個環境下,你2小時靜下來什么都不做,不看手機、電腦,平板上的游戲娛樂產品,你能不能忍受得了。 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行。 不做這些,渾身內外,奇癢難耐。 那接下來我們加點東西,你可以閱讀、跑步、各種球類運動,是不是要好很多? 然后,把這個養成你的習慣。你會感覺做這些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 再來感受一下前面的這句話:“習慣的鏈條太過輕盈,以至于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如果它太重反而容易被這截斷。一個好的習慣,你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卻能讓你長時間受益。” 運動之于身體的重要性就不用說了。 至于閱讀對于個人的重要程度,那就因人而異了,開個玩笑,和過去的自己相比,讀過總比沒有讀要好。 3 再回到自我情緒管理上來。 如何做? 建立自己的情緒疏導系統。引導自己產生好的念頭,以終為始去學習,從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倒推現在要做的事,即向未來學習。 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后,怎么收獲,怎么栽。 這是什么管理方法? 和朋友聊天、傾述,釋放壓力...... 這些只是外部力量。最主要的是,激發你自己的內驅力,養成一些有助于成功的習慣。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充分釋放內心的潛能與活力。 其實,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厲害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