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社會網絡暴力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據統計幾乎每年都有死于網暴的人。那些鍵盤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不顧前因后果的一通羞辱和謾罵直接將當事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特別是在這個舉國艱難的時刻里,依然不能平息那些鍵盤俠網暴者的手段,他們無孔不入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且語言刻薄到無以言表,這些隱藏在屏幕后面的惡意在不斷的涌現互聯網。 你以為網暴只有現代才會存在嗎?其實在古代也有網暴的現象,并且其“威力”不亞于現在的網暴。那么古代最臭名昭著的“網暴”事件就是發生在英國的那起“白羽毛運動”。 女權主義 白羽毛運動起始于一戰時期,那時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宣告完成,同時也使得社會各個階層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就是女性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這些女性不再是那個只會躲在深閨中,用束腰帶勒出小蠻腰的闊太太或者千金小姐,而是走上了社會、進入了工廠成為一名與男性有著同等貢獻的打工人。 既然自己的力量跟男性不相上下,那么為何不能享有跟男性一樣的福利和待遇呢?于是隨著女性事業的解放,同時也迎來了心靈的解放,她們開始有了不再依靠男人,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的想法。 但在這個過程中男人是很難認同的,畢竟他們覺得女性需要男人保護,不可能讓她們騎到自己頭上來。于是女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紛紛走上街頭掀起了為“女權”而發聲的熱潮。 在“白色羽毛運動”爆發之前,英國發生了第一波的女權運動,即婦女選舉運動。女權者們一直高談闊論這次選舉運動,并以此作為典范宣揚男女平等的觀念。 而這群為了“女權”而奮斗的女性被人稱為“婦女參政擴大論者”,但是當大家在提到選舉運動的時候,更傾向于“婦女參政論者”。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和平與暴力。 “婦女參政論者”的人數僅為“婦女參政擴大論者”的一小部分,她們是其中宣揚暴力的人群。雖然在英國的正史上從不承認她們為“女權”運動做出的貢獻,但不妨礙那些女權者們將她們奉為偶像。 隨后這群“婦女參政論者”因為得不到承認心中越發壓抑,在一戰爆發之后,她們便開始走上街頭,將不滿都發泄到了男人的身上,因此逐漸爆發了“白羽毛運動”。 瘋狂的運動 “白羽毛運動”是英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女權運動之一,它因為暴力和迫害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至于人們提到“白羽毛運動”的時候,都能想到無數男人羞憤赴死的場面。 那么這一切還得從“白羽毛運動”的活動內容說起,這是那群打著“女權主義”旗號的暴力女性團隊針對男人而策劃的一起運動。 主要是通過羽毛去羞辱那些看似健全卻沒有上前線打仗的男性,從而達到逼迫他們上前線赴死的目的。為何一根羽毛的力量那么大呢?能讓男人接二連三地搶著上前線赴死。 英語中“chicken out”是膽小鬼的意思,其中“chicken”是雞的意思,而雞是個有羽毛的動物,因此他們通常將那些膽小懦弱的人稱為“白毛雞”,以示對他們的侮辱。 “白羽毛運動”就是以此來得名,這些女權者會在街上看到一個健全的男人就給他送上一根羽毛,羞辱他是個不敢上戰場的膽小鬼。 那時候只要街上出現一個男人,女權者們就統統圍上去,往他的口袋中塞滿羽毛。最后嚇得男人都不敢輕易地出家門,但這并不能讓女權者們放棄,她們在打聽好消息之后會把裝著羽毛的信件寄到男人家里。 這場看似荒唐的運動是女性為了自己利益而不惜犧牲他人榮辱的一種無恥舉動。當年世界大戰爆發之后,英國的上將正在發愁要如何能招募到更多的士兵,于是女權者們抓住了這次機會。 她們想到了“白羽毛”這個主意,通過羞辱的方式刺激他們走向戰場,以提高參軍的積極性。運動開始之后,紛紛獲得了女性們的支持,她們走上街頭尋找目標。 這些目標在她們眼中沒有任何標準,只要是個男人,她們都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往人家身上插羽毛。這種行徑給男人們的心靈上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甚至有人因此而自殺。 運動的后果 女權主義者們通過“白羽毛運動”去羞辱男性并刺激他們參軍保家衛國,這看似正能量的運動背后卻隱藏著女權者們的巨大野心。 她們以弱勢群體的角度,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踩踏別人的自尊,而且這種傷害不分人群,只要是男人都沒逃脫得了。這種行為像極了當今社會的“網暴”,讓人細思極恐。 在這場運動中,無數的男人因為羞憤而去赴死,因為忍受不了侮辱而前往參軍最后戰死的更是數不勝數。 女權者們從不挑對象,也不過問原因。即使眼前這個男人是因為在戰場上受了傷被送回來的退伍兵,她們只要看不出表面的傷害,依舊會把羽毛插到那人的身上。 最后導致許多因為傷殘已經不再適合待在戰場的士兵們,為了不辱沒門楣寧愿選擇戰死。 有一名英國人曾回憶道,他的外祖父曾在一戰時報名參軍,結果因為視力問題被淘汰,沒想到卻被女權者寄來了羽毛,最后外祖父忍無可忍繼續報名參軍。 后來由于戰爭的白熱化,對軍人要求已經沒那么嚴格,所以外祖父才通過了體檢上了戰場。然而外祖父這一去就戰死了,他去世的時候女兒才九歲。 二戰時期,一名18歲的少年報名參軍之后沒被派往前線,被女權者寄了白羽毛,他悲憤之下開煤氣自殺了。 就在同一年里,另一位17歲的少年因為年齡沒達標去報名參軍沒通過,他也收到了羽毛信件,最后這名少年不堪受辱開槍自殺。 這一條條人命擺在女權者眼前,鮮血依然不能讓她們醒悟,她們已經瘋狂到見人就咬,成為當時英國社會上許多家庭抹不去的陰影。 本來戰爭已經讓社會處在黑暗之中了,這些女權者一邊享受著男人在前線打仗為她們帶來的和平,一邊為了自己的私欲不停地折辱他們,實在是時代之殤。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現在的“網絡暴力”,與當年的“白羽毛運動”如出一轍。面對這些“網暴者”我只想說:你們做個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