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壺是可實用可陳設的工藝品,不能不考慮它的適用性,口蓋嚴謹與否是其功能表現之一。從壺蓋上,常能端倪出做工的精湛與否。對于大多數的圓形壺蓋來說,通轉不滯,蓋和口之間的間隙越小越好。有的壺蓋密封性很好,用手摁住蓋上氣孔,傾壺時可以流不出水來,這也是可以稱道的一個方面。另外,紫砂壺蓋的子口一般較高,這樣蓋上倒水時壺蓋不宜外翻跌落。 ![]() 以口蓋嚴密著稱的西施壺 壺嘴的出水流暢,也是功能標準中的一項。壺嘴流涎,是一般壺的通病,即倒茶時,嘴口不暢余瀝不盡,令人掃興,這是壺嘴中空及壺身通孔上的毛病。從茶壺中傾倒出來的茶水“圓柱”要光滑不散落,這種不散落的“圓柱”越長越好,俗話說“七寸注水不泛花”,就是說提起茶壺七寸高,往容器里注水不會四濺水珠,表明出水順暢有力。反之,壺嘴茶水傾出時,即散落迸濺,則不可取。當然直嘴、短嘴容易達到這樣的效果,造型復雜的難度就大一些。另外,倒茶一收嘴口就斷流,這也是泡茶用壺特別講究的。順便說一下,現今有很多泡茶方法,在茶壺倒水時會先倒入接茗公道杯,并不在乎涎不涎水,當然出水流暢的話會更顯舒暢。應該提醒在對歷史名作藝術品的衡量標準上不能完全正以此為準。 ![]() 以出水流暢著稱的水平壺 壺把的端拿省力、舒適與否也是應該考慮的內容。壺把和壺嘴,對全壺的均衡起著很大的調節影響。若壺身、壺嘴、壺把三者之間失去均衡,整個造型就會顯得不舒服,視覺上也不美觀。以往紫砂壺比較講究“三平”的造型標準,即壺口與壺嘴的至高點,在一個水平上。細作研究,這主要是出于倒過來放在轉盤平面上制作比較方便的緣故。壺嘴與口平有一定的必要性,否則嘴低于壺口,往壺里倒水時,壺水未滿嘴就先流水;反之,若壺嘴高于壺口,則在倒茶水時,嘴未出水口先出水。至于把手的高低則無必要強求一致,只要構圖完整即可,對制作者來說,這樣也可以大大擴大造型思路。 ![]() 以結構穩健著稱的石瓢壺 本文摘自徐秀棠所著《紫砂入門十講》。 |
|