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哥們,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兒。平時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去辦公室的路上...包括休息日。 上帝總不會虧待努力的人,哥們也是。日積月累,付出了“十幾倍努力”的哥們,獲得了“至少幾倍”的成果。 又在關鍵時刻,為單位挽回了一些損失,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也算是個“有功勛”的人員了。 總之,在異常辛苦的努力后,哥們慢慢站穩了腳跟——雖然哥們依然不擅長“搞人的工作”,但也依然站穩了。 哥們獲得了基本一致的認同,大家輕易不會去挑戰哥們的地位和尊嚴。 . 但好日子總是轉瞬即逝......就在哥們過得舒服、待得舒心之時,領導換了。 新領導新氣象,新領導上任,自然要舊貌換新顏一番。 新領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舉措——其中,就有大力削弱哥們權力、利益的部分。 新領導還做了一番(如果哥們反抗時的)預案,以及最壞的結果(讓哥們走人)。 . 已然在單位站得十分穩當的哥們突然遭遇生存的暴擊,自然一萬個不服。 接下來,就是一番番不見刀光劍影的苦斗...... . 也不知發生了什么故事,最終領導妥協了,撤回了部分妨礙哥們利益的政策; 哥們也妥協了,讓了一些步、“度”了一些利益出去。 兩人甚至成了(表面上)關系極好的哥們,見面時你拍我打,熱情得不行。 . 同事們隱約知道發生了什么,但同事們不說出來。 同事們只是笑著看戲,隨.風.而.動。 . . 第一,把磨打得再結實一些,那卸下不易。雖然單位是業主的,管理單位的權力暫時是屬于領導的...但不代表領導就能想干啥干啥。 沒那樣的領導,那樣任性的領導活不過二集。 所有的領導,都會在一定的“權,衡”、“想象后果”的前提下,做出相應的動作——領導越聰明、經驗越豐富,就越是如此。 . 所以,盡可能把自己的“磨”打得結實一些,那領導投鼠時便會忌器。 如: 發展更多的“保護者”,如有權、有影響力的人; 適當捂住業務的秘密,不做“教會徒弟”里的師傅; 平時溫柔地對待同事,不在同事堆里樹太多的敵人; ...... 而非孤單一身,全靠能力傍身——那樣的自己太過孤單,抵擋不住稍強烈的風雨。 . 面對這“堅硬的磨”,領導即使有心,也不敢輕易動作。 . . 第二,注意“共存”的藝術,讓領導也有恰當的利益感。雖然擁有好東西是件令人幸福的事情...但如果是“別人擁有”,自己卻只能干看著,那滋味兒不好受。 相信我,沒幾個人能高尚到為“別人有,我卻沒有”而欣慰無比,而真心地笑出來。 . 讓領導也同時擁有,領導自會欣慰起來。 如: 適當出讓利益; 巧妙地把功勞、榮譽等“好的東西”讓給領導; 有出風頭的機會,一定要把領導捧在前面; ....... 總之,雖然功勛(業績)是自己辛苦做出來的——但如果暫時沒有保全它們的能力,那有必要拉幾個保護者過來。 雖然要為此出讓利益,但若因此而讓發展的根基更加穩固,也是應當的代價。 這就是生存的藝術(必要),不得不服。 . 而非“我的就是我的,我的怎么能變成你的?”......那大概率,結局是連“基本屬于我的”都難以保住。 . . 第三,讓利益適當走在斗爭的前面,有時更能解決“人的問題”。雖然利益不是萬能的.....但切實的利益,的確能解決許多問題。 如瞄準業績、地盤...的攻擊,就是赤果果的利益之戰——把占有更多利益的人打翻在地,是迅速擁有更多利益的有效手段。 樸素一點,就是“吃大戶”。 . 雖然身為“大戶”,基本有放手一博的資本......最終也大概率能搞個你死我活的局面,但那不是作為打工人最優的選擇。 打工人打工的魂,打工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活著——并有可持續的發展。 所以該讓步的時候,不妨讓出一二。 . 而非一味的斗爭,只為尊嚴而(與權力)較個高下。 那沒太大意義。 即使最終贏了,也是后患無窮,失去的也許會遠大于得到的。 而“尊嚴”那個東西——如果你足夠自信,那不需要“表面的贏”作為鞏固它的道具。 . . 第四,競爭也分技巧,并非單純的“斗,或讓”的唯二選項。雖然斗爭的見效更明顯、也更能舒解郁氣,適當“讓”也能換來一時的和平...... 但在復雜的競爭場,有時需要更曲線的技巧。 比如“與權共舞”。 借助權力的作用,讓自己在權力的世界,獲得更平衡、更長遠的發展——至少,有相對安寧的日子可過。 . 雖然表面上,自己是做出了一定的讓步、遭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最終得到的,也許要豐富許多。 . . 第五,別把“對單位的貢獻”看得太過重要,那不科學。某單位的一哥們,工作雖然總是最多、業務量總是最大,但年底分錢的時候,卻總是墊底。 哥們很郁悶,很想不通,就去找領導理論。 領導很熱情(光明正大)地告訴他:你的工作歸我安排,但你拿多少錢,不由我說了算。 哥們一時無措,不知如何理解這怪異的邏輯。 . 那位領導大人的“工作歸屬論”雖然無恥的味道極濃,但背后的道理卻真實無比 ——在單位這片“別人的地盤”里,“分配權”與“干活權”,向來是兩個系統。 不明白這個,那搞不好會奉獻不止——直到燃盡自己。 最終,除了感動自己,只虛耗了寶貴的時間。 . . 總之,成為“被盯上的驢子”,是作為在單位(那片競爭的土地上)“擁有更多者”的宿命。誰讓這頭驢又肥又嫩——吃(獲取利益)起來更省事且見效快呢。 這就是競爭世界的內核,不得不服。 . 所以在“做驢”的同時,有必要提起對“卸磨”的警惕,早早地準備起來。 如拉攏更多有力量的人作為保護者,如在人群中建立“還不錯”的形象; 以及,讓業務能力更有“獨立性”(輕易難以取代)。 待“磨”有了一定的堅硬度,那領導(或其他有心者)便輕易下不了手。 . 但別把“屬于自己的磨盤”看得過于重要。 無論如何,單位最終只是別人的地盤,自己至多只是“暫時的一頭驢”而已,變不成這片地上的王者存在——再聰明、貢獻再大,也是如此。 . 不如心思活絡一些、眼光放遠一些,尋找恰當的時機,“借單位的勢”,尋找屬于自己的機會和發展。 這,才是打工人的最核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