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6日)上午,亞奧理事會宣布推遲原計劃于今年9月舉行的杭州亞運會。下午,國際大體聯宣布再次推遲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至2023年,這場運動會原計劃去年7月舉行,已推遲一次到今年6月開幕,此前國際大體聯取消了原計劃明年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的下一屆大運會,為成都大運會占有2023年的檔期留出了空間。 下午4時許,“杭州發布”和“成都發布”兩個微信公眾號,幾乎同時推送了兩個運動會延期的消息。亞運會和大運會推遲的直接原因,人們其實早有預見,本文不展開了。中國社會對大型體育活動的舉辦,已經有了一顆平常心。在京滬深穗之外,杭州和成都,被視為近年來冉冉升起的最耀眼的兩顆新星。杭州是中國上市公司數量最多、上市公司總市值最高的省會城市,是中國民營企業和數字經濟活力的代表。它的不少指標已經堪比一線城市,并把“躋身一線城市”的目標寫入了黨代會的報告。成都是唯一一個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省轄市(而非直轄市),上市公司數量、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等指標高居中西部第一。它是第一個地鐵里程超過500公里的內陸城市,也是京滬之外第一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杭州有中國美院,是畫壇重鎮;成都有詩歌傳統,是文學名都。“穿在杭州”,杭州引領中國服飾的潮流;“味在四川”,成都擔當中國美食的翹楚。杭州是名滿天下的電商之都,成都則是全國公認的游戲之城。許仙來自杭州,白娘子來自成都。杭州和成都,如同許仙和白娘子的緣分,有一種頗為驚人的對應。2016年,杭州辦了G20峰會。杭州期待著亞運會成為這座城市再上層樓的加冕禮。2013年,成都辦了財富全球論壇,成都盼望著大運會,讓自己走上世界舞臺的中央。杭州和成都的心態,是一樣的。杭州是繼北京、廣州之后第三個舉辦亞運會的中國城市,成都則是繼北京、深圳之后第三個舉辦世大運的中國內陸城市。在它們之前,舉辦過亞運、大運的中國內陸城市都是公認的“一線城市”,杭、蓉兩市的賽事組織者,也急切地希望以此為自己的“一線城市”夢正名。然而,這兩座城市的市民,對這些早已不那么在乎了。人們都很清楚,一場運動會是如期舉辦,還是推遲舉辦,甚至于一場運動會的規模大小、取消與否,其實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城市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不是一線,是不是國際化,而是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生活得更美好。成都大運會的基建,是按照去年舉辦準備的,已經基本完成。杭州亞運會是按今年舉辦排工期,杭州市民今天關注的,都是地鐵和道路建設會不會延期,亞運村的樓盤如何交付。相較于運動會本身,大家更在乎的是,這樣的大型賽事能不能留下真正的民生遺產。2021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長了24萬,成都增長了25萬。人們用腳投票的結果,已經證明了這兩座城市受到的青睞。杭州也好,成都也罷,其實已經不再需要用盛大的開閉幕式和絢爛的焰火來證明自己。1990年,北京舉辦亞運會,這是中國第一次辦亞運會。彼時,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仍然深陷制裁和圍堵之中。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示,這個國家依然穩定,并且仍然向世界敞開大門。這一年,上海浦東宣布開放開發,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相繼開市,釋放了中國繼續經濟改革的信號。而北京亞運會,則是決策層展示國力和組織能力的窗口。那年,舉國到處都是吉祥物熊貓盼盼的形象,韋唯的那首《亞洲雄風》在大街小巷傳唱。2001年,北京舉辦大運會,這是新中國第一次舉辦世界級的綜合性運動會,當時的官媒把大運會稱為“小奧運”。這一屆大運會的主辦權是在1998年取得的,五年前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失利,1998年北京決定向2008年發起沖擊。北京大運會始終被視為奧運會的預演,它開幕的8月距離北京成功申辦08年奧運會僅相差一個月。這一年,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男足破天荒地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在沈陽五里河得到了日韓世界杯決賽圈的入場券。北京大運會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注腳。后來的北京奧運會,仍然被視為承載了一個民族的希望。今年冬奧會開幕式后,張藝謀舉重若輕地說,過了十四年,我們這個民族已經不需要再向世界解釋“我是誰”。當然,今天的中國體育要徹底回歸體育本身,還并不現實。不過中國這個國家,乃至于杭州、成都這樣的城市,都已經不需要通過一場運動會,去向世界解釋“我是誰”了。要舉辦一場體育賽事,本就應該有服務運動員和體育事業的初心,至于那些展示城市實力的東西,天然應當是副產品。遙想1990年,那時候全中國的年度GDP是1.88萬億,一般預算收入是2937億。到了2021年,杭州一座城市的經濟和財政體量,在名義上已和1990年的全國水平相當。三十多年過去,中國的確積累下一些家底,因為有了這些家底,國家自信了,城市也自信了,不再需要解釋太多,不再需要證明什么。但我們卻不免會想起北京的1990、北京的2001乃至北京的2008。那時的中國,的確急于向世界解釋一些東西,證明一些東西。現在看來,似乎一些賽事不需要被看得那么重,但在當時,那就是這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只有在一個國家的急速上升期,全社會才會有對體育盛會的狂熱。1964年的東京、1988年的首爾,2008年的北京,都是如此。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GDP的世界排名,從第15位提升到第3位,中國自然要向世界表達,中國的每一天,每一年都在進步,都在成長。今天的杭州和成都,對盛大的派對已經佛系了許多。我們固然可以寬慰于社會心態的成熟,但也不免生出感慨——中國的國力已經強大到沒有人可以忽視,但人們對于未來增長的預期,卻早已不復從前。其實,當年人們對北京亞運、大運乃至奧運的熱情,承載的是對這個國家會越來越好的一分期許。今天的我們不再為賽事狂熱,從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因為,那個狂飆突進的黃金年代,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