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諸暨市化泉江之北,有一始于清代的溪北村。傳統民居偏愛坐北朝南,但溪北村整體坐西朝東,這般的布局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都說“溪北人的屋,斯宅人的竹”,在溪北村,古屋有著怎樣的特色和講究?“新一堂”“繼述堂”這些堂名的背后又寄托著主人家怎樣的希冀? ![]() 守望文化家園 傳承歷史文脈 本期文化浙江大講堂 帶您走進諸暨市璜山鎮為您講述 《詩路明珠:溪北村的古屋》 嘉慶年間的諸暨有三絕,“溪北人的屋,斯宅人的竹,浮塘人的谷”,這次走進的便是這三絕之一“溪北人的屋”。 溪北村位于諸暨市璜山鎮,它依偎在吳峰山下,青山如半月環繞全村,村前有萃溪從東山下過境,村后有龍泉溪流經溪口接納梅溪之水,沿山而下曲折向東流出。古時,這里是暨陽半山區中的一塊無名小盆地,地勢低洼,加之吳峰山一脈山林茂密,豺狼成群,交通阻塞,人跡罕至。直至明末清初,因大成徐氏人丁興旺,府邸狹隘,難以容身,族人便紛紛外遷,擇地棲居,溪北村的故事也自此開始書寫。 徐氏祖籍東海郡,傳至元洎公時因避王莽亂,遁跡江南,隱居浙江姑蔑太末里,后遷東陽。明洪武年間,道禮公自東陽遷諸暨大成塢,成為大成一族共祖。 大成徐氏第十二世祥十八公的長子徐秉衡謀略過人,深通易理,熟諳陰陽之道,具有卓識遠見。他經過反復勘察,洞悉來龍去脈,山水地域之利弊,認定吳峰山前這塊荒野之地實是一塊風水寶地,發展潛力巨大,決心以愚公之志,移江造田,他聯合馬氏家族,筑堤截流,使龍泉、梅溪之水改道向東,以治水患,也使得這片灘涂發展成為適宜生存發展的良地。 與此同時,祥十八公一家擇地填土,在干涸的溪灘上終于建成新宅,合遷新居,遂成溪北徐氏一族之始遷祖,徐氏家族感念梅溪的恩澤,而新宅又位于梅溪之北,故取名為溪北。 傳統中國古民居偏愛坐北朝南,但溪北村地形特殊,南高北低,又自西向東傾斜,徐氏先祖相中了這片依山傍水的環境,便也依據這地形建起房屋,使得村落整體坐西向東,卻處處背山面水,適宜陶冶心性。 而徐氏一族乃浣東望族,每房每戶喜于筑宅,因此,一幢幢精美恢宏的古建筑在這里拔地而起,最大一幢有八十五間之巨,越中之地那些聚族而居的大宅家族生活,在這個村落里可窺視一斑。 古時,溪北村的村民們閑時務農插秧,有了家產便開始造房。又因此地周邊林木資源豐富,村民們便利用這些木頭進行雕刻,裝飾到宅中的每個細節里。 溪北人的屋,便揚名于這宅屋的氣宇軒揚,雕刻精美,線條流暢。從屋檐到窗戶,無不體現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新一堂、繼述堂、孝義堂……一座座古宅,無論是布局設計還是屋名門額,都顯示出主人的深厚修養和不凡氣度。 在這眾多的古宅中,最為出名的兩座房子分別叫新一堂和繼述堂,占地面積總計達7000多平方米,分別建成于清嘉慶和道光年間,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 灰白的墻,徽式的檐,青白的門框,淡雅的色彩,簡單卻精致的裝飾,置身在新一堂,恍如穿越到了明清的某個私宅中。新一堂建于清嘉慶年間,為溪北徐氏第四代裔孫徐寧所建。整個宅子設計為座樓三進,左右廂房五列,總占地有4603平方米,內設樓房85間、28弄和基頭17個,大小天井26個,大小屋柱778個,為溪北村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宅。 不同于新一堂的氣勢恢宏,繼述堂讓人印象深刻的點在于其內部各種雕飾的巧奪天工。繼述堂建于清道光年間,為溪北徐氏第五世徐必達所建。原設計中軸線上依次列門廳、大廳、座樓三進,兩側設左右廂樓,占地面積2511平方米,幾乎是新一堂的一半大小。于是,屋主在這不大的空間里雕梁畫棟,造就了繼述堂的別具一格。 走進繼述堂,滿目皆為精妙絕倫的雕刻,牛腿、斗拱、門窗均雕刻精美,尤其是檐廊下面,或鏤空雕花,或是平板花雕,層層疊疊,美不勝收,它們或飾以花卉鳥獸彰顯著族人的傲骨與品格,或借助神話故事承載著先人對后輩的美好祝愿。 ![]() ![]() ![]() ![]() 而在溪北村,寄托著先人遺志的不僅僅有堂名、滿目的雕刻,還有那進門時不經意的一抬頭,就能看見的各式門額?!鞍踩曛?,惟幾惟康。”安汝止的門額懸于新一堂正中門樓上方,它如同家規家訓,始終起到正家風的作用,勸導宅子里的人,安于職責、止于至善,在其位謀其政,以此方可保持內心的安定,家族的安寧。也許正是這隨處可見的教訓,如春風化雨般感化著徐氏族人,幾百年來,溪北村的生活安寧而又融洽。雖說,在歷史記載中,從溪北村并沒有走出大名鼎鼎的文人武將,但和睦勇敢的溪北徐氏一族,總有人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護佑族人的安寧。 走進溪北人的屋,在感嘆古人匠心的同時,也在品讀古人寄托于宅屋的人生追求。可以說,這里的人們不求貴,不貪富,向往的不過于一個“安”字,他們追求內心的安靜,追求家族的安寧,他們用雕刻來訴說,用門額來警示,用救生樁這些細枝末節來保證世世代代的“安且吉”。 如今,遠離喧囂,在溪北的時光依舊悠遠而又寧靜,可以以一顆更輕盈的心靈去感受這靜默百余年的古老村落,這里有看不完的精美雕刻,訴不盡的歲月滄桑,這些遺存古宅的一磚一瓦,將這年年歲歲的故事娓娓道來。 掃一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