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同時,黃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民間形容其“一碗水,半碗沙”。那么假如現在問你:“你印象中的黃河是什么顏色”,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是黃色。 ![]() 然而,近年來黃河水已經由黃變綠了,近些年去過黃河的人應該都看到過。對此,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這太不可思議了,黃河水竟然由傳統的土黃色變成了濃郁的綠色,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黃河水變綠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黃河壺口為何出現“青山綠水”的景觀?黃河壺口瀑布東臨山西省臨汾市吉縣,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為兩省共同旅游景區。因黃河奔流至此時,兩岸非常陡峭,河口瞬間從寬300多米的水面被壓縮成20-30米的寬度,再從落差20多米的陡崖上傾瀉而下,形成了一種“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勢,故得名壺口瀑布。同時壺口瀑布也是我國第二大瀑布,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 眾所周知,黃河河水之所以呈現黃色,主要是因為黃土高原土地早在周秦時期就被開發利用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洗禮,黃土高原的地表植被早已被砍伐、破壞得非常的嚴重,再加上黃土高原土質疏松,于是每到黃河的雨季,暴雨就會攜帶大量的泥沙匯入支流,而黃河的支流眾多,日積月累,黃河就變成了“水少沙多”的黃色河流。 據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上個世紀,黃河平均輸沙量大約可以多達16億噸左右,而將近有4億噸會沉淀到中下游的河流和灌溉田中,從而導致下游河床平均升高4-6米左右,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懸河”、“地上河”。 ![]() 但自從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黃河的泥沙被大大攔截了,據統計,黃河的輸沙量減少了大約50%。再加上我國這些年一直積極堅持黃土高原的退耕還林還草行動,據數據顯示,1999年的黃土高原綠化面積只占30%左右,但到了2019年,黃土高原的綠化面積已經占到了63%左右。由此可見,黃土高原周邊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 所以,如今黃河的水質才會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換言之,一年當中,黃河在水量充沛的汛期,其實際流量可達2700m3/s時,河水就會呈現最深的土黃色。但是在汛期之外,水量減少,上游泥沙有被大大攔截,自然下游的水質就會漸漸變清。 特別是黃河的壺口段,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水量就會相對比較少,一般平水期的水流量大概為1000-1700m3/s,枯水期的水流量為300-800m3/s。而每年的5-6月份,剛好就是壺口段的平水期,所以,自然而然,黃河水在此段就會呈現藍綠色、綠色或者深綠色。 ![]() 但是,對于黃河壺口出現的“青山綠水”的景觀,網上也是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黃河水由黃變綠,是好事,說明通過這些年的努力,黃河的生態環境在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態度,認為黃河水質變清和變綠并不是一個概念,如今黃河壺口段水質呈現濃郁的綠色,說明河水受到了污染,水質嚴重富營養化了。 黃河水由黃變綠,是好事還是壞事?提起黃河水變綠了,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這種現象太少見了,那這種現象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 ![]() 首先,黃河壺口段的水質由黃變綠,對于黃河的漁業資源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水質之所以呈現綠色,主要就是河水里生長著茂密的藻類植物,不僅有利于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提高水里各種魚類的繁殖和生長,而且還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據相關漁業數據顯示,壺口段到三門峽非常適合漁業資源的發展,因而在這周邊確實分布著很多土著魚的產卵基地,比如,分布在陜西境內的北方銅魚產卵場,每年5-7月剛好就是它們繁殖生長的高峰期,而且成年北方銅魚可以長到20-30公斤左右,是黃河里有名的土著魚類之一。 ![]() 不過,黃河水變綠雖然為魚類的繁殖和生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黃河漁業資源卻并未進入繁盛期,反而很多的魚類數量在遞減。據黃河漁業資源調查數據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黃河發現的魚類有大約191種,但是到了2000年的時候只剩了82種左右,減少了將近一半以上。而且以前黃河里很多的鯉魚、北方銅魚、蘭州鯰、刀魚等的數量也在大幅度減少。 ![]() 關于黃河魚類資源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為過度的捕撈和水質污染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各種水利工程的修建對魚類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如何在不影響水利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對黃河魚類的影響也就成為了急需解決的難題。 其次,黃河水適度地呈現綠色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也要警惕這種過度的深綠是不是水質污染帶來的超富營養化的征兆。因為據媒體發布的視頻和照片上可以大概看出,黃河壺口段的水質顏色普遍呈現藻綠色,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河水中氮磷等含量比較高,才導致藻類大量繁殖。 ![]() 而眾所周知,氮磷等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就是生產、生活等工業污水和廢水的大量排放。所以,很多人看到黃河水的顏色,不由地表示擔憂,認為如果污染加劇,那往后在黃河蓄水和水量減少期間,黃河的中下游會不會爆發嚴重的“水華”等災難呢?答案是否定的。 黃河水是變綠還是變清?實際上,目前很多專家表示,黃河水由黃變綠只是一種很短暫的自然現象,因為從以往的黃河數據上可知,每年6月下旬左右,小浪底大壩的高位明流洞和低位排沙洞會被同時打開,到時候,黃河上游的萬家寨、三門峽等水利工程會適時躺泄,從而將淤積的泥沙逐漸向下游排出。 ![]() 這就是黃河的調水調沙工程,此工程要持續20天左右,而在此期間,隨著黃河水量和泥沙的大幅度增加,黃河中下游,包括壺口段的“青山綠水”景觀就會很快被“黃水”取代。也就是說,黃河水5月變綠,但6月下旬又將會變黃。 而且就目前來看,黃河壺口段水質變綠發展成超富營養化的概率很低,因為水質超富營養化這種污染,一般多出現在不具備流動或水流不暢的水域中,但是黃河水卻是奔流不息的。所以黃河水變綠,其實也暗示著其水質在逐漸變好,換言之,黃河水短期變綠也意味著黃河水在變清。 ![]() 因為黃河渾濁的泥沙主要是來源于黃土高原及其風沙區,但是從2000年至今,經過二十多年的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和水利工程的攔沙,黃河的泥沙含量在逐漸減少。而且從黃河水文站的監測數據可知,三門峽2020年的輸沙量只剩3.44億噸,比過去70年的平均值減少了約62%左右。 ![]() 與此同時,小浪底、花園口等水利站的輸沙量也在逐步降低,這也說明黃河水正在逐漸變清。當然更重要的是,近些年,黃河干流和支流的水污染治理項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黃河水質的檢測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黃河流域中I類水、II類水、III類水同比增長了11%左右,而劣V類水基本已經全面清除。也就是說,黃河的水除了變清之外,其水質也得到顯著提高。 ![]() 總之,從目前的大環境來看,黃河水變綠是短暫的,但是水質變清卻是未來的大趨勢,相信在未來,黃河的生態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好,黃河會呈現名副其實的“綠水青山”。對此,你認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