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蘭
肖相如頻道
2022-05-11 07:00
![]() 消癥湯 消癥湯藥物組成:丹參15~25g,桃仁10~15g,赤芍10~20g,三棱8~10g,橘核10~20g,香附6~12g,荔枝核15~20g,桂枝6~12g,山慈菇6~12g,山豆根10~20g 子宮肌瘤加吳茱萸10~15g,莪術8~15;卵巢囊腫加枳殼8~12g,川楝子6~12g,烏藥6~15g; 若體弱氣虛藥量宜小,或加黨參、白術、白芍、茯苓;若血虛藥量宜小,或加白芍、熟地、黃精; 若帶下量多粘稠色黃,加萆薢、車前子;若帶下量多清稀色白,加炒山藥、椿根皮、桑螵蛸; 若大便稀,去桃仁,加炒山藥、扁豆、黨參、炒白術;若心煩失眠,加夜交藤、柏子仁。 每日1劑,月經期停服。經后第五天開始服藥,藥量由小逐漸加量。不宜服藥者改用灌腸法。治療期若患外感者停藥,外感愈后再繼續服藥。 每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服藥10~14劑,一般治療2~3個療程,最多4個療程。 ![]() 病案舉隅 例一:溫某,女,34歲,1985年11月23日初診。 患者腰酸、腹脹1年余,8月30日做人工流產后陰道出血20天。10月15日行經,持續20天用止血藥后血止,帶下量多,色黃粘稠。 10月6日B超提示:子宮8cm×4.8cm×5.9cm,子宮內未見異常回聲,右側附件可見4.9cm×4.4cm×3.0cm無聲區,被膜光滑完整,無回聲區,后壁回聲增強,在子宮直腸陷窩可見3.7cm×2.6cm大小無回聲區,內有強回聲,示卵巢囊腫、子宮直腸陷窩囊實包塊。 察脈弦緩,舌淡苔薄白。擬以理氣活血,消癥散結。 藥用:丹參15g,赤芍10g,三棱6g,香附10g,橘核15g,荔枝核15g,山豆根15g,山慈菇10g,川續斷15g,熟地12g,烏藥10g,夜交藤20g,服藥12劑。 復診(12月7日):服藥半小時后,自覺小腹有氣串動,矢氣排出,腹部脹減,腰酸已減,帶下減少,有時感覺口渴,脈弦細,舌苔薄。 丹參20g,赤芍15g,香附12g,莪術8g,三棱10g,橘核15g,荔枝核15g,山慈菇12g,山豆根20g,雞血藤15g,烏藥10g,海藻15g 三診(12月21日):服藥6劑,月經于13日來潮,經量正常,行經3天,無腰腹痛,內診檢查,未觸及囊腫。 1986年1月3日復查B超:子宮8.2cm×4.3cm×5.9cm,子宮內未見異常回聲,在子宮直腸陷窩可見2.7cm×1.8cm大小的無回聲區,示子宮直腸陷窩積液,卵巢囊腫已消失,陷囊積液減少。 例二:黃某,女,39歲,工人。1982年8月19日初診。 患者月經過多,超前已3年之久,月經周期20~25天,量多,色深紅,多血塊,持續6~8天,經期小腹墜痛,白帶多,色白粘稠。曾順產3胎,于6年前已做絕育。末次月經8月6日。 婦科檢查:宮頸光滑,子宮前位,9周大,質硬,活動差,附件增厚,有壓痛。 診斷:子宮肌瘤,脈象沉細,舌淡苔白,面色蒼白。治以活血理氣,消癥散結。 藥用:丹參20g,赤芍12g,桃仁10g,川芎10g,桂枝3og,云苓10g,橘核15g,三棱12g,荔枝核15g,香附10g,山慈菇12g,山豆根15g,吳茱萸10g 服藥12劑后,9月3日月經來潮,周期28天,量正常,行經6天,無腰酸痛,共服藥3個療程,總計服藥56劑。 于11月22日復查,子宮前位略大,附件增厚,停藥。每6個月復查1次,3年未見復發。 ![]() 小 結 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均屬祖國醫學“癥瘕”的范疇,多為實證、瘀證。故治療的關鍵在于攻瘀消癥,應堅持連續服藥治療,且不可攻攻補補或攻補兼施。 若患者體虛,只可藥量從輕,以活血祛瘀,勿施補藥,以防血行遲滯而助瘀。 可在月經后第五天腎氣漸復時開始服藥,可逐漸加量,使其攻而不傷正。 其次則應向患者說明發病機理及治療計劃,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在治療期間忌憂怒勞傷,力爭與醫生配合,堅持服藥。 從實踐中觀察,凡治愈者,多能聽從醫囑,堅持用藥,有效者多為自覺癥狀消除,腫瘤漸小,則自動停藥,治治停停,雖腫瘤有所縮小,但未根除。 無效者,多為情緒易波動,生活不規律或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服藥者。其中2例卵巢囊腫無效者,經手術治療確診均為畸胎瘤。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腫瘤卷》,單書健、陳子華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1999.8。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