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有很多異名、別稱與雅號,為茶人所津津樂道。 本文匯集了茶的眾多別稱與雅號,盡量搭配典故,以時代為脈絡進行敘述。因資料來源繁雜,如有謬誤,望不吝指正。 一、茶之古稱 茶,發源于巴蜀之地,茶的古稱多為俗語,讀起來會有些拗口,所以注以拼音。 陸羽在《茶經》中對茶的古語有一番解釋:“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荼(tu) 苦茶。 “荼”字,最早見于《詩經》,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晉代郭璞在注釋《爾雅·釋木》中“賈,苦荼”時注明:“樹小如梔子,冬生(常綠的意思),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蜀人名之苦荼。” 槚(jia) 即楸樹,本為一種喬木,后代指茶。 蔎(she) 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 茗(ming) 據說是云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 宋代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 荈(chuan) 本指茶的老葉,即粗茶,后泛指茶。 二、以茶入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雖是傳說,但是茶在早期用于入藥無疑,所以茶的名字會以草喻之。 甘草 對茶的喻稱。茶喝之甘甜飴美,故稱。 雞蘇佛 雞蘇原為一種植物,其葉淡香,以此喻茶為“雞蘇佛”。 冷面草 茶葉的異稱。 宋陶谷 《清異錄·茗荈》:“ 符昭遠不喜茶,曰:'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可謂冷面草也。’” 瑞草魁 瑞草為香草,茶為瑞草之首,極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題茶山》:“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 三、茶之采摘 人們逐漸意識到,茶的采摘標準與季節會影響茶的品質。 乳茗 剛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憶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先春 茶的別稱,早春時茶已吐出嫩芽,故稱。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陽芽 對茶的喻稱。宋周必大《茶》:“還向溪邊尋活水,閑于竹里試陽芽。” 金葉 黃金捶成的薄片,茶葉的美稱。 荈本 荈(chuǎn)本,指粗茶,指的是比較成熟的茶葉。 因為采摘時間晚,所以又被稱為老茶,即茶的老葉,后來粗茶泛指茶。俗話說,美酒不如粗茶數盞。 四、茶之仙氣 在道家眼里,茶之美味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所以,茶之雅號也就沾了仙氣。 云華 茶生于山顛云霧處為佳,故稱。晚唐文學家皮日休《寒日書齋即事》一詩有云:“深夜數甌唯柏葉,清晨一器是云華。” 云腴 因茶生于山間云霧處,故稱。宋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碧霞 元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仙芽 清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閩中》:“海扇占春信,仙芽問五夷。” 橄欖仙 對茶的美稱。宋陶谷 《清異錄·茗荈》:“猶子彝 ,年十二歲。予讀胡嶠茶詩,愛其新奇,因令效法。近晚成篇,有云:'生涼好喚雞蘇佛,回味宜稱橄欖仙。’” 五、以茶為飲 佛教自東漢由西域傳入中國,至南北朝已經比較繁盛了。 以茶為飲,始于寺廟,因為僧人需要坐禪,茶為理想的驅睡之物。漸漸地,在南北朝時期,飲茶開始由寺廟傳播至貴族士大夫,然后至文人,茶文化開始萌芽。 至唐宋,茶文化已經發展至鼎峰,特別是宋朝,斗茶文化盛行。日本茶道就是基于唐宋茶文化,后經反芻消化后自成一體。 水厄 南北朝時期,茶有個代用語喚為“水厄”。喝茶為啥成了“水難”? 原來,在晉惠帝司馬衷時代有個叫王蒙的士大夫,此人特好飲茶。凡從他門前經過的必被請進去喝上一陣,不嗜茶者簡直苦不堪言,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皺著眉頭喝。 久而久之,士大夫們一聽說“王蒙有請”,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酪奴 南北朝時期,南方人飲茶風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則稱茶與奶酪為奴。 大戰期間,南齊秘書丞王素投歸北朝。剛剛北上時,他從不吃羊肉和奶酪,經常吃魚喝茶。 多年后,北魏孝文帝設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便問:“愛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見,羊肉和魚羹,茶水和奶酪漿,哪一個好?” 王素答道:“羊是陸地上最好。魚則是水族第一,都是極好的。如果憑借味道比較,羊肉就好比齊、魯等大國,魚就是邾、莒小國。茶最不好,只配給奶酪作奴隸。”孝文帝聽后,大笑。 水豹囊 本為一種豹皮制成的鼓風之具,茶的別稱。 宋陶谷《清異錄·水豹囊》:“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滌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為'水豹囊’。” 漏影春 漏影春其實是一種大約出現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被譽為茶葉的“皮影戲”。 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大意為用繡紙剪出鏤空的藝術形狀,鋪在茶盞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繡紙。再用其他的食材擺出一張精美的茶畫,觀賞之后用沸水激蕩沖飲。 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時間便喚作“漏影春”。 六、茶之功效與回味 茶初入藥,后為飲,既有功效又回味無窮。 消毒臣 唐武宗的一名宰相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該茶一甌,澆于肉食內,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時候打開,其肉已化為水,因而人們稱茶為消毒臣。 不夜侯 原文出自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內稱:“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意思是喝了茶水之后,讓人消除睡意,便封其為“不夜侯”,以表彰茶葉的“功績”。 據說,茶原是達摩祖師發愿面壁參禪,九年不睡,天把茶賞賜給他幫他償愿的。 余甘氏 宋代李郛《緯文瑣語》說:“世稱橄欖為余甘子,亦稱茶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五代胡嶠《飲茶》:“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晚甘侯 茶的異名。 宋陶谷《清異錄·晚甘侯》:“ 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 晚甘喉為武夷巖茶的一種,因回甘顯晚而得名,被贊曰“留于齒的是清香,滯于喉的是甘甜”。 七、以茶養性 陸羽的《茶經》將茶一下子提升至修身養性的境界。陸羽雖非僧人,但從小被方丈收養,習茶啟蒙于寺廟,后云游四方,化作茶圣。 茶與佛,自始便結緣,興趣相投,至此融為一體,茶禪乃一味。 滌煩子 唐朝人認為茶是可以洗去心中的煩惱,幫助止渴的飲料。 唐代詩人施肩吾詩中寫到:“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借此說明飲茶能夠洗滌煩悶與困苦。 清風使 據《清異錄》載,五代時,有人稱茶為清風使。 唐代盧全的茶歌中也有飲到七碗茶后,“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之句。 苦口師 晚唐時期,皮光業的眾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并設宴款待。 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若無睹,急呼要茶喝。所以,仆人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爾后,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森伯 茶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茗荈》:“ 湯悅 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 清 友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有“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 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裹延清友,迎風坐夕陽。” 八、茶之形 茶文化自唐宋鼎峰之后,至明清開始普及至普通百姓。 但是,明清兩代閉關鎖國,朱元璋說,“片甲不得下海”。從此,對外貿易和交流中斷,中日茶文化往各自的方向發展,現日本茶道又有回傳之勢。 元明清期間,泡茶方式有很大變化,從唐代的煎茶和宋代的點茶,逐漸進入“清飲”,繼而沸水沖泡,明代的泡茶方法延續至今。同時,茶之形也隨之發展得越來越精致。 玉爪 因茶泡開如鳥爪,故稱。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此外,還有類似鳳爪之類的比喻,如歐陽修稱贊雙井茶,有“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鳥嘴 因茶葉狀似鳥嘴,故稱。唐鄭谷《峽中嘗茶》:“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 茶槍 茶未展開時似槍,故稱茶槍。 茶旗 與上面的“茶槍”相對,是茶葉沖泡后的樣子。茶葉泡開后茶的嫩葉展開的芽如一面面小旗,故稱茶旗。 雀舌 茶芽似鳥雀的舌頭,故稱雀舌。清乾隆帝茶詩《觀采茶作歌》:“傾筐雀舌還鷹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