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三,九月九都是中國民間古老的節日,只是由于時代的變遷,節日的內容和形式皆發生變化,但其中一些古老民俗禁忌,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影子。這些影子就成了這兩日民間忌諱到河邊走的原因。 (古代三月三踏青場景) 三月三 三月三為“上巳節”,是古代民間的一大鬼節。民間傳說此日,鬼魂從地府被放出來,就像剛剛從牢里放出來的犯人一樣,一時找不到方向,在人間四處游蕩,無所忌憚。古人為防止不招惹、觸怒這些游蕩的鬼魂,為三月三制定了許多規矩,也就是禁忌,至今還保存了十多項。這天一個人不可單獨在河邊行走,便是其中的禁忌之一。原因有兩個,其一,古人認為河里主要是鬼魂的通道,是民間送鬼的主要地方,也是接神鬼的地方。其二,河里有水鬼,三月三要找替身,如果讓水鬼附身,在以后的日子易落水身亡。 (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諸多少數民族的山歌節,又稱情人節,以山歌為媒,連結成婚姻,如壯族、苗族、侗族等。山歌節看似很歡樂,也很浪漫,其實也是來源于古老的鬼節習俗。山歌發源于古代祭祀的巫歌,民間傳說具有驅除鬼魅的作用。如一個人處在莽莽山林之中時,只要哼幾句山歌,立馬就會消除內心的恐懼。又如,有的少數民族山歌不能在家里和村寨周圍唱,就是為了防止山歌把住在家里的祖先之魂驅趕出門,不能蔭庇他們。對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神鬼不分,認為祖宗之靈既是神也是鬼。而三月三年輕人以山歌聯姻,傳說是為了防止游蕩的鬼魂擄走青年男女的魂魄,與鬼魂配對,只要人間男女配對了,鬼魂就無法下手。由此,青年男女在對歌時,互贈帶紅帶子的禮物,一是定情之物,二是辟邪之物。 (古人九月九登高) 九月九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端午、中元、冬至一起,為古代民間祭祖的六大節日。重陽與端午并稱為民間的兩大兇日,因此,在九月初九日這一天,民間既有辟邪避災的方式,也有一些禁忌。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里面有兩個當時的民俗風俗的詞語,一是“登高”,即往高處走,走得越高越好。二是“插茱萸”,即在手臂上插了茱萸。古時重陽節登高、插茱萸是為了破解九月九之大兇,辟邪避禍。那時的人們認為,登得越高,離邪禍就越遠,就越能避兇。如果往相反的方向去想,那就是越往低處走,距兇禍也就越近,而溪河不管處在何地方,其位置相對來說都是最低的,水往低處流呀。因此,古代習俗,九月九來到河邊去成為最大的禁忌。九月九在民間還留存諸多禁忌,因與本文主題無關,筆者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重陽登高和插茱萸) 總而言之,農村俗語:“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別在河邊走”是古代遺存的習俗,由于古人對自然界諸多事物的真相不了解,從而篤信鬼神。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顯然已不適應今天時代的發展,但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還是值得探討。 如今的三月三已演變成一個健身節,如春游、吃薺菜煮的雞蛋,也是一個歡樂節,如少數民族的山歌節,載歌載舞、情人相會的場面非常歡愉和浪漫。九月九,“兩九相重”,故為重陽,如今又被確立為我國的老年節,可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營造“敬老、尊賢、守禮”的濃厚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