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3年,魏國權臣公孫衍發起一個倡議,聯合韓,燕,趙和中山國等國的國君一起稱王,雖然這個提議是為了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但這讓齊國深感不安,中山國的國君稱王更讓齊威王不能接受。 中山國一直以來都依附于齊國,如果五國相王的提議最終成立,中山國等于背叛了齊國,因此,齊威王聲稱,如果中山國稱王,則自己要聯合其他大國攻打中山國。 這時張登主動請纓去見齊國權臣田嬰,他對田嬰說,不如首先提出讓中山國稱王,這樣魏國和趙國會生氣,攻打中山國,中山國不敵,只能廢王號依附齊國。 于是齊國同意讓中山國國君稱王,接著張登又去了魏國和趙國,對他們的國君說,如果他們同意中山國稱王,中山國就不和齊國一起出兵攻打趙,魏。 于是,趙國和魏國也同意中山國稱王。就這樣,在幾個大國的支持下,中山國國君厝終于正式稱王。 齊威王感覺自己被騙了,他沒想到趙國魏國竟然真的支持中山國稱王,齊國盛怒之下,關閉了與中山國之間的通道,并且以割地為條件,希望聯合燕趙一起攻打中山國。 不過,最終,憑借張登的三寸不爛之舌,化解了中山國的危機。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燕子噲繼位,幾年后,子噲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自己則北面稱臣,這引起了太子平等上層貴族的強烈不滿。 子之唆使子噲把朝中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員官印收回,并把他們趕出朝廷。公元前314年,太子平等人率兵攻打子之。 燕國內亂,齊國和中山國趁亂派兵攻打燕國,這并不是中山國第一次趁火打劫。 為了紀念伐燕之戰的勝利,中山王厝命人將從燕國搶來的青銅器熔化,鑄造成中山王厝鐵足銅鼎和中山王厝銅方壺。 在這兩件青銅器的銘文上,頌揚了中山國伐燕的戰績,告誡后代要吸取燕國子之之亂的教訓,并警惕周邊諸國。 在五國相王之后,趙武靈王自認為,趙國沒有那個實力稱王,于是自去王號,改稱君。 而中山王厝卻正好相反,對于稱王一事一直引以為榮,只是中山國的實力還不如趙國,為此斷絕與齊國的友好關系,實屬不智。 伐燕之戰最初是有道義上的支持,但是后來,中山國和齊國都受到了輿論譴責和戰爭威脅。 中山國國運歷經風雨,幾經曲折,在這樣生存環境中,中山國逐漸形成了趨利避害,實用主義的外交策略,這使中山國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利益,但是缺乏長期連貫性的外交策略,所以到中山國后期,它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都不太好。 五國相王,伐燕勝利,這使中山國的國勢達到了鼎峰,但也為它的亡國埋下了伏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
來自: liuhuirong >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