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靈帝期間,由于人們對各類書籍的傳播出現了很多錯誤的地方,時任議郞一職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就向靈帝建議,把古代遺留下來的“七經”刻在石頭碑上,一方面可以使這些作品得以保留,另一方面把民間傳播的有錯誤的文字一并予以堪正。這“七經”分別是:《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這一建議得到了靈帝的批準,便由蔡邕主持完成。 蔡邕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雖然他只當過郎中、議郞等職,這個官位不大,次于尚書、丞相,但他在文字史、歷史學和書法上的成就很大,被人們譽為“蔡郎中”。蔡邕是“中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的父親,他一生喜愛藏書,更喜歡讀書,學書五車。蔡邕當年針對歷史遺留下來的“七書”手抄本中,有許多人的文字都是以訛傳訛,于是他便針對這一現象,向靈帝提出將“七書”刻于石碑之上,并且修正那些錯誤的文字。 這個石刻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典刻石,當時是由蔡邕主持刻制的,當然,他也要親自在石頭上用朱色寫下文字,再經過刻石工人來鑿刻。從公元175年開始,到183年,一共用了8年時間才刻制完成。因為是在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刻制的,所以后來把這個石刻叫作“熹平石經”,這個石經當時放在洛陽太學院所在地,也把它叫作“太學石經”。 “熹平石經”一共有46塊石碑構成,它們全部高約3米,寬約1米,陣勢宏大,傳刻成后,每天都有上千人前來觀看,有的人還拿著紙和筆在跟前抄寫學習。“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輛),填塞街陌”,可以說,因為這件事影響太大,讓全國各地的“文化人”前來學習,一方面是抄寫原文,另一方面還有人在學習書法。 在東漢時期,書法方面主要是以隸書為主,這是當時的官方文字和通用文字,“熹平石經”也是用隸書書寫并刻制而成的。隸書在東漢時期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體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隸書名碑,如《禮器碑》、《張遷碑》、《曹全碑》、《石門頌》等,都是東漢時期的隸書作品,因此,在蔡邕那個年代,隸書也是流行的一種書體。 蔡邕是當時的隸書名家,加上經過對“熹平石經”的刻制,他的名氣就更大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當時這個石經的確是非常完美的,后來經過了多次戰爭,到現在,我們根本看不到當年這些石經的宏偉壯觀,而只能從一些殘留下來的石頭碎片中找到它們的殘缺文字,據說,這些隸書文字只有8000多個字,并且分別存放于西安、洛陽和北京。 蔡邕的隸書如何?其實,他的真跡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后人從那些石刻作品中猜測的,被認為是蔡邕所書。書法愛好者時常見慣了其它石碑上的字形,如《張遷碑》等,但見了這些文字后,都認為蔡邕的隸書的確是寫出了另一種 對于蔡邕的隸書是否真假,歷史上還有很多爭議,一些人認為,大部分都是后人的偽作,或者說是當時在石碑上書寫時,并不只是蔡邕一個人,還有其他人一起寫,因為是蔡邕主持這項工作的,所以就把它歸到了蔡邕頭上,究竟是何人所寫,已經沒有歷史證據來證明它的真偽了。但是,面對東漢時期的這個石經作品,也是值得臨摹學習的。大家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