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是中華文明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北京中軸線已歷經700余年,如同一本百科全書,蘊含著從古到今勞動人民創造的、動人的文化與歷史。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市正在準備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包括14個遺產點,具體為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這是一組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區域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南北總長度7.8公里,占地超過600公頃。為了講好北京中軸線故事,展示北京中軸線魅力,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公眾參與,繁榮北京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先農壇。 先農壇歷史 先農壇坐落在北京城中軸線西南側,與天壇東西相望。先農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朝祭祀先農、太歲及天神(風、云、雷、雨)、地祇(岳、鎮、海、瀆)諸神的皇家壇廟。明、清帝王曾以每年一次的先農壇親耕親祭大禮,完成對先農的祭享,體現“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傳統理念。 ![]() 近六百年來,先農壇歷經山川壇一神祇壇一先農壇的更名與改擴建,形成別具特色的祭祀建筑格局。雖然歷經從皇家獨有到民眾共享的滄桑巨變,先農壇依然保持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歷史魅力。 先農壇耤田舊址 ![]() ![]() 先農壇耤田即一畝三分地(清制,約798.72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皇帝扶犁親耕表率臣民之地,該處遺址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一畝三分地是北京先農壇農耕文化的核心體現區,是中國古代天子親耕農田“以為天下先”的耤田禮活動區。這里收獲的谷物專門用于皇家壇廟粢盛,因此耤田谷物的長勢、豐歉牽動著皇帝的心緒,象征著國事的興衰。 先農壇建筑 先農壇主體建筑都是成于明代的官式建筑,建筑的形體、構造做法、工藝技術等方面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性特征。這些祭祀建筑根據祭祀活動中的不同要求分為宮殿建筑及象征生產等功能性建筑。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結構及技藝又有所差別:宮殿建筑雄偉壯觀,廡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輝煌,采用黑色或綠色琉璃瓦,內部雕造精細,用鎏金斗碩裝飾,格扇門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內外用金龍和璽彩繪等。其余建筑雖然也為廳堂結構,但灰瓦硬山及簡練的裝飾,與前者形成明顯的等級對比。 太歲殿院是先農壇最雄偉的一組建筑,占地9000余平方米,是祭祀太歲神(太歲神是值年之神)及十二月將神的場所,由太歲殿、拜殿、東西配殿組成。位置基本在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站在空曠的庭院中,能夠感受到皇家建筑獨有的氣派。太歲殿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黑琉璃筒瓦綠色剪邊歇山頂,和璽彩畫,殿前三出臺階。東西廡殿各面闊十一間,前出廊,懸山黑琉璃瓦屋面。南面是拜殿,亦面闊七間,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前置月臺,正面置六級臺階三個,與太歲殿相對。每逢祭祀太歲、逢水、旱或出征、凱旋等重大事件時,皇帝要派官員來這兒行祭禮。 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 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就坐落在太歲殿內,徜徉于這些古代建筑展覽中仿佛走在長長的歷史畫卷中。中國的建筑風格,以時代論,有漢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綺麗,元之自由,明清之規范;以地區論,有北國之雄渾,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樸真;以民族論,漢族之外,各個少數民族也都以獨有的風采裝點九州大地,這里展示的就是中華先民所創造的理性與浪漫的建筑世界。 陳列在太歲殿、拜殿、西配殿內部的古代建筑,雖然現在略有破舊,但是抬頭可見的藻井卻未因時間久遠而顯得遜色,特別是“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原北京隆福寺穹頂藻井。井頂是一幅天象圖,根據唐代天文圖繪制,存星1200余顆,其外圍是與室內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層相平的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繚繞中立著一個個神像,而此間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層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撐。整體構造巧奪天工,令人對古人建筑智慧嘆為觀止。 ![]() 溫馨提示 疫情期間,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閉館,常設展覽《先農壇歷史文化展》《中國古代建筑展》帶領觀眾“云游”先農壇古建群,往年經典展覽《京津冀古代建筑文化展》《一畝三分 擘畫天下——北京先農壇的耤田故事》展也亮相線上展廳。線上展廳入口: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首頁點擊“展覽”,選擇“常設展覽”“臨時展覽”“虛擬展覽”游覽。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東經路21號 門票價格:成人15元/人,學生8元/人 每周三前200名觀眾免票 |
|
來自: 黑龍江波濤 > 《城門、公園、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