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提到他人們便會首先聯想到“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被歷代改革家們屢屢援引的變法成功的典范。 《商君書》別名:《商子》,現存24篇。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是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該書解決了在當時條件下實行變法的理論基礎問題,提出了變法的幾大原則,既有宏觀理論闡述,也有具體的法令軍規,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行動猶豫疑慮,就不能成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2.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 ——《商君書·開塞》 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現狀。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時代;拘守現狀,就會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3.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 ——《商君書·更法》 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 4. 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商君書·更法》 小巷里常出怪事,學識短淺的人常常賣弄聰明。愚蠢的人所稱快的,正是有智慧的人所悲哀的;無知妄為的人所高興的,正是賢德的人所憂慮的。 5.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商君書·更法》 愚昧的人對于已成功的事情也不知是怎么成功的,明智的人在事情沒有發生時就已預見到了。老百姓不可以和他們謀劃開創之事,但可以與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 6. 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 ——《商君書·更法》 普通的人安于舊有的習俗,學者則沉溺于舊聞之中。 7.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商君書·更法》 無論治理天下還是國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靈活根據實際情況變通。 8. 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先戰勝自己。 9.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商君書·戰法》 能夠打勝仗的軍隊,勝利了也不驕傲,失敗了也不埋怨。 10. 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 ——《商君書·禁使》 飛蓬能行千里的原因,是憑借了風的勢力。 11. 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 ——《商君書·賞刑》 從前立過戰功,但后來有觸犯刑罰的事發生,也不因此而減輕刑罰。從前做過好事,又在后來犯過錯誤,也不因此而破壞法令。 12. 主貴多變,國貴少變。國多物,削;主少物,強。 ——《商君書·去強》 君主貴在多謀善變,國家貴在法制穩定。國家政務繁多,就會被削弱;國君政務精簡而不雜,國家就會強大。 13. 說者成伍,煩言飾辭,而無實用。 ——《商君書·農戰》 說的人很多,但都是一些啰里八嗦,浮夸吹噓之詞,起不到實際作用。 14. 戰必覆人之軍,攻必凌人之城 ——《商君書·賞刑》 戰就要消滅敵人的軍隊,進攻就能奪取敵方的城池。 15. 兵起而程敵,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敵眾勿為客;敵盡不如,擊之勿疑。 ——《商君書·戰法》 出兵要衡量敵人的情況:政治上不如敵人者不與之交戰;糧草不如敵人者不與之久戰;敵人多于我們,不去主動襲擊敵人;敵人在各方面都不如我們,就迅猛進攻,毫不遲疑地消滅他們。 16. 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書·更法》 反對古法的未必就要非議,遵循禮法的也不一定就有多少好處。 17. 窮巷多怪,曲學多辯。 ——《商君書·更法》 從偏僻小巷走出來的人愛少見多怪。 18.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商君書·君臣》 言論不符合法律的,不要去聽信;行為不合法的,不高明不長久;做事業不合法,必不成事,不可為。 19.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楫也。 ——《商君書·弱民》 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這好比是負重遠行而沒有馬牛,又好比想渡過大河卻沒有船只和劃船的工具。 20. 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商君書·更法》 圣人治國,只要能使國家強盛,就不沿用舊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舊的禮制。 21. 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戰。 ——《商君書·戰法》 國家的法令應使民眾不敢在鄉里私斗,而勇于為國而戰。 22. 故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 ——《商君書·定分》 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 23. 勝法之務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嚴刑。 ——《商君書·開塞》 執法的任務莫急于杜絕奸邪,杜絕奸邪的根本莫過于嚴刑峻法。 24. 國危主憂,說者成伍,無益于安危也。 ——《商君書·農戰》 在國家危亡、君主憂慮的時候,巧言善辯的空談之士成群,但對國家的安危沒有任何益處。 25. 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商君書·畫策》 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義而重視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嚴明,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執行,這樣就可以了。 26. 圣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商君書·算地》 有能力的人治理國家,考察國家歷史、民風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規,這樣治理起來就暢順,國家就太平。 27. 四寸之管無當,必不滿也。授官、予爵、出祿不以功,是無當也。 ——《商君書·靳令》 四寸長的竹管子沒有底,一定裝不滿。授給官職,給予爵位不靠功績,對爵位的欲望就像就像沒有底的竹管一樣。 28.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 ——《商君書·賞刑》 所謂統一刑罰,就是量刑不論人們的等級。 29. 蠹眾而木析,隙大而墻壞。 ——《商君書·修權》 蛀蟲多了木頭就會折斷,裂縫大了墻就會倒塌。比喻不及時治理小問題,就會釀出大禍。 30. 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 ——《商君書·兵守》 四面都有敵國的國家要注重防守,背靠大海的國家注重進攻。 ![]() 31. 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要想取得天下,先要管理好自己;想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先要戰勝自己。 32. 民愚,則知可以王;世知,則力可以王。 ——《商君書·開塞》 人民愚鈍,擁有智慧便可以稱王于天下;人民聰慧,擁有強大的實力也可以稱王于天下。 33.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商君書·畫策》 用戰爭來消滅戰爭,雖然要先發動戰爭,卻是可以采取的。 ![]() 34. 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 ——《商君書·開塞》 建立霸業的方法是有相通之處的,但是守住王業的辦法卻有不同之處。 35. 強存則弱,強去則王。 ——《商君書·弱民》 強民存在,國家便會衰弱;強民被消滅,就可以建立王霸之業。 36. 賢者而后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賢。 ——《商君書·定分》 只有賢能的人才能夠懂的事情,不可以用來制作法令,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賢能的人。 ![]() 37. 愛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愛惡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商君書·慎法》 對喜歡的人不阿諛奉承,對憎惡的人不陷害他,喜歡和厭惡也要遵循法律,這就是治國的最高境界。 38. 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 ——《商君書·開塞》 古代有效的治理,是先行道德教化,然后管治;現在治理的有效方法,是先用刑罰,然后執行法治。 39. 民憂則思,思則出度;樂則淫,淫則生佚。 ——《商君書·開塞》 人民感到憂心就會思考,思考之后做事就會合乎法度;快樂就會變得放縱,放縱就會懶惰。 ![]() 40. 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細過不失,則國治。 ——《商君書·開塞》 管治人民能夠使大的罪過不出現,小的罪行不漏掉,國家就得到治理了。 41. 親親則別,愛私則險。 ——《商君書·開塞》 親疏有別,血緣近則親,遠則疏,以此為標準;喜愛和厭惡即是貴賤有別的緣由。 42. 凡仁者以愛利為務,而賢者以相出為道。 ——《商君書·開塞》 凡仁愛的人把愛護、便利別人作為自己的事務,而賢能的人把推舉別人作為自己的原則。 ![]() 43.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 ——《商君書·農戰》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糧倉即使充實,在農業上也絕不偷懶。 44. 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商君書·農戰》 國家之所以能夠強大興盛,是因為重視農業生產和用兵作戰。 45. 法者,國之權衡也。 ——《商君書·修權》 法制是治國的權衡。 ![]() 46.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 ——《商君書·弱民》 人民弱則國家強,人民強則國家弱。 47. 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則不成;治宜于時而行之,則不干。 ——《商君書·壹言》 確立法律,但是沒有考察人民的具體情況,便不會取得成功;對于法律的確定,能夠適應當時的形式,百姓就不會抵觸他。 48. 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 ——《商君書·算地》 饑餓了就尋找食物,疲勞了就尋求舒服,歷經苦難的人就找尋快樂,受辱了就求取榮譽。 ![]() 49.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商君書·定分》 法令就是人民的生命,治國的根本。 50. 以刑治則民威,民威則無奸,無奸則民安其所樂。 ——《商君書·開塞》 用刑罰治理民眾就會畏懼,就不會有邪惡的事發生,沒有邪惡的事發生,民眾就可以享受他們的快樂了。 51. 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商君書·更法》 順應時勢的發展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法令。 ![]() 52. 國富而貧治,曰重富,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曰重貧,重貧者弱。 ——《商君書·去強》 國家很富強,卻按照窮國的辦法治理,這樣的國家就會更加富裕,富上加富的國家就一定強大。國家貧窮卻當做富國來治理,這就叫窮上加窮,窮上加窮的國家就一定衰弱。 53. 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 ——《商君書·外內》 糧價高那么農民就能獲利,種田能獲利,那么來種田的人就會增多。 54. 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則無敵矣。 ——《商君書·弱民》 君主如果對百姓的承諾像日月那么明確,這個國家必定無敵。 ![]() 55.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商君書·更法》 法制,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 56. 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商君書·說民》 治理有道的國家,治國不聽國君的,民眾不盲目追隨官吏,而是一切遵循法律。 57. 圣人之為治也,刑人無國位,戮人無官任。 ——《商君書·算地》 圣人治國,受過刑的人在國家沒有地位,犯過罪的人不能在朝廷上做官。 ![]() 58. 邊利盡歸于兵,市利盡歸于農。 ——《商君書·外內》 治理國家,邊疆的利益要全部歸功于軍隊,市場交易的利益要全部歸功于農民。 59. 治明則同,治暗則異。 ——《商君書·說民》 社會政治清明,那么民眾就同心團結;社會政治黑暗,那么百姓就人心渙散。 60. 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 ——《商君書·農戰》 人民見到了國家給人民帶來的好處,都是從耕種和作戰這一途徑出發的,這樣便會專心從事耕作和作戰。 ![]() 61. 技藝之士資在于手,商賈之士資在于身。 ——《商君書·算地》 手工業者的資本在于手中的技藝;工商業者的資本在于才智。 62. 不以私害法,則治。 ——《商君書·修權》 不因為私下的利益去損壞法制,這樣便能夠治理好國家。 63. 國大、民眾,不淫于言。 ——《商君書·農戰》 即使國家強大、人口眾多,也不會讓百姓肆意議政。 ![]() 64.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商君書·更法》 圣明的人不必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必改變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 65.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君書·更法》 利益沒有增加百倍,就不變更法令制度;如果不能取得很多的功績,就不要替換所用的人才。 66.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君書·更法》 效法古代不會有過錯,遵循禮法不會有邪行。 ![]() 67.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商君書·更法》 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呢? 68. 天下行之,至德復立。 ——《商君書·開塞》 天下都這樣做,最高的德行就會重新樹立起來。 69. 治則強,亂則弱。 ——《商君書·弱民》 局勢穩定,國家就強盛;局勢動亂,國家就衰弱。 ![]() 70. 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 ——《商君書·開塞》 古代的民眾民風淳樸而寬厚,如今的民眾做事機巧且虛偽。 71. 夫正民者,以其所惡,必終其所好;以其所好,必敗其所惡。 ——《商君書·開塞》 君主正確的治民之道是,如果用民眾所憎惡害怕的法治去治理,必然可以國泰民安;如果順應民眾的本性治理,社稷必然毀于人性本惡。 72. 國無奸民,則都無奸市。 ——《商君書·靳令》 國家沒有商人和手工業者這些奸詐的人民,那么都市里就不會有充滿投機行為的集市。 ![]() 73. 民之生,不知則學,力盡則服。 ——《商君書·開塞》 人的本性如此,對于不懂得的就去學習,力量用盡就服輸。 74. 故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諸侯者退德。 ——《商君書·開塞》 靠智慧稱王天下的人就會放棄刑罰,憑借實力征服諸侯的人就不用德政。 75. 取之以力,持之以義。 ——《商君書·開塞》 奪取天下靠的是實力,守住天下用的是禮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