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臺灣世界書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雖然看起來已年過古稀,但是神態(tài)上卻精神矍鑠,讓人肅然起敬。聽聞他來,書局領(lǐng)導(dǎo)人立馬親自下來迎接,恭恭敬敬的將人請進(jìn)屋中,好煙好茶的伺候著。 此人正是曾國藩曾孫曾約農(nóng),來書局也不是為了閑逛,而是有一份重要材料想要提交。 “這是李秀成供詞原稿。”曾約農(nóng)邊說邊從包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早已泛黃的手稿,交給了書局的領(lǐng)導(dǎo):“我想了很久,這件事情也該大白于天下了,想必發(fā)表會引起不小的轟動,你們看著處理吧。” 書局工作人員雙手接過材料,不過略讀幾句就立馬愣在了原地。 這竟然是李秀成自述的原稿?那之前讓史學(xué)家們爭論幾十年的《自述》是什么?李秀成到底在供詞里寫了什么? 一、忠王被俘李秀成出身貧寒,父母都是普通的農(nóng)戶,家中經(jīng)濟(jì)拮據(jù),因此也沒能讀上幾天書。 ![]() 李秀成 不過他自小便天賦異稟,管理能力極強,哪怕是放羊,也能將一大群羊管理得服服帖帖的;為人也非常有韌性,不管多苦多難,都從來不會抱怨;志向又十分遠(yuǎn)大,從不自棄自餒,從未放棄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 在他28歲那年,機緣巧合之下加入了洪秀全領(lǐng)導(dǎo)的太平軍,憑借著自身的孤勇與強悍,成功走到洪秀全身邊,成為太平天國的一名將領(lǐng)。 當(dāng)時太平天國的形勢并不樂觀,對外有殖民者和清政府等多方勢力虎視眈眈,對內(nèi)有君臣猜忌、派系爭斗,致使朝廷內(nèi)部一盤散沙動蕩不安。 尤其是在“天京事變”之后,石達(dá)開出走,太平天國連個能主持大局的人都沒有。洪秀全萬般無奈,只能寄希望于李秀成,加封李秀成為“忠王”,主管京中大小事宜。 起初,在李秀成的運作下,天京的局勢確有好轉(zhuǎn),這讓洪秀全很是欣慰。 但是時間一久多疑的洪秀全就原形畢露了,他擔(dān)心李秀成大權(quán)在握會動搖自己的地位或是生出異心。為了牽制李秀成、分散李秀成的權(quán)柄,先后加封了兩千多位王,且大多都是李秀成昔日的部下。 ![]() 洪秀全 如此一來,大家都自視過高各自為政,天京再次陷入混亂。 內(nèi)憂未解,外患不斷,1857年12月,清廷又派大軍前來,意圖將天京包圍。 形勢危急,李秀成獻(xiàn)計洪秀成:“京城不能守,曾帥兵困甚嚴(yán),濠深壘固,內(nèi)少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 可洪秀全不聽,死活不肯離開天京,還對提出這條建議的李秀成十分不滿。李秀成不好再說,只能設(shè)法硬拖,阻止湘軍進(jìn)攻。 許是憂心太過,1864年天京被合圍后不久,洪秀全就病逝了,將爛攤子留給了李秀成一人。為穩(wěn)定軍心,李秀成一面提拔洪秀成長子洪天貴福繼位,一面整頓軍隊抵抗曾國藩。 周旋數(shù)月,天京城內(nèi)終于走到了彈盡糧絕的那一步,眼看湘軍就要攻進(jìn)來了,李秀成只能帶著小天王假扮湘軍逃走。 ![]() 為掩護(hù)洪天貴福,將士們折損大半,李秀成還將自己的好馬讓給了他,最后洪天貴福成功逃脫,抵達(dá)清涼山暫避。 李秀成則騎著一匹不得力的馬,逃亡途中為了引開追兵還不幸與大部隊走散,被迫逃到了方山一帶。 此時李秀成的狀態(tài)十分不好,沒有趁手的兵器,也沒有隨行的衛(wèi)兵,腿部還受了重傷,只要被追兵看到必死無疑,好在這里的百姓們大多認(rèn)識李秀成,當(dāng)初李秀成掌管此地時也為百姓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他們二話沒說便將李秀成藏了起來。 據(jù)傳,他們將李秀成藏在了一個破廟中,按時給他送水送飯,還會幫他打探外面的情況。 老鄉(xiāng)們的善舉讓李秀成無比感動,所以李秀成承諾:如果能夠活著度過此次難關(guān),一定會報答各位鄉(xiāng)親們。 ![]() 另一邊,湘軍將李秀成視作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殺之而后快,如今好不容易有機會逮住李秀成,竟然還讓他跑了,湘軍怎么可能甘心? 所以他們一邊派出重兵四處搜尋李秀成的蹤跡,一邊開出巨額懸賞令,號召百姓踴躍舉報李秀成的蹤跡。 有錢能使鬼推磨,何況是方山地區(qū)這些窮苦百姓。雖然有人心存良知不愿背叛李秀成,但是在利益的趨勢下,還是會有人屈服,將李秀成供了出去。 湘軍將領(lǐng)蕭孚泗親自來到破廟帶走了李秀成,隨后將其送去了曾國荃統(tǒng)領(lǐng)的軍營。 二、忠王不忠? 曾國荃率先審問了李秀成,不想李秀成什么也不肯說,惹惱了曾國荃,再加上二人之前的過節(jié),怒火中燒的曾國荃竟然拿出尖刀,將李秀成的胳膊、大腿全部都劃得皮開肉綻。 ![]() 曾國荃與曾國藩是親兄弟,所以李秀成被捕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曾國藩的耳里,曾國藩特意從安慶趕到南京親自審問李秀成。 曾國藩與李秀成雖然交手?jǐn)?shù)年,彼此間的仇恨早已不共戴天,但是實際上他們從未見過面。 第一次見面,曾國藩坐在主帥椅上,居高臨下的看著雙手帶著手銬被押解進(jìn)來的劉秀成,士兵原想壓著李秀成給曾國藩跪下,被曾國藩揮揮手制止了。 隨后,曾國藩讓人卸掉了李秀成的手銬,還讓人搬來一把椅子:“你就是忠王李秀成?我是曾國藩,沒想到我們在這里見面了。你請坐,上茶!” 李秀成也不客氣,徑直坐了下來,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才看向曾國藩:“曾帥,你我較量多年,雖互有勝負(fù),但最終還是你勝了,我敗了!你有什么話,就請說吧!” 曾國藩被李秀成的直言快語驚了一下,反應(yīng)過來以后便笑了:“忠王,我們是棋逢對手,我只是勝得僥幸而已。我沒什么要說的,我倒很想聽聽你想說點兒什么!” 就這樣,兩人聊了許多,不過大多時間都是李秀成在說,曾國藩在聽。 ![]() 雖然二人各為其主又有深仇大恨,但是李秀成的很多觀點和理論都讓曾國藩暗暗稱絕,所以這一次兩人也算是相談甚歡。 李秀成回去以后,便按照曾國藩的要求撰寫《自述》,雖然那時他的身體已經(jīng)嚴(yán)重傷殘,但是他仍克服了自身的問題,每天至少完成七千字。 自述中也記錄了李秀成與曾國藩之間的第一次談話,并對曾國藩大為稱贊。 也正是因為他《自述》中對曾國藩所表現(xiàn)出的敬佩與感激,不免讓人懷疑李秀成存有乞降求撫之意,覺得原來“忠王”竟然也是貪生怕死之輩。 可遺憾的是,這份供詞沒能拯救他的性命,他上午將《自述》交給曾國藩,下午就被下令處死了。 原本從李秀成被俘開始,清廷就多次命令曾國藩將其帶回北京,但曾國藩一直辯稱“忠王甚狡”“不宜使入都”,違抗朝廷命令;李秀成完成自述后,曾國藩又不向上請示,私自殺掉李秀成。 ![]() 他們之間有何仇怨?曾國藩為非要親手殺死李秀成呢? 三、李秀成與曾國藩 李秀成與曾國藩之間的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1851年,彼時李秀成剛剛加入太平軍,曾國藩也頭一次奉咸豐皇帝之命前往湖南帶兵操練,抵御太平天國。 加入不同的陣營,各為其主,兩人的關(guān)系注定水火不容。 同年12月,太平軍攻入武漢,隨后沿江東下,先后攻克了安慶、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 1853年6月,賴漢英帶領(lǐng)太平軍圍攻南昌,曾國藩與郭篙煮等人奉命前來支援,這是曾國藩與太平天國首次交鋒,以曾國藩勝出告終。 ![]() 此后曾國藩來到長沙,繼續(xù)操練士兵,同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曾國藩設(shè)立審案局,將地方官員的職權(quán)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 如此一來,地方官員自然不滿,湖南提督鮑起豹甚至鼓動綠營兵直接沖進(jìn)曾國藩的家刺殺曾國藩。 曾國藩雖然僥幸逃脫,但是仍舊后怕不已,自認(rèn)為綠營兵內(nèi)部早已腐朽不堪,不能再用了,便向朝廷建議另建新軍。 咸豐帝同意了他的請求,曾國藩便借此機會依靠親戚、好友等人際關(guān)系,在家鄉(xiāng)湖南建立了一支地方團(tuán)練,即后來的湘軍。 在曾國藩新法的作用下,綠營兵的戰(zhàn)力果然大大增強。 ![]() 但是無奈此時太平天國正在勢頭上,比清廷更得人心,很快便占據(jù)了大半中國,曾國藩在靖港與天平軍交手也被打得凄慘無比,這讓曾國藩即驚又氣,悲憤交加之下,曾國藩竟然還生出了自盡的念頭。 好在最后被手下救下來了,不過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仇怨算是徹底結(jié)下了。 此后,曾國藩率領(lǐng)湘軍多次在武昌一帶多次與太平軍展開了較量。 李秀成率領(lǐng)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北大營穩(wěn)占上風(fēng),可無奈太平天國內(nèi)部紛爭不斷,所以后勁不足;反觀曾國藩空有兵部侍郎的頭銜,卻因沒有實權(quán)而難以調(diào)度軍隊。 二人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所以李秀成被捕以后兩人第一次見面還頗有英雄之間惺惺相惜之意。 李秀成沒有放棄他的天王,曾國藩卻不愿受這樣的氣,加上戰(zhàn)場失利,干脆借著為父奔喪的名義不聞世事。 ![]() 及至石達(dá)開由江西入浙江,曾國藩奉命馳援,再次被李秀成攻破軍營,曾國藩親臨督戰(zhàn)也于事無補,曾國藩對李秀成的警惕之心更勝。 不久,李秀成與陳玉成率太平軍在三河鎮(zhèn)大獲全勝,對戰(zhàn)中還殺死了曾國藩的親兄弟曾國華,這讓曾國藩對太平天國及其將領(lǐng)李秀成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不過此時曾國藩對李秀成的殺心并不大,也知道李秀成是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所以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內(nèi)部遭到排擠時,曾國藩還想利用這個機會勸誘李秀成。 偏偏李秀成剛正不阿,十分愚忠,悉數(shù)拒絕了曾國藩的邀請,讓曾國藩顏面掃地,洪秀全得知李秀成的忠誠以后雖然封他為“忠王”,但他也因此徹底開罪了曾國藩。 1860年2月,李秀成攻克杭州,3月又與陳玉成聯(lián)手大破清軍江南大營,形勢緊急,曾國藩被清廷提拔為兩江總督,與太平軍交手。 曾國藩派其弟曾國荃圍攻安慶,可就在這緊急關(guān)頭,英法聯(lián)軍直逼北京,曾國藩不得不分出精力支援北京,李秀成等太平天國將領(lǐng)看出曾國藩早已力不從心,遂向祁門發(fā)起猛攻。 ![]() 眼看山窮水盡,曾國藩連遺囑都擬好了,好在胡林翼及時出手相助,曾國藩才幸免于難。 同年12月,清政府重用沈葆禎、左宗棠等曾國藩集團(tuán)人員,曾國藩實力大增,太平天國再次陷入被動。 1862年4月,陳玉成被捕,李秀成成為天平天國最大的實力派,洪秀全自然無法忍受臣子一家獨大,所以又先后封了兩千多為王,瓜分李秀成的權(quán)利和土地。 李秀成幾乎被架空,自然無法與曾國藩相斗,曾國荃趁機帶兵圍困天京,內(nèi)憂外患之下,天京危如累卵。 李秀成一心一意的為洪秀全出謀劃策,洪秀全從不采納,哪怕李秀成主動交出蘇、浙兩省的政權(quán),還將家人交給洪秀全做人質(zhì),洪秀全都沒有相信他的忠心,在李秀成與清軍交戰(zhàn)失利時,還是毫不留情的革去了他的王爵。 即便如此,李秀成也從未想過投敵。 ![]() 1864年,天京被合圍,湘軍在城外布重兵、挖溝壕,想要將洪秀全等人一舉殲滅。 李秀成勸洪秀全離開,卻遭到了洪秀全的嚴(yán)詞拒絕:“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于水,何懼曾妖(曾國藩)者也乎。” 就這樣,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扶其長子繼位,后為保全新天王,落入曾國藩兄弟手中。 此前種種,李秀成與曾國藩之間早已不共戴天,李秀成落到他們手中,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四、真相如何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完成《自述》,上午寫完晚上就被殺害了,據(jù)傳李秀成赴死時極其樂觀,不僅能與行刑人員談笑風(fēng)生,還自寫了數(shù)首絕命詩。 從李秀成的表現(xiàn)來看,他似乎早有預(yù)知自己死期將至,所以十分坦然,很有忠王風(fēng)范,可是從他的供詞中來看卻并不是這樣一回事了。 《自述》中,李秀成不僅對曾國藩極具奉承,還大貶太平天國,反過來為清政府歌功頌德,搖尾乞降之意實在太過明顯,讓人無法接受,李秀成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污點英雄”。 ![]() 這樣的誤解持續(xù)了許多年,直到曾國藩的后人拿出一本《自述》原稿,多年來圍繞在李秀成身上的謎團(tuán)和矛盾才得以解開。 1963年,曾國藩曾孫曾約農(nóng)向臺灣世界書局提供了一份材料,名為《李秀成親供手跡》,人們才知道,原來看過多年的《李秀成自述》,竟然是一份刪減版。 曾約農(nóng)提供的這篇原稿,足足有74頁,共計33000字,饒是如此這篇原稿仍舊不是完整版,74頁以后的內(nèi)容沒有了。 那么曾國藩到底刪掉了那些內(nèi)容,以致于李秀成竟然成了一個沒骨氣沒擔(dān)當(dāng)?shù)呐撤颍蝗藗冋`解幾十年呢? 從曾約農(nóng)提供的手稿來看,曾國藩主要刪減了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是太平天國領(lǐng)袖洪秀全之死。 ![]()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洪秀全是“病身制重……不食藥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藥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 說明洪秀全是因為生病不吃藥病死的,可曾國藩為了邀功,在給朝廷的奏章上卻說洪秀全是因為“軍猛攻時,服毒而死”,擔(dān)心李秀成的文章會導(dǎo)致自己虛報的事情敗露,所以他更改了這一部分內(nèi)容。 其二是關(guān)于李秀成是如何被俘的。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是有叛徒為了利益將其送到曾國荃手上的,這也與曾國藩上報朝廷的不符。 曾國藩為了彰顯湘軍的功勞,聲稱李秀成是被“提督蕭孚泗親自搜出”的,跟上一條一樣,曾國藩為了隱瞞朝廷,將這一部分也修改了。 其三是關(guān)于李秀成如何將新天王從天京救出。 ![]() 李秀成原稿中述“是日將夜,尋思無計……不得已,初更之候,舍命領(lǐng)頭沖鋒……自向帶幼主在后而來,沖由九帥放倒城墻(缺口)而出,君臣舍命沖出關(guān)來。” 按照李秀成的說法,天剛剛擦黑他們便成功逃脫,如果如實上報朝廷,相關(guān)的負(fù)責(zé)人員是要因為玩忽職守被問責(zé)的,所以曾國藩才更改了這一部分內(nèi)容。 其四是關(guān)于李秀成分析的“天朝十誤第十誤事”。 李秀成的原稿是“十、誤立政無章。誤國誤命者因十誤之由而起,而性命無涯。” 曾國藩則將其改為“十、誤不應(yīng)專保天京,扯動各處兵馬。” 如此一來,不僅掩飾了他久攻天京不下的無能,還將所有的功勞都攬到了曾國藩集團(tuán)的主要人物身上。 ![]() 至于李秀成在自述中對曾國藩極盡奉承,臨死也對其充滿感恩,則是因為曾國藩承諾不對他實行凌遲之刑,在二人最后一次見面時,曾國藩就說過:“幼天王洪天貴和洪仁干已在江西被俘,正在被押解去京的途中,十有八九是要被凌遲處死。你我雖為敵手,但我敬佩你的為人,不想讓你到北京受那份罪。” 李秀成感念曾國藩對自己的恩情,所以才會對其感恩戴德。 原本李秀成在自述中只是講述了太平天國的起落經(jīng)過,記錄了以往的戰(zhàn)績以及戰(zhàn)敗的反思,可經(jīng)曾國藩一改,就變成了一個不仁不義、見利忘義的奸佞小人,白白讓人誤解了李秀成幾十年。 好在曾國藩的后人尚有良心,將真相公之于眾,才讓人們正確認(rèn)識忠王李秀成,還他一個清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