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醫堂 為 弘揚中華民族之傳統醫學(中醫),挖掘并整理了中醫自古至今發展之脈絡,因年代久遠,諸多不可考證的部分,還請諸位搬張木椅,或倚著沙發,或臥于石榻,姑且看之。 這一期主講的還是古中醫的綜述,有書籍(包括竹簡、帛書、碑帖等)記載及其它典籍表述過的中醫體系。遺憾的是諸多出土的文物歷經數千年的暗無天日大多殘缺或殘損,尤其是帛書和竹簡。但僅就目前留存的中醫而言,已足令我們受用一生,其奧妙也令世人嘆為觀止。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是: 中醫曾經的高度,現在和將來已不可能達到! 此圖片來自網絡 出土傳世最多的醫典是漢墓馬王堆的帛書跟漢簡: 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炙經》,《養生方》 《陰陽脈死候》,《導引圖》,《卻谷食氣》 《胎產書》,《雜療方》,《五十二病方》等 …… 此圖片來自網絡 據東漢之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醫家被劃入“方技”類,中國的醫學共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大流派。由于神仙、房中兩個流派的主要著作沒能保存下來,而醫經和經方尚有少量著作留存,因此成為現今中醫的兩大主流。 壹、“醫經”派 漢書云:“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醫經派的代表著作是《黃帝內經》、《難經》等。 《黃帝內經》十八卷;《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 。 貳、“經方”派 用經驗方治療疾病的臨床醫學流派,《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曰:“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藥味之滋, 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 《漢書·藝文志》記載的經方十一家著作均已佚失。學術界認為,現存的《神農本草經》和亡佚的《湯液經法》是臨床醫學經方流派的代表性著作。 后世主要典籍有: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古今錄驗》、《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后方》、孫思邈《千金方》、《外臺秘要》等。 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宋代之后世尊為經典著作,故后期“經方”多指《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經典方”。經方學派在明清最盛,代表人物眾多,有方有執、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張錫駒等等。 此圖片來自網絡 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言:“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九卷》一般認為指的是《靈樞》。《胎臚藥錄》應該是臨床醫學著作,其書已亡失。 晉代皇甫謐(公元215~282年)的《針灸甲乙經·序》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有學者考證認為,皇甫謐所言伊尹《湯液》可能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經方”類著作中的《湯液經法》。《漢書·藝文志》提到的另一著作《神農黃帝食禁》,一些內容經考證,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最后兩篇,即《傷寒雜病論》的食禁部分。有學者把《漢書·藝文志》經方十一卷的標題與《金匱要略》的篇名相對照,發現二者十分吻合:“以兩者部類而言,則彼此略可覆掩,沒有過多差異。”這些資料說明《傷寒雜病論》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經方”類著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漢書·藝文志》所表述的“房中”及“神仙”兩派,具體內容偏于養生與修煉,其目標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追求長生,與以醫治疾病為主的理論醫學及臨床醫學有所不同。 此圖片來自網絡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圣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 后世醫家的發展,又分造出諸多流派如下: |
|
來自: 檸檬豬nyzbh9re > 《中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