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研究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是祝融“黃帝”之像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炎帝”并非一人,也是一個部落首領的稱號,有炎帝烈山氏、炎帝神農氏、炎帝祝融氏、炎帝夙沙氏、蚩尤炎帝等多位。 一個黃帝不可能在位一百多年,必定有兩個以上的黃帝。根據(jù)《山海經(jīng)》、《韓非子》、《左傳》、《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的記載,黃帝并非一人,有黃帝軒轅氏、黃帝有熊氏、黃帝縉云氏等。也就是“縉云”黃帝是黃帝之一。 史傳黃帝壽一百一十到一百一十七歲或言在位一百年,系指涿鹿時代黃帝氏族執(zhí)政時期。涿鹿黃帝在北方休養(yǎng)生息百年之后南遷王屋山,再遷華山,河南靈寶。號有熊氏,靈寶黃帝在位十九年,鑄天、地、人三鼎于靈寶城東南十里荊山(又名鑄鼎原,本為夸父山),傳說鑄鼎后,他白日飛升羽化而去。 《帝王世紀》說黃帝“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五帝本紀·集解》引《帝王世紀》謂黃帝在位100年,顓頊在位78年,帝嚳在位70年。司馬遷分別將三種史實秉筆實錄於《史記》: 其一為《史記·封禪》載:與司馬遷同時代的公孫卿上禮書於漢武帝曰:“黃帝迎日推莢,后率二十歲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 其二為《史記·五帝本紀》中載:“黃帝崩。葬橋山。”(即今陜西省黃陵橋山之黃帝陵)。皇浦謐注曰:“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歲。”(皇浦謐注引自中華書局,1959年9月出版司馬遷著《史記·五帝本紀》。 其三為《史記·封禪》中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公元前一百一十年)祭黃帝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何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唐王瓘《廣黃帝本行記》記載:黃帝居代,總一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也,有圣德,在位七十多年,年九十八歲……帝嚳高辛氏……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歲。帝堯陶唐氏……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歲。黃帝有子,各封一國,總三十三氏。出黃帝之后,子孫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歲。自黃帝巳酉歲,至今大唐廣明二年辛丑歲(即881年),計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南宋《軒轅黃帝傳》記載:黃帝居代總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帝之子少昊,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孫相承,共四百年。黃帝孫顓頊,號高陽氏,母蜀山氏,有圣德,居帝位七十年,壽一百五歲,都偃師。帝堯陶唐氏,黃帝之玄孫,帝嚳之子,姓伊祁,字放勛,興于定陶,以唐后為帝,在位七十年,壽一百一十八歲,都平陽。舜有虞氏,黃帝九代孫,姓申屠,攝帝位三十年,正居位五十年,壽一百一十二歲,都蒲坂。夏禹亦黃帝之玄孫也,姓姒,居帝位,都安邑,在位九年,子孫相承四百三十二年。殷湯,黃帝十七代孫姓子都亳,在位十三年,子孫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發(fā),黃帝一十九代孫,姓姬,居帝位六年,都鎬京,后平王遷洛邑,子孫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為螺祖。騾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螺祖,民間又叫“蠶母娘娘”。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 《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黃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 《世本》 云: “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袁珂案: 《路史·后紀五》 云:“黃帝之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紀》曰:“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集說詮真》:《宋史·孔維傳》 載: 孔維上疏曰: “《月令》 仲春祭馬祖,季春享先蠶,皆為天駟房星也。為馬祈福,謂之馬祖,為蠶祈福,謂之先蠶。是蠶與馬同其類爾。”。唐開元年間鹽亭人趙蕤撰寫的修葺嫘軒宮碑序曰: “黃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歿于衡陽道,尊囑葬于青龍之首,碑碣猶存。生前首創(chuàng)種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官室,奠國基,統(tǒng)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 憶官史。據(jù)前碑所志,補建于蜀王之先祖蠶叢。后文翁治蜀,大加闊筑。歷經(jīng)兵燹,已三缺三圓矣。”。《水經(jīng)注》卷 35 江水條的記載:西陵縣故城,《水經(jīng)注》卷 34 又云:夷陵縣之古城“秦令白起伐楚三戰(zhàn)而燒夷陵者也……黃武元年( 222 )夏名西陵也。后復曰夷陵。”,《史記》“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西漢時期成書的《戰(zhàn)國策》記載:“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于陳城,楚遂削弱。”。秦漢以前“西陵”和“夷陵”不是一個地方。 《史記》載大兒子玄囂生在“江水”邊,有學者以青衣江今樂山一帶;二兒子昌意,生在“若水”邊,有學者認為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壟江畔。《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解釋說:“西陵,國名也”。據(jù)專家學者考證,四川綿陽市鹽亭縣就是當年西陵國所在地域內。鹽亭縣始因與產(chǎn)鹽的鹽井比鄰而得名。西陵國境內發(fā)掘出青銅跪俑,其年代比三星堆更古遠,還有一座上古界碑,上面刻有田多行類似文字的符號,與西安半坡彩陶刻劃符號相似,是屬于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遺存,就時間來計算,比兩河文明、埃及文明時期的文字古遠得多。人們在鹽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出土蠶桑文物、化石、騾祖文化遺跡和唐代《騾祖圣地》碑,在祖家灣古墓群中發(fā)現(xiàn)兩幅石刻,分別是《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螢尤風后歸墟扶桑值夜圖》。蠶叢的故里的居民至今在火神廟供奉火神“祝融”,并流傳許多關于螺祖發(fā)現(xiàn)天蟲、養(yǎng)蠶制絲騾祖蠶桑織業(yè)的故事流傳,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騾祖的民俗。《史記·五帝本紀》、《路史·后記五》記載了祭祀嫘祖為蠶神的起緣與活動。證明嫘祖?zhèn)鞑ヰB(yǎng)蠶繅織文化到達西陵峽等地一定的范圍。《史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鑄造冶煉是“火神”祝融部落的長期實踐,荊山與西陵山相交于沮[jǔ] 水。北宋著名的志書家王存在《元豐九域志》中說:"峽州西陵山"為祭祀嫘祖的圣地,祭祀時間為三月十五日嫘祖的生日。廟會持續(xù)三天三夜,祭拜儀式隆重而和美。 《竹書紀年》記載:“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生帝于壽丘。”即山東曲阜城東4公里的舊縣村東的壽丘,這位黃帝是山東人。黃帝本是有熊國的君主,稱軒轅氏,活動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帶;黃帝也來西陵國求婚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禮記》、《史記》皆有記載,《史記·五帝本紀》和《周易·坤卦》載:炎帝勢衰,蚩尤作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炎黃結盟,聯(lián)合擊敗了蚩尤。兩個大部落聯(lián)盟逐漸走在了一起。 因此出現(xiàn)“縉云”黃帝。 許慎《說文解字》:“縉,帛赤色也。”,黃帝時期以云紀,縉云屬于一個管理南方的官職的稱呼,也成為繼任的“黃帝”。而夏官為祝融部落首領或人員。“縉云”本無“氏”,后人稱呼的增加“氏”的成為“縉云氏”。廣漢三星堆商晚期青銅大立人像青銅面具,突出了眼睛“縱目”以及“畢方鳥是火正祝融的使者”,皆符合祝融的特征兼具蠶蟲眼睛的特征。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突出了眼睛“縱目”,或許為蜀王蠶叢(祝融)。蠶蟲是否演化為“蠶叢”?考古專家認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突出了眼睛“縱目”,或許為蜀王蠶叢(祝融)。結合第一代蜀王蠶叢的故里漢陽古鎮(zhèn)上的居民修建了火神廟長期供奉火神“祝融”;重慶《縉云志》說:“縉云山出于禹別九州之前,曾是黃帝合藥煉丹之地”;再依據(jù)考古學家推斷三星堆商晚期青銅大立人像為黃帝之像。那么,我認為此黃帝應該是祝融部落的首領,即是祝融縉云“黃帝”之像。 《破譯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是黃帝,從山東跑到四川,〈易經(jīng)〉有記載》一文認為:黃帝不只有一位,而是華夏部落頭領的統(tǒng)稱。從青銅大立人修長苗條的造型,“皇天后土”大地母親的隱喻,以及《周易》坤卦尚柔,對應的性別,推測黃帝為女性,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位非常卓越的女性領導者!從三星堆青銅大立人的衣冠、裝束、手勢、配飾、底座造型及花紋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是黃帝縉云氏。根據(jù)《易經(jīng)·坤卦》、《韓非子·十過》等典籍記載,居住在東北、山東地區(qū)的黃帝部落,因為東夷蚩尤部落作亂,不得已遷移到西南的四川地區(qū),與南方的炎帝、祝融部落結盟,最終贏得勝利,黃帝成為華夏共主(皇天后土),蚩尤部落臣服。 正如出現(xiàn)祝融為炎帝之一樣,祝融也成為黃帝之一。故有炎帝祝融、黃帝祝融。甚至在蚩尤從炎帝部落中強大起來,脫穎而出時期,也因有了祝融部落的融合。祝融部落有時以部落稱呼;有時以首領進行稱呼;有過“帝”、“神”的稱呼以及以官職稱呼;有時以部落的分支稱呼。 炎帝后期,祝融縉云,作為炎帝部落遷徙,至與蚩尤部落聯(lián)盟融合,使蚩尤部落強大,成為九黎部落成員。黃帝聯(lián)合祝融部落,戰(zhàn)勝蚩尤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縉云成為黃帝,后被少昊代替,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祝融縉云成為苗民。《書.舜典》:“竄三苗于三危。”孔傳:“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堯發(fā)兵征討,戰(zhàn)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曰:“堯戰(zhàn)于丹水之浦。”)。《山海經(jīng)》記載:“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二·魏一·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史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言于帝,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 《史記集解·五帝本紀》引賈逵云:“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高誘云:“帝鴻氏(共工部落)之裔子渾敦,少昊氏之裔子窮奇,縉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謂之三苗。”;《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 故有《國語·楚語·觀射父論絕地天通》:“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其后,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也就是即使祝融部落出現(xiàn)反抗,也依然重新使用“復育”祝融縉云等,即使在帝嚳時期,分化祝融部落,堯帝對祝融“三苗”在初始依然需要祝融部落的協(xié)助,但當?shù)蹐蚺d旺時候,又不得不對祝融痛下殺手。《五帝本紀》漢代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國。高辛之衰又復九黎之德,堯興又誅之,堯未在朝,舜臣又竄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誅之。”;《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 ;《呂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古本竹書紀年》云:“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 《隨巢子》云:“昔三苗之亂,龍生于廟,犬哭于市。” 《論衡》云:“三苗之亡,五谷變種,鬼哭于郊。” 西漢竹簡<<六韜>>:"有苗日蝕月斷,三日不解","有苗三日不見日"。 《墨子·非攻下》曾說經(jīng)過這次打擊后“苗師大亂,后乃遂幾”,此“遂幾”說明并未完全被消滅或趕走,一部分三苗部眾到三危之地后曾被迫遷入隴蜀之間,明代學者蔣遷錫在《尚書地理今釋》中說:“三危山在大河南,今陜西岷州衛(wèi)塞外古疊州西。”。因此,三星堆青銅頭像背面還有辮子,《淮南子·齊俗訓》云:“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發(fā),其於服一也。”高誘 注:“髽,以枲(麻)束發(fā)也。”,則顯示“三苗”有辮發(fā)習慣。又繼承顓頊時期的紅山文化,故有人頭造型與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石峁遺址石刻獸面紋也非常相似;則應該是三苗族到三危之地后再遷;從三星堆的青銅頭像也可分為一般青銅頭像(沒有獠牙)和“夔龍獸面”像(有獠牙),依據(jù)《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則夔龍依然為祝融部落的夔子。因此,祝融于唐虞時為三苗,殷周時為楚羋,魏晉時為巴氐。 帝嚳時期,祝融部落被肢解;在舜帝時期,被分化瓦解的祝融部落部分作為三苗遷徙;在商朝中后期,祝融的稱呼逐步消失。 2022年5月8日初稿,5月13日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