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前、后交叉韌帶之間相互交叉。膝關節的滑膜在交叉韌帶處,自后向前繞經交叉韌帶下形成反折,將膝關節后方隔開,因此膝關節囊內、外側僅在前方相交通。 4、內側副韌帶上起自股骨內上髁的內后方深層,形態扁而寬,下至脛骨內側平8臺的關節線下緣。其又可分為深、淺兩層,深層即為上述的內側關節囊的中部,而一般意義上的內側副韌帶是指淺層。 5、外側副韌帶起于股骨的外上髁,止于腓骨小頭,在其位于關節間隙的水平有腘肌腱將其與外側半月板隔開。后外方有弓型韌帶,起至腓骨頭,上行分為二束,外束與腘肌腱融合止于股骨外側髁,內束覆蓋于腘肌之后上部,止于脛骨后面。 ![]() 6、前交叉韌帶可以分為二個功能不同的纖維束:前內側股和后外側股。 ①在大體的解剖上難以區分,因為它們并不作為獨立的結構存在。在膝關節屈曲時,較長且強的前內側股繃緊,而在膝關節伸直時,較短和弱的后外側股繃緊。 ②前交叉韌帶的功能是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并與側副韌帶、關節囊后方增厚部一起限制膝部過伸。在小腿固定的情況下,防止股骨內旋。 ③前交叉韌帶在膝關節任何位置都保持緊張狀態,以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 7、后交叉韌帶由前外側股和后內側股所組成。 ①前外側股較大,在膝關節屈曲時繃緊,伸直時松弛。后內側股較細,在膝關節屈曲時松弛,而在伸直時繃緊。 ②后交叉韌帶的功能是防止脛骨向后移位。 8、內側副韌帶又稱為脛側副韌帶,由深淺兩層組成。 ①淺層是通常所稱的內側副韌帶,由平行的和斜形的纖維所組成,長度約11cm,寬度約1.5cm,起自股骨內側收肌結節之下,止于脛骨結節水平;深層為淺層下方的關節囊增厚所致。 ②內側副韌帶的功能主要是防止膝關節外翻。 ③當前交叉韌帶功能有缺陷時,內側副韌帶淺層和內側半月板具有阻止脛骨前移的作用。 9、外側副韌帶又稱為腓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外上髁上方,止于腓骨小頭下方,呈一個圓索狀結構,長約5-7cm。 ①在經過關節間隙時有腘肌腱將其與外側半月板隔開。外側副韌帶的后部纖維與其深面的關節囊相混合,參與形成弓形韌帶。 ②外側副韌帶在膝關節屈曲時呈松弛狀態,其余位置均保持緊張。功能是防止膝關節內翻,并與膝后外側結構一起防止膝關節的內翻和外旋。 ![]() 10、MR ①體位:仰臥并使脛骨外旋10~15°。 ②掃描方向:矢狀面掃描,將掃描方向和前交叉韌帶纖維走向平行。 ③矢狀面是診斷前交叉韌帶撕裂的主要掃描層面,而橫斷面和冠狀面對于顯示前交叉韌帶近端附著點(股骨內側髁外側面)是十分有用的。 ④序列選擇:斜矢狀面:T1WI、T?WI或T?脂肪抑制序列;冠狀面和橫斷面:T?WI。 ⑤正常韌帶在各個序列中均為低信號。 ⑥采用STIR或fs T2WI掃描可以更好地顯示水腫和出血。 ![]() ![]() ![]() ![]() 11、前交叉韌帶完全撕裂 MR直接征象: ①前交叉韌帶信號增高 ②前交叉韌帶走向異常(扭曲),和脛骨的交叉角變小 ③前交叉韌帶連續性中斷 ④出現假瘤征、空虛征 MR間接征象: ①關節外側部骨挫傷或骨軟骨骨折,即外側脛骨平臺和股骨外側髁的挫傷或骨、軟骨骨折。 ②前交叉韌帶角度異常,與脛骨平臺的夾角小于45°,和blumenseat線之間的夾角大于15°(blumenseat線:股骨后側面和前交叉韌帶脛骨附著處之間的連線) ③脛骨前移(大于7mm)。 ④外側半月板后移。 ⑤后交叉韌帶的角度小于107°。 ![]() 13、軸向移動損傷 ①非接觸性,多見于滑雪和足球運動。 ②在膝關節不同程度的屈曲和脛骨外旋或股骨內旋狀態下,受到外翻力的作用。 ③通常在快速減速并改變方向的時候發生。 ④這種力量作用于前交叉韌帶并可導致前交叉韌帶撕裂。 ⑤一旦前交叉韌帶撕裂,脛骨就相對于骨前移,使股骨外側髁和脛骨外后方撞擊。 ⑥屈曲的程度決定股骨髁挫傷的部位。 ![]() 16、后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的撕脫較常見,表現為脛骨平臺后部有線形的T1WI低信號,T2WI、STIR高信號的骨折線,撕脫的碎片和后交叉韌帶相連而韌帶的連續性未見中斷。 17、后交叉韌帶部分撕裂 MRI表現 ①有外傷史,而無完全撕裂的MRI表現 ②后交叉韌帶內有信號異常改變 18、儀表盤損傷 ①膝關節屈曲時,外力作用于脛骨近端前方,多見于車禍時膝關節撞擊前方的儀表盤,也見于跌倒以后膝關節撞擊地面。 ②水腫出現在脛骨的前方,偶爾出現在髕骨的后方。 ③可合并后交叉韌帶撕裂,也是PCL最常見的損傷機制,因為屈曲時后交叉韌帶被拉直,受脛骨后移的外力后,PCL最易撕裂。 ④PCL撕裂最多見于中部,其次為上下端附著點。 ⑤可合并后關節囊的撕裂。 19、伸展過度性損傷 ①當膝關節直立時,脛骨前方受力使膝關節過伸,或踢腿過猛是膝關節被動過伸時 ②最常見是脛骨受到直接外力,如汽車撞行人 ③在過伸時,脛骨前部撞擊股骨髁前部,形成對稱性骨挫傷,如果同時有一外翻力的話,膝關節內側可出現對稱性挫傷 ④還可合并ACL、PCL和半月板的損傷;腘窩的血管神經干損傷、腓腸肌損傷等。 20、內側副韌帶撕裂 ①據膝關節的內側關節間隙的寬度分級: I級:0~5mm II級:6~10mm III級:11~15mm IV級:16~20mm ②MRI分級: I級:皮下水腫(韌帶挫傷) II級:韌帶部分撕裂,表現為韌帶的信號增高,鄰近的見水腫 III級:韌帶的連續性中斷,鄰近可見彌漫性水腫 ③發生部位: 近端多見,尤其以其股骨附著點處撕裂最多見,韌帶的中部次之,而遠端最少見。 ④I級撕裂MR表現: T1WI表現為皮下的低信號; T2WI、STIR、FS呈高信號; 內側副韌帶的形態未見改變,為平行于骨皮質的帶狀低信號影。 ⑤II級撕裂MR表現: 部分纖維斷裂,在T2WI(或STIR、FS)呈高信號; 水腫和出血使韌帶和周圍脂肪分界不清; 韌帶可有移位,不再平行于骨皮質。 ⑥ Ⅲ 級撕裂MR表現: 韌帶的連續性中斷,在T?WI(或STIR、FS)上呈彌漫性高信號。 伴有內側副韌帶附著點的撕脫骨折時,可見局部骨皮質連續性中斷,有大小不一的T1WI、 T2WI均為高信號的骨片和韌帶相連 內側副韌帶遠端的撕裂或撕脫可顯示為波浪狀改變。 21、由于外側副韌帶較細小,不是每個膝關節MR掃描圖像上都能清晰顯示外側副韌帶。 22、髕骨脫位 ①髕骨脫位是一種常見的損傷,其損傷是短暫性的,病人不一定意識到,二而在體檢時由于腫脹和疼痛而影響檢查,因此有50%-70%的患者在初次就診時不能獲得診斷。 ②MR檢查有助于髕骨脫位所引起的所有改變的發現。 ③防止髕骨外脫位的支持結構有:內側支持帶、髕股韌帶、股內斜肌,其中髕股韌帶是主要的防止髕骨外脫位的韌帶。 ![]() 23、膝關節韌帶損傷診斷的關鍵: ①知道各個韌帶的解剖部位和走向 ②有無明確的外傷史 ③出現信號異常 ④有/無連續性中斷是完全撕裂和部分撕裂的分水嶺 ⑤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掃描方向中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